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溪仗鼓
仗鼓,是徽州人最崇尚的传统乐器。
在民间,仗鼓一直被视为“灵物”,平时不得轻易擂响,只有在祭神、祀祖、庙会等隆重、庄严的场合才能组织队伍演奏;明清时期的官衙,在重大节庆典礼或迎接重要官员时也借助仗鼓以作仪仗。工五六,上五六,上尺上五六,尺上五六工工工,尺上五六工。
仗鼓以杂木作围,用牛皮蒙双面,上下鼓边镶嵌着两圈密集的黄铜钉包(便于击打);鼓呈扁圆形,直径约有40公分,高约20公分,样式极为古朴。祭祀先祖,举办庙会,或是逢年过节舞龙灯,村民们都要痛痛快快敲一场.;那雄壮威武的鼓点,缓时声声如雷、九天回响,急时排山倒海、气势如虹,再加上悠悠的曲笛、锵锵的云锣,大有“沙场秋点兵”的遗韵……
仗鼓有曲。传说公元七世纪初(隋末),保境安民的英雄汪华血战沙场时,就用仗鼓以壮军威,得胜班师之日也用仗鼓欢庆胜利。因此,仗鼓又叫战鼓、得胜鼓。作为一种民间游艺,仗鼓当然是一边行走一边敲打的。
榆村乡富溪村的仗鼓在古徽州很有名气。仗鼓的击法有单击、双击、前后左右绕边击等多种,配以曲笛、云锣等民族器乐伴奏,所产生的艺术效果极其强烈。以中国民间传统的工尺谱记述的《仗鼓曲》,雄浑、威严、有力,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鲜明的民族格调,记得其谱是这样的:
“五六工工,五六工工,尺上五六,尺上五六,尺上五六工工工。传统的仗鼓舞,易记易学,稍加排练就能上场,这也是仗鼓敲了千年也难停的重要因素之一。尺上五六工,工尺工五六,上尺上五六,五六工工工,五六工工工。游街走巷时,鼓手的舞蹈动作一般以踏步、弓步、前步、后步等步伐为主;在广场表演时,则增加圆场、跳跃以及不断变幻队形等内容,以整齐划一的动作和神形并茂的表演而取胜。《仗鼓曲》那脍炙人口的工尺谱榆村地区流传很广,尤其在富溪村,可谓是家喻户晓、妇孺会唱……
仗鼓也有舞。击打时,一人一鼓用红缎带斜背于身前,左手持鼓环,右手执鼓槌;一般庆典不得少于四鼓,场面越大、越隆重,启用的仗鼓就越多。”
调子简洁,节奏明快,演奏时可以无限反复,尤其是那最后几声“工工工”,极为雄浑,特别令人振奋。
出处/作者:胡守志(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阅读提示:各地域产生的传统或文化并一定都是合理的/文明的,请用审视的眼光阅读,不要迷信,如某些陋习、不人道行为等并不值得学习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