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影响
重要作品
2016年5月14日,青年歌手巫妃梅的首张客家山歌演唱专辑《琴江梅子》在深圳市民中心发布。
历史渊源
山歌,即民歌中之一种。据史料记载,唐代始有山歌之称,而梅州民间流传的歌仙“刘三妹的故事"也发生在唐代神龙年间,可知客家山歌之盛行,正是其时。客家山歌深受春秋末年成集的《诗经》中《十五国风》的影响,后随客家人的迁徙,受畲、瑶等土著人的歌谣的影响。 梅州客家山歌伴随着客家民系的形成而传播繁。有“国风”和“吴歌[¡]吴地的民歌民谣,总称为“吴歌”,它是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吴歌发源于江苏省东南部,是具有浓厚的民族和…详情>”的余韵。
基本特征
腔调
梅州客家山歌共有腔调近百种,音调高扬绵长,平稳流畅,起伏不大;音区较高,音域较窄;级进较多,跳进较少;节奏自由,节拍多样,常有多种节拍混合而歌。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梅州客家山歌项目保护单位梅州市文化馆(梅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评估合格。
梅州客家山歌于宋、明期间伴随着客家民系的形成而传播繁衍,是中原文化与梅州土著文化融合的产物。

歌词
梅州客家山歌有数万首歌词流传于民间,内容包括劳动歌、时政歌、仪式歌、礼俗歌、情歌、其他生活歌和儿歌等,涵盖了客家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以情歌的数量最多,内容最精彩,文学价值也最高;它的歌词诗味很浓,类似竹枝词[¡]竹枝词,是一种诗体,本巴、渝一带民歌。唐代刘禹锡作为把民歌变成诗体的文人,对后代影响很大。竹枝词在漫…详情>,有“国风”和“吴歌”的余韵。曲体结构
梅州客家山歌上承《诗经》中《十五国风》的风格,以“赋、比、兴”为主要表现手法,常用“重章叠句”和“比喻”、“双关”的形式,每首4句,每句7字。第一、二、四句末押韵,多用平声韵,字句平仄也较讲究,以客家口语文字组词,通俗易懂,形象生动,琅琅上口。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梅州市文化馆(梅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获得“梅州客家山歌”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所获荣誉
2019年6月8日,在2019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全国非遗宣传展示广州主会场活动上,梅州客家山歌入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优秀保护实践案例”。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梅州客家山歌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间音乐、民间文学的瑰宝。它对于文学艺术、社会学、历史学、语言学、民俗学、宗教学、客家学等方面的研究都具有宝贵的参考价值。晚清黄遵宪、屈大均和当代钟敬文等学者都曾对梅州客家山歌的收集、整理、研究工作予以高度重视。传承现状
梅州客家山歌历来由民间口头传承。现在,唱山歌的队伍严重老化,不少优秀山歌手相继去世,青少年已不喜欢唱山歌、听山歌,山歌演唱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情况日趋严重。抢救和保护梅州客家山歌,对于保存客家文化、丰富中华文化、丰富客家人的文化生活都具有重要意义。传承人物
汤明哲,男,1934年10月生,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梅州客家山歌代表性传承人。
节奏
梅州客家山歌的节奏比较自由,富于变化,有规整匀称的节奏,也有长短相交的节奏;有前紧后松的节奏,也有前松后紧的节奏;有舒展缓慢的节奏,也有流畅潇洒的节奏;有步步紧逼的节奏,也有连续切分的节奏。总之,各种不同的节奏,往往表达不同的内容和不同的情感。总体来说,节奏比较规整、匀称的山歌,唱来有轻松明快之感,这类山歌各地都有;而速度一般比较缓慢,曲调优美婉转,在曲调进行中经常出现切分节奏、任意延长和插人装饰音,这类山歌比较典型,一般多用以抒发感情和刻画内心世界,如表达“离别”、“恋情”等主题。抒情山歌在各地也有流传,但梅县的松口山歌中有比较典型的表现。节拍
梅州客家山歌中运用的节拍是多种多样的,但用得最多的是2/4和4/4拍子,其次是3/4、3/8、4/8、5/8、6/8、1/4等拍子。除上述常见的几种节拍之外,还有“叠字山歌”和“山歌快板”。“叠字山歌”的节拍自由,类似说话,属于散板。“叠字山歌”的叙事生动,表达内容也极为深刻,可以说在山歌中非常有特色。“山歌快板"是新中国成立后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歌种,主要吸收了戏曲的流水板,它将悠长的山歌节奏进行压缩,并且去掉一些装饰音,使它变得简朴、明快,有利于表现那种欢乐、愉快和激动的情绪,这类山歌的节奏紧迫。音阶调式
梅州客家山歌的音阶结构,分为五声音阶、六声音阶、四声音阶和三声音阶等各种形式,其中六声音阶较少见,在五华县,三声音阶比较常见。从调式上来看,宫、商、角、徵、羽五种调式俱全。从收集到的材料来看,主要是羽调式,其次是徵调式,而其他宫、商、角调式,相对来说较少。从调式分布来看,各种调式的发展和分布情况是不平衡的。“羽”调式在整个梅州地区较为普遍,“徵”调式则多见于丰顺、大埔等县,“宫"调式在大埔县等地的山歌中可见到,“商”调式只有在丰顺县的潘田山歌中可见,而“角”调式则更罕见。
保护措施
建国以来,梅州客家山歌得到政府的重视与扶持,每年中秋被定为“山歌节”,开展赛歌、斗歌、山歌擂台等活动。每届山歌节,都有众多的海内外乡亲回来观摩。
代表作品
梅州客家山歌的代表作品有:《送人离别水东西》《桃花开来李花开》《噢嗨》《有好山歌溜等来》《客家山歌特出名》《唱出心头快乐来》《万紫千红百花园》《梅县唱到北京城》《长潭行出公王陂》《乌乌赤赤还较甜》《唱歌要上石马峰》。
旋律进行
梅州客家山歌的旋律进行,一般以级进为主,也有跳进,常见的有三度、四度;其他像五度、六度、七度、八度等则比较少见。而在羽调式的旋律中,往往是强调羽音、宫音和商音在旋律中的意义和作用,如羽——宫——商,这类山歌很多。
梅州市文化馆除了以文字和音像的形式完善客家山歌资料库,还借助山歌擂台赛、群星大舞台大家乐、文艺汇演等展示平台活跃客家山歌,组织山歌进校园、幼苗培训班等课程助力梅州客家山歌活态保护和有效传承。
衍生作品
2013年1月3日,由广东省文化厅出品、广东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发行的《广东客家山歌大典》正式上市。
2018年7月20日,由梅州市文化馆和梅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联合编印、客家文化研究学者胡希张编写的《客家山歌歌词大全》正式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