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好日子网 > 节日大全 > 端午节 >

端午节

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

节日时间:

端午节的日期是每年农历的5月5日。

2026年(明年)端午节的时间是公历2026年6月19日,星期五,农历二〇二六年五月初五。

2027年端午节的时间是公历2027年6月9日,星期三。

端午节

节日概述:

端午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時间为农历五月初五,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有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重五节、天中节等二十多个别称,是汉族、水族、纳西族、藏族、彝族、傣族、仡佬族、普米族等民族的传统节日。

端午节作为节日,形成于汉代。东汉应劭《风俗通义》中就有农历五月五日人们防避兵役鬼魅、防病防疫的记载。端午节的起源,自古到今说法不一,主要说法有:纪念屈原说、迎涛神说(伍子胥含冤死后化为涛神)、恶日说、龙的节日说(即祭祀龙图腾说)、夏至说。端午节的起源涵盖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杂糅了多种民俗为一体,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

端午节主要风俗有挂钟馗像、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時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流传至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

2006年5月,国务院将端午节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起,端午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节日名称

名称由来

“端午”二字最早见于晋代周处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乌角黍。”“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渐渐演变成了“端午”。《燕京岁時记》记载:“初五为五月单五,盖端字之转音也。”

“端午”的“端”字本义为“正”,“午”为“中”,這天午時则为正中之正。古人以天干地支来作为载体,天干承载天之道,地支承载地之道,设天干地支以契天地人事之运,纪元通用天干地支。仲夏午月午日飞龙在天,此時龙星处在正南中天,为全年周天运行最“中正”之位,既“得…详细内容 »

节日起源

综述

春秋時期,中原地区就有过端午的习俗。端午节作为节日,形成于汉代。东汉应劭《风俗通义》中就有农历五月五日人们防避兵役鬼魅、防病防疫的记载。

端午节的起源,自古到今说法不一,主要说法有:纪念屈原说、迎涛神说(伍子胥含冤死后化为涛神)、恶日说、龙的节日说(即祭祀龙图腾说)、夏至说。

古代学说

浴兰节说

古人五月采摘兰草,盛行以兰草汤沐浴、除毒之俗。《大戴礼记·夏小正》:“五月,……煮梅,为豆实也,蓄兰为沐浴也。”屈原《九歌·云中君…详细内容 »

历史沿革

上古時期

河姆渡遗址等史前文化表明:早在七千年或更早前,就有了竞渡所用的独木舟和木桨。近代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表明:早在上古時代,百越先民便创造出璀璨的高度文明,上古先民以“龙”为图腾,在当時端午是拜祭龙祖的节日。

先秦時期至汉代

先秦時期,端午的风俗主要是避恶毒。春秋战国時期,五月五日已逐渐成为了一个特殊的节日。秦国统一天下后,关于五月五日的风俗活动开始大量融合。

汉代,逐渐兴起了系彩绳、吃粽子等活动。南北统一,历法变动,朝廷为了方便过节,规定每年的端午节改为阴历五月五日。据文献记载,两汉時期的北方一些地方的端午风…详细内容 »

节日风俗

民俗活动

龙舟竞渡和吃粽子是端午节最具代表性的节庆活动。這两项民俗与吴越地区渊源深厚。《汉书·地理志》记载了古代越人“文身断发,以避蛟龙之害”的习俗。古代越人以龙为图腾,在每年端午,他们会举办盛大的图腾祭,使用刻画为龙形的独木舟,在江河上竞渡游戏,同時把粽子投入水里祭祀龙神。铜钺上绘两龙,下绘竞渡,体现了“飞龙在天人在地”的天地宇宙观,是古越人祭祀神龙和图腾崇拜的实物佐证。

赛龙舟

据《河姆渡遗址第一期发掘报告》,早在7000年前,远古先民已用独木刳成木舟,并加上木桨划舟。龙舟作为一种…详细内容 »

节日特色

各地特色

[表格内容,请查阅详细]国内特色_-地区-习俗_/河北省/北平忌端午节打井水,往往于节前预汲,据说是为了避井毒。市井小贩也于端午节兜售樱桃桑甚,据说端午节吃了樱桃桑甚,可全年不误食苍蝇。各炉食铺出售“五毒饼”,即以五种毒虫花纹为饰的饼。滦县已许聘的男女亲家咸于端午节互相馈赠礼品。赵县端午,地方官府会至城南举行聚会,邀请城中士大夫宴饮赋诗,称为“踏柳”。_/山东省/邹平县端午,每人早起均需饮酒一杯,传说可以避邪。日照端午给儿童缠七色线,一直要戴到节后第一次下雨…详细内容 »

文化作品

综述

在众多文化作品中,诗歌、散文、小说等各种文学形式都有对端午节的精彩描绘。古代诗人常以端午节为题材,抒发对节日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慨。他们的诗作不仅丰富了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也成为后人了解当時社会风貌和民俗风情的宝贵资料。还有一些画作和影视作品也以端午节为主题,通过视觉艺术的形式展现了端午节的热闹场景和丰富习俗。

文学作品

传统节日素来与传统文化相辅相成。历代诗词中有不少贺端午的诗词佳作,描述了端午景象,也有缅怀古人的诗词作品。[表格内容,请查阅详细]详细内容 »

节日传说

屈原的传说

战国時期,楚秦争夺霸权。诗人屈原很受楚王器重,然而屈原的主张遭到上官大夫靳尚为首的守旧派的反对,他们不断在楚怀王的面前诋毁屈原,楚怀王渐渐疏远了屈原。有着远大抱负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怀着难以抑制的忧郁悲愤,写出了《离骚》《天问》等不朽诗篇。公元前229年,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接着又派使臣请楚怀王去秦国议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阴谋,冒死进宫陈述利害,楚怀王不但不听,反而将屈原逐出郢都。楚怀王如期赴会,一到秦国就被囚禁起来,楚怀王悔恨交加,忧郁成疾,三年后客死于秦国。楚顷襄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国,顷襄王仓惶撤离京城,秦兵攻占郢城。屈原在流…详细内容 »

节日安排

2007年12月1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13号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发布。自2008年开始,端午节正式被列入国家法定节日。[表格内容,请查阅详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办公厅端午节假日安排_-年份-放假安排_-2021年/2021年6月12日至14日放假,共3天。_-2022年/2022年6月3日至5日放假,共3天。_-2023年/2023年6月22日至24日放假调休,共3天。6月25日(星期日)上班。_-2024年/2024年6月10日放假,与周末连休。_-2025年/2025年5月…详细内容 »

节日影响

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6年5月20日,端午节(屈原故里端午习俗、西塞神舟会、汨罗江畔端午习俗、苏州端午习俗)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9年9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2022年4月29日,端午节(车陂龙舟景)、端午节(白庙蛋家游龙)被列入“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项目编号ⅹ-5。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详细内容 »

历史渊源

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龙图腾祭祀演变而来。端午祭龙礼俗与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干支历法以及苍龙七宿正处南中的天象有关。据《春秋命历序》:“天地开辟,万物浑浑,无知无识;阴阳所凭,天体始于北极之野…日月五纬一轮转;天皇出焉…定天之象,法地之仪,作干支以定日月度。”上古時代人们定天之象、法地之仪,根据日月星辰的运行轨迹和位置,将黄道和赤道附近的区域分作28组星宿,俗称“二十八宿”,按东南西北四方各分为七宿,即为“四象”;在东方的“角、亢、氐、房、心、尾、箕”组成一个完整的龙形星象,即苍龙七宿。苍龙七宿的出没周期与一年四時周期相一致,春季于东方抬头,夏季于南方腾升,秋季…详细内容 »

节日意义

端午节的文化内涵和节日习俗,寄托着人们内心丰富的文化情感、厚重的家国情怀,承载了人们诸多美好愿望。這些诗意化的节日习俗,使一代代人的心灵获得美好的慰藉,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关于端午祝福是该说“快乐”还是“安康”的讨论,背后其实是民众对节日精髓、传统面目的探寻,是希望能原汁原味地还原端午节的文化意蕴。

人们纪念屈原,不只是因为他的艺术造诣,更是因为他伟大的灵魂和深沉的爱国之情。

端午节里的家国情怀,更有大力弘扬的必要。对于很多人来说,端午节是个小长假,但对于医务工作者、社区工作人员、客运工作者、环卫工人等许许多多奋战在一…详细内容 »

节日争议

中韩端午申遗之争
2005年11月24日,韩国“江陵端午祭”被正式确定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代表韩国先胜一筹。韩国申报“端午祭”的文本中,第一句话是“端午节原本是中国的节日,传到韩国已经有1500多年了”,可见其本来源于中国,它原名“江陵祭”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直到1926年,因为其時间是从每年的阴历四月十五持续到五月初七,与中国的端午节相近,才更名“江陵端午祭”。 与中国端午节有很大不同的是,韩国江陵端午祭实际上是由舞蹈、萨满祭祀、民间艺术展示等内容构成,本身是一种祭祀活动,主要是祭祀地方的保护神和英雄等,还有一些群众性的娱乐活动。“江陵端午祭”是从酿制神酒开始,民俗活动包括官奴假面戏、农乐竞赛、鹤山奥道戴歌谣、拔河、摔跤、荡秋千、汉诗创作比赛、射箭、投壶、跆拳道比赛、高校足球赛等活动,极具韩国地方特色的,多为民众娱乐活动,通常要持续20多天。2009年10月4日,“中国端午节”申遗成功,中韩端午申遗之争结束。
黄历列表 农历黄历大全 吉日大全
©好日子网 Good-Day.CN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