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浒澪花鼓在浒澪地界已经基本失传,海安人将浒澪花鼓弄走并且改名为海安花鼓并且申请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姑且算海安一份功德吧
历史沿革
浒澪花鼓曲调相传有2000多首,多已失传,现存70多首。其中“秧歌调”、“穿心调”等颇具特色。浒澪花鼓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得到了新生,1960年和1963年,江苏省歌舞团两次到浒澪采风,收集整理浒澪花鼓。其中经江苏作曲家吴岫明整理、著名歌唱家薛飞演唱的《人人都爱社》曾灌成唱片,流行全国。
浒澪花鼓艺术中有“生”、“旦”、“丑”等角色,是典型的三人花鼓,花鼓的生角称“上手”’旦角称“红娘子”,丑角称“骚鞑子”。
浒澪花鼓在一百多年历史中形成了不同流派,如吴其昌的下洋班,舞姿奔放、粗犷,唱腔质朴苍劲,称为“海派花鼓”;吉鹏年的临河班,表演细腻、抒情,优美动人,称作“乡派花鼓”。
艺术特色
浒澪花鼓的演出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由民间艺人们到富人家门上演出(堂会),二是逢年过节时乡民们集会时,民间艺人们集中在一起,各自献演,比拼才艺。
浒澪花鼓的演出分“外场”和“内场”两部分:外场是广场演出的歌舞小戏,内场为堂歌。夜幕降临,花鼓班在广场上敲锣打鼓(称“闹场”),观众纷至沓来。开始舞“暗狮子”(黑灯瞎火舞狮子)打场子,主人图吉利,大放鞭炮,“狮子”在鞭炮声中由“绣球”引着,从外场到堂内窜个来回。观众退让,场子即告打开。广场周围有若干盏长方形白色牌子灯(内点蜡烛),外场先“打花鼓儿”,主要人物出场:旦角红娘子、生角上手、丑角骚鞑子,还有和尚、老渔翁穿插其间说笑逗趣,其他的人手舞足蹈伴唱。接着打莲湘,然后跑场子,有一人舞“滚莲湘”的动作。然后是热烈奔放“撬荷花”,红娘子骑在上手的双肩上作荷花梗心,8个女孩子骑在8个男子的肩上作花瓣,场上队形如荷花开放,表演由此达到高潮。最后是《王瞎子算命》之类情节简单有趣的折子戏。转入内场后,以唱各种小曲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