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春秋時期,中原地区就有过端午的习俗。端午节作为节日,形成于汉代。东汉应劭《风俗通义》中就有农历五月五日人们防避兵役鬼魅、防病防疫的记载。
端午节的起源,自古到今说法不一,主要说法有:纪念屈原说、迎涛神说(伍子胥含冤死后化为涛神)、恶日说、龙的节日说(即祭祀龙图腾说)、夏至说。古代学说
浴兰节说
古人五月采摘兰草,盛行以兰草汤沐浴、除毒之俗。《大戴礼记·夏小正》:“五月,……煮梅,为豆实也,蓄兰为沐浴也。”屈原《九歌·云中君》云:“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時记》云:“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此俗流传至唐宋時代,又称端午为浴兰之月。
恶日说
先秦時期,普遍认为五月是毒月,五日是恶日,相传這天邪佞当道,五毒并出。据《礼记》载:端午源于周代的蓄兰沐浴。《吕氏春秋》中《仲夏记》一章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夏小正》中记:“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大戴礼》中记,“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以浴驱邪。关于重五是死亡之日的传说也很多。《史记·孟尝君列传》记历史上有名的孟尝君,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认为“五月子者,长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风俗通》佚文,“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论衡》的作者王充也记述:“讳举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杀父与母,不得举也。”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宋徽宗赵佶五月初五生,从小寄养在宫外。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从先秦以后,此日均为不吉之日。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并且人们还避“端五”忌讳,称之为“端午”。
数字崇拜说
从数字民俗学来看,中国一直有数字崇拜的传统。三国時人徐整在其《三五历记》中说:“数起于一,立于三,成于五,盛于七,处于九。”一三五七九這些奇数,属天亦属阳,具有神秘性质、吉祥性质,是重要的時间关节點。阳日与阴日,天時与地時,相生相合,则成为特别的時日,所以正月正、二月二、三月三、五月五、六月六、七月七、九月九,都成为重大的民俗节日。
纪念历史人物说
端午节纪念的人有屈原、伍子胥、曹娥、越王勾践、介子推、陈临、马援、白洁夫人、刘景、捉鬼的钟馗、《白蛇传》中的白素贞等。姓名 | 简介 |
---|---|
屈原 | 传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战国時代楚国诗人屈原,他在五月初五這天投汨罗江自尽殉国。屈原因忠事楚怀王遭排挤,后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自尽。百姓闻讯划船捞救,但无果,遂荡舟江河寄托哀思,后演变为龙舟竞赛。又投米团入江以防鱼食屈原身体,形成吃粽子习俗。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皆源于纪念屈原。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
伍子胥 | 南朝萧梁宗懔所著的《荆楚岁時记》,是一部中国古代荆楚地区的岁時节令、风物故事的介绍文集。《荆楚岁時记》是南朝萧梁時期宗惊所著的文集,介绍了荆楚地区的岁時节令和风物故事。其中提到,东吴地区的端午竞渡是为了迎接河神伍子胥,与屈原无关。江浙一带流传着伍子胥的传说,他因忠良而被害,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伍子胥是楚国人,投奔吴国后助吴伐楚,报仇雪恨。然而,他因建议彻底消灭越国而遭谗言陷害,自刎而死。夫差怒而将其尸投入大江,故端午节成为纪念伍子胥的日子。 |
曹娥 | 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在浙江的东部地区,当地居民在端午节是纪念孝女曹娥。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時孝女曹娥年仅14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17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5日后抱出父尸。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谏辞颂扬。当地人认为曹娥孝心感神灵,可作世人楷模,故以此日纪念,划龙舟竞渡,在龙舟上给曹娥塑像,成为会稽一带的风俗。 |
勾践 | 《越地传》说端午风俗起源于越王勾践。据《事物原始》一书记载:“竟渡之事,起于勾践,今龙船是也。”春秋末年,越王勾践被吴王打败为俘虏。勾践卧薪尝胆,忍辱负重三年,回到越国,定于五月五日开始操练水兵。经过10年艰苦奋斗,终于报仇雪耻,灭了吴国。为了永记胜利,人们便在五月五日划船竞渡,后遂成节日。 |
介子推 | 据东汉蔡邕的《琴操》记载,介子推曾追随晋国公子重耳流亡,并在重耳断粮時割股啖君。重耳承诺封赏,但复位后却忘记了介子推。介子推心生怨恨,隐居山中,后晋文公放火烧山逼其出山,他却抱树而死。此事发生在五月初五,晋文公为纪念介子推,下令那天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后来,這一习俗在中原和长江流域广为流传,人们以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吃粽子等冷食,以纪念介子推。 |
陈临 | 广西苍梧太守陈临是东汉時期杰出的地方官,他推行开明的政策,深受百姓爱戴。据《后汉书》记载,陈临曾让死刑犯的妻子入狱产子,展现了仁慈之心。因此,岭南地区将每年五月五日定为陈临的祭祀日,梧州等地更是设立庙宇,设坛祭拜,以纪念他的政绩和德行。 |
马援 | 汉建武元年(公元25年),为了统一全国,武威将军刘尚带兵征湘西,全军覆没。在朝廷无将可使之际,年逾六旬的伏波将军马援主动请战。汉光武帝刘秀考虑到他年纪大了,颇为犹豫。马援则一再声言自己尚能披甲上马,并且当着刘秀的面,“据鞍顾眄,以示可用”,最终使刘秀消除疑虑。马援举兵之時,正值农历五月初五,士兵面带难色,马援厉声说:“端午佳节,蛮酋必醉,进可成功。今日乃小端阳也,后将与诸将过大端阳。”当即进兵,果然对方因过端午喝得醉醺醺的,毫无防备,不几日就被马援打败了。五月十五日這一天,马援杀猪宰羊,犒劳将士。自此之后,溆浦便把农历五月初五定为小端阳节,五月十五定为大端阳节。 |
表格内容参考资料来源 |
现代学说
祭祀龙图腾说
祭祀龙图腾说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闻一多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蛟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文身“以像龙子”的习俗;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這应当是“像龙子”的文身习俗的遗迹。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時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该遗存的族属,据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历史传说示明,他们有断发文身的习俗,生活于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其生产工具,大量的还是石器,也有铲、凿等小件的青铜器。作为生活用品的坛坛罐罐中,烧煮食物的印纹陶鼎是他们所特有的,是他们族群的标志之一。直到秦汉時代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
夏至说
夏至说,持這一看法的刘德谦在《“端午”始源又一说》和《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中,提出三个主要理由:权威性的岁時著作《荆楚岁時记》并未提到五月初五要吃粽子的节日风俗,却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至于竞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烛宝典》把它划入夏至日的娱乐活动,可见不一定就是为了打捞投江的伟大诗人屈原;端午节风俗中的一些内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等,实际上与屈原无关;《岁時风物华纪丽》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是:“日叶正阳,時当中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由此端午节的最早起源当系夏至。
纪念现代革命女诗人秋瑾说
秋瑾,字睿卿竞雄,号鉴湖女侠,小字玉姑,浙江绍兴人。幼年擅长诗、词、歌、赋,并且喜欢骑马、击剑,有花木兰、秦良玉在世之称。28岁時参加革命,在预谋起义時为清兵所捕,至死不屈,于光绪三十三年六月五日在绍兴轩亨口英勇就义。后人因敬仰她的诗,哀悼她的忠勇事迹,于是,与诗人节合并来纪念她,而诗人节又是因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定为端午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