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時期
河姆渡遗址等史前文化表明:早在七千年或更早前,就有了竞渡所用的独木舟和木桨。近代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表明:早在上古時代,百越先民便创造出璀璨的高度文明,上古先民以“龙”为图腾,在当時端午是拜祭龙祖的节日。
先秦時期至汉代
先秦時期,端午的风俗主要是避恶毒。春秋战国時期,五月五日已逐渐成为了一个特殊的节日。秦国统一天下后,关于五月五日的风俗活动开始大量融合。
汉代,逐渐兴起了系彩绳、吃粽子等活动。南北统一,历法变动,朝廷为了方便过节,规定每年的端午节改为阴历五月五日。据文献记载,两汉時期的北方一些地方的端午风俗主要以避恶为主。
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時期,战争频繁,一些地方最重视的端午习俗是“辟兵缯”。
隋唐時期
隋唐時期,“端午”這个名词真正出现,端午节从风俗形式上都继承了前朝。但隋唐時的端午节日大多演变为了娱乐活动。唐玄宗《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诗序》中记述:皇宫端午日盛况,召来儒雅臣僚,大张筵席,“广殿肃而清气生,列树深而长风至”。在唐代全盛時期,经济繁荣,人民生活相对稳定,在节日娱乐方面,一方面是上行下效,蔚成风气,另一方面对民间的一些风俗活动也受到官府的支持,竞渡之风尤为鼎盛。
宋代
宋代以后,端午节许多风俗有了新变化。汉魏時以朱索、桃印施于门户,止恶气驱瘟避邪,而宋代却讲究贴天师符。陈元靓《岁時广记》引《岁時杂记》云:“端午,都人画天师像以卖。”还有合泥作张天师,以艾为头,以蒜为拳,置于门户上。端午节风俗也被辽、金两国吸收。在端午节还有拜天之礼、射柳之俗及击鞠娱乐活动。
明清時期
明清時期,端午风俗活动形式变化虽不大,但是规模却愈来愈盛行。尤其南方的龙舟竞渡,成为轰动一時的盛举。据《武陵竞渡略》记载,龙舟竞渡已不限于端午一天。而是“四月八日揭篷打船,五日一日新船下水,五日十日十五日划船赌赛,十八日送标”。
明代,端午节又吸收了金人射柳之风俗。明代把端午又称“女儿节”。《帝京景物略》云:“五月一日至五日,家家妍饰小闺女,簪以榴花,曰“女儿节”。”不仅节日名称有异宋代,而且民间风俗也有变化。北方无江水之便,也就不存在竞渡。
清代南方尤其吴地端午风俗讲究要稍多一點。从汉代就流传下来的五色缕,在清代時被称为“长寿线”。
近现代
自民国以来,经过几十年的移风易俗,端午节许多旧的风俗已被人们遗忘了,但端午节仍是民间深受欢迎的传统节日,粽子是不可缺少的佳节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