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好日子网 > 节日大全 > 端午节 > 端午节的节日名称

端午节的节日名称

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

名称由来

“端午”二字最早见于晋代周处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乌角黍。”“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渐渐演变成了“端午”。《燕京岁時记》记载:“初五为五月单五,盖端字之转音也。”
“端午”的“端”字本义为“正”,“午”为“中”,這天午時则为正中之正。古人以天干地支来作为载体,天干承载天之道,地支承载地之道,设天干地支以契天地人事之运,纪元通用天干地支。仲夏午月午日飞龙在天,此時龙星处在正南中天,为全年周天运行最“中正”之位,既“得中”又“得正”,乃大吉大利之象。古人历来崇尚中、正之道,“中正“之道在此表现得淋漓尽致。另,端亦有“初”的意思,因此午(五)月的第一个午日,亦谓端午。

节日别名

端午节在中国所有传统节日中别称最多,有二十多个。如龙舟节、重午节、端阳节、端五节、重五节、当五汛、天中节、夏节、艾节、上日、五月节、菖蒲节、天医节、草药节、浴兰节、午日节、地腊节、正阳节、龙日节、粽子节、五黄节、诗人节、躲午节、解粽节、端礼节、五月初五、五月当午等。
别名由来
端阳节古人纪年、纪月、纪日、纪時通用天干地支,根据干支历,按十二地支顺序推算,第五个月即“午月”,而午日又为“阳辰”,所以端午也称为“端阳”。据《荆楚岁時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天气好的日子,故称五月初五为“端阳节”。
天中节根据阴阳术数,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卷二十·熙朝乐事》:“端午为天中节,是因为午日太阳行至中天,达到最高點,午時尤然,故称之为天中节”。
重午节干支纪元法以天干地支来作为载体,纪元通用天干地支。端午原为干支历的午月午日,正月建寅,第五个月即为午月,午月午日谓之重午,午月午日“中正”也。到了汉代時,由于南北统一,历法变动,朝廷为了方便过节,规定每年的端午节改为阴历五月初五。
龙舟节划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故又称龙舟节。
草药节端午日是草木药性在一年里最强的一天,端午遍地皆药,這天采的草药治皮肤病、去邪气最为灵验、有效,故名。
龙节龙是吴越部族的原始信仰,源自天象崇拜。上古百越先民在端午进行祭龙,端午节在当時其实是“龙的节日”。仲夏端午“飞龙在天”,苍龙的主星“大火”(心宿二)高悬正南中天,龙气(阳气)旺盛。由于易经的阴阳转化之道,盛极必衰,“上九”(乾卦第六爻)则为“亢龙有悔”;从卦辞而言,“上九”为最阳之爻,再无上升的余地,必然要走向衰落。而仲夏端午的“九五”是为“飞龙在天”,龙星处于全年最“中正”之位,喻事物处于鼎盛時期,大吉大利。《易经·乾卦》爻辞中所言的“龙”,实质是对苍龙七宿一年四時运行的阐发。
浴兰节民间有在端午采草药煲水沐浴的习俗,故亦有浴兰节之称,如汉代《大戴礼》云:“午日以兰汤沐浴”。
上日端午,有的地方称为“上日”,意思是“神的日子”。亦有佳日、佳节的意思。
菖蒲节艾节古人认为菖蒲、艾草有辟邪作用,端午阳气旺,且艾、菖长势茂盛,每年端午人们有在门上挂菖蒲或艾草辟阴邪的习俗,故端午节也称“菖蒲节”、“艾节”。
当五汛在上海部分农村,靠杭州湾北岸一带区域,如奉贤、南汇等地区,习惯上称“端五节”为“当五汛”。亦有个别地区称为“五月当午”。
躲午节古時南北风俗各异,“五月”古時北方中原称之为“恶月”,所以有的地方在端午节這天,父母便把未满周岁的儿童,送到外婆家去躲藏,以避恶,故有“躲午节”之称。
地腊节道教把全年分为五腊,正月一日天腊,五月五日地腊。据《天皇至道太清玉册》、《云笈七笺》记载:五月初五名地腊,五帝攒会之日,此日五帝会于南方三炁丹天,查生人祖考及见世子孙所行善恶,以定罪福,校定生人官爵。道教认为一年中的几个腊日是良辰吉日,适合祭祀祖先和诸神以获得福佑。
端午节的节日名称

» 返回端午节目录

黄历列表 农历黄历大全 吉日大全
©好日子网 Good-Day.CN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