世界艾滋病日是一个提高人们对艾滋病的认识、倡导人们共同努力消除艾滋病的纪念日。我国一些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中涉及到了相关的内容,主要从增进对艾滋病的理解、关爱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减少相关歧视等方面进行了规定。
《关于加强预防和控制艾滋病工作的意见》
一、预防控制艾滋病的方针和原则
(四)保护广大人群免受感染和维护感染者及病人的合法权益相结合;教育人们不歧视艾滋病患者和教育感染者改变不良行为、不危害他人相结合。全社会都要关心和帮助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妥善安排解决好他们的医疗、生活和工作问题。《对艾滋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人的管理意见》
一、管理原则
(三)严格保密制度,保障个人合法权益,履行社会义务和责任,反对歧视。
二、管理方式
(四)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主要在社区进行管理。社区要为他们营造一个友善、理解、健康的生活环境,鼓励他们采取积极的生活态度,改变高危行为,积极配合治疗,以延长生命并提高生活质量。
三、管理措施
(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的权利、义务与责任
1.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属不受歧视,他们享有公民依法享有的权利和社会福利。不能剥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工作、学习、享受医疗保健和参加社会活动的权利,也不能剥夺其子女入托、入学、就业等权利。
(三)保密
从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诊断、治疗及管理工作的人员,不得向无关人员泄露有关信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的姓名、住址等个人情况公布或传播,防止社会歧视。
(四)医疗照顾
2.被指定的医疗機构必须及時收治就诊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并应及時安排医务人员为其进行疾病的诊治,不得拒绝。医务人员必须严格遵守职业道德,为病人保密,不得歧视病人。
(五)社会救助与教育
1.各部门及社会团体和有关人员应关心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对他们进行道德、心理和社会责任等方面的教育,帮助其解决困难,支持其战胜疾病,保证其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关于切实加强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通知》
国务院发布的通知从“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和行为干预”、“切实做好综合防治示范区工作”等方面倡导公众了解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掌握预防知识和办法,建立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不必要的恐慌,消除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的歧视。同時,还倡导使社区中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能够连续、方便地得到有关信息与服务,营造一个有利于艾滋病预防、治疗,有利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生活的社会环境。
《通知》指出,要根据卫生部《关于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的管理意见》,采取医疗服务、社区服务、社会与家庭关怀相结合的管理方式,进一步加强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的管理,消除社会歧视。要进一步发挥红十字会等社会团体的作用,开展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的关怀活动。《艾滋病监测管理的若干规定》(2005)
第二十一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歧视艾滋病病人、病毒感染者及其家属。不得将病人和感染者的姓名、住址等有关情况公布或传播。《遏制与防治艾滋病“十三五”行动计划》
一、 防治措施
(一) 提高宣传教育针对性,增强公众艾滋病防治意识。
1.深入开展大众人群宣传教育。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引导大众自觉抵制卖淫嫖娼等社会丑恶现象,营造不歧视感染者和病人的社会氛围。《艾滋病防治条例》(2019年修正)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歧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属。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属享有的婚姻、就业、就医、入学等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政府有关部门应当组织开展艾滋病防治以及关怀和不歧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属的宣传教育,提倡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营造良好的艾滋病防治的社会环境。
疾病预防控制機构和出入境检验检疫機构进行艾滋病流行病学调查時,被调查单位和个人应当如实提供有关情况。未经本人或者其监护人同意,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公开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属的姓名、住址、工作单位、肖像、病史资料以及其他可能推断出其具体身份的信息。
第四十一条 医疗機构应当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提供艾滋病防治咨询、诊断和治疗服务。医疗機构不得因就诊的病人是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者艾滋病病人,推诿或者拒绝对其其他疾病进行治疗。《遏制艾滋病传播实施方案》(2019)
增强个人健康责任意识。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倡导公序良俗,大力宣传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根据不同人群特點,开发针对性和可接受性强的宣传材料,既突出艾滋病危害,开展警示性教育,又倡导社会关爱艾滋病感染者,反对歧视。居民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达9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