样例
原文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和西湖竹枝词二首
山下有湖湖有湾,山上有山郎未还。记得解侬金络索,系郎腰下玉连环。
西湖竹枝词二首
葛岭东家是相门,当年甲第入青云。楼船撑入里湖去,可曾望见岳王坟。
风高白海陇云黄,寒雁来时天路长。山上逢山不归去,何人马蹄生得方。
译文
正是一场太阳雨后,两岸杨柳摇曳,青翠欲滴,江面水位初涨,平静如镜。少女心情抑郁地漫步在岸边,忽然,一阵悠扬的歌声从江上随风飘来,仔细一听,原来是久无音讯的情郎思恋自己的情歌。东边阳光灿烂西边雨绵绵,原以为是无情实则还有情。译文二
江边杨柳,树叶青青,江水平缓地流动,一叶轻舟在江上行驶。岸上少女忽然听到舟中青年男子在对她唱歌。她从歌声获得的印象是,对方虽没有更明确的表示,却似乎有些情意。这真好象黄梅季节晴雨不定的天气,说是晴天吧,西边还下着雨;说是雨天吧,东边还出着太阳,令人捉摸不定,是无“情“(晴)还是有“情”(晴)呢?
峡山寺竹枝词
峡里撑船更不行,棹郎相语改行程。却从西岸抛东岸,依旧船头不可撑。
随着移民的大批迁徙,经历明清鼎革兵燹战乱的四川,经济元气逐渐恢复,各地商人纷至沓来。在成都,字号放帐的都是山西、陕西人,当地人称“老西”、“老陕”,所谓“放帐三分利逼催,老西老陕气如雷。城乡字号盈千万,日见佗银向北回”。从这首竹枝词所述可见,晋、陕商人在成都的势力如日中天,一般民众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们将本地的财富源源不断地运回老家。作为商帮势力繁盛的标志,四川各地的会馆相当发达,“秦人会馆铁桅杆,福建山西少者般。更有堂哉难及处,千余台戏一年看”,“会馆虽多数陕西,秦腔[¡]秦腔,别称“梆子腔”“陕西梆子”,中国汉族最古老的戏剧之一,起于西周,源于西府核心地区是陕西省宝鸡市…详情>梆子响高低。观场人多坐板凳,炮响酬神散一齐”。这两首竹枝词是说,成都当地有陕西、福建和山西的会馆,其中尤其是陕西的会馆为数最多,势力也最为显赫。每年人们都能看到在会馆里上演的许多戏,其中的秦腔梆子响彻于成都平原。这些,都生动描摹了成都一地各地会馆运作的具体细节。而在鳞次栉比的各地会馆中,陕西会馆更显得鹤立鸡群。除了大商帮外,钱铺基本上为江西人所垄断,“江西老表惯营求,兑换银钱到处搜。倒帐潜逃讲帐出,蝇头鼠尾作狐谋”。诗注曰:“钱铺俱江西人,谓之‘老表’。”看来,近世闻名遐迩的“江西老表”,显然就是指来自江西的钱商。
长洲宫苑草离离,中有吴王旧沼池。至今二八吴中女,为人歌舞学西施。
在清代,与绍兴师爷同样著名的还有凤阳乞丐,从竹枝词来看,他们的活动足迹遍及全国各地。在北京,“赛会时光趁踏青,记来妾住凤阳城。秧歌争道鲜花好,肠断冬冬打鼓声”。诗注曰:“打花鼓:风阳妇人多工者,又名‘秧歌’,盖农人赛会之戏。其曲有《好朵鲜花》套数。鼓形细腰,若古之搏拊然。”对此,孔尚任的《燕九竹枝词》:“秧歌忽被金吾禁,袖手游春真可惜。留得凤阳旧乞婆,漫锣紧鼓拦游客。”不仅在北京,卖艺乞讨的凤阳婆还远达山西,“凤阳少女踏春阳,踏到平阳胜故乡。舞袖弓腰都未忘,街西勾断路人肠”。而在南方,“弹弦卖唱都庐橦,多半邻村逐此邦。还有逃荒好身手,生涯花鼓凤阳腔”,凤阳花鼓也成为各地人群逃荒乞讨的重要道具。
宫装騕褭锦障泥,百两毡车一字齐。夜宿岩前觅泉水,林中还有子规啼。
杨柳树头双鹁鸪,雨来逐妇晴来呼。鸳鸯到死不相背,双飞日日在西湖。
随着移民的迁徙,商品的流通交易,人们之间的交流和接触空前频繁,极大地凸显了各地人群的性格特征。清代前期,绍兴师爷就受到成都人的极大瞩目:“安排摆设总求工,古董诸般样不同。美服更兼穷美味,师爷气派与门公。”这首竹枝词,描写了绍兴师爷在衣食家居日用方面的与众不同。这是说四川一带绍兴师爷的家里日常摆设比较讲究,如古董等都相当精致,穿着华丽,吃的又是美食,这是一种师爷气派。这一点很有意思,让人联想到在北方的绍兴师爷。明清以来,绍兴人持续不断地迁居北京,尤其是那些在中央六部中充当胥吏的绍兴人,财大气粗,生活极为优裕,所以起居服饰都相当奢侈。这些人为了壮其门面,在家门口总要摆一个大鱼缸,栽两棵石榴树,夏天一定要搭一个天棚,门口再蹲一只大肥狗。上街买零食,又一定要用一个丫头。此外,还要请一位先生,教书还在其次,主要也是为了装点门面。所以有“天棚鱼缸石榴树,老师肥狗胖丫头”的谚语。这种师爷气派,在北京和保定都是如此。从南北的情况来看,绍兴师爷无论是身处何方,都是引人瞩目、相当特别的一群人。由于成都的师爷都来自浙江,所以有一首竹枝词这样写道:“幕宾半是浙西东,帽盖矜夸律例通。漫说救生莫救死,箧中存案本相同。”诗注曰:“幕友初出手,谓‘帽盖子’。”
过白沙竹枝歌
东沿西溯浙江津,去去来来暮复晨。上岸牵樯推稚子,隔船招手认乡人。
姑苏城边杨柳丝,千丝万丝垂参差。柳丝虽长不禁手,难织回文锦字诗。
春云好墨瘴烟中,鹦鹉群飞荔子红。男儿守家妇当戍,粤俗古来成土风。
东岸艬船抛石门,西山炊烟连白云。竹篱茅舍作晚市,青盖黄旗称使君。
延伸阅读
著名诗词和西湖竹枝词二首
侬家住在涌金门,青见高峰白见云。岭上已无丞相宅,湖边犹有岳王坟。
客棹愁行湘水波,凭郎莫唱《竹枝》歌。好山好水春更好,不见闲人载酒过。
根据文献记载,四川省的刑名和钱谷师爷,十有八九都是浙江人,而在浙江省籍中,又可分为绍兴帮和湖州帮,两帮各自拉帮结派,相互推荐。由于刑名师爷主要学习的是法律和例案,所以从业者必须跟随老师学习办案的技巧,当时称为“学幕”。民间称呼学幕者为“帽辫子”或“帽盖子”,也就是帽子上的辫子或盖子,是比喻他们与老师不能分离。在“无绍不成衙”的时代,绍兴酒和绍兴师爷、绍兴方言一样通行全国,清代中叶人称“绍兴三通行”。这种情形,也在竹枝词中得到了生动的反映。在成都,“绍酒新从江上来,几家官客喜相抬”,这说的是绍兴酒从长江上运来,衙门里的一些人很高兴地出来将它们抬进去。这些绍兴酒往往是由绍兴师爷和胥吏负责推销(或者是由他们的亲戚朋友兼营),所以竹枝词有曰:“居然利薮轧官场,南货携来入署忙。笑问师爷生意好,回言件件出苏杭。”这是说绍兴师爷在衙门中贩卖绍兴酒,这是官场上的一大利薮,人们笑着问师爷生意可好,师爷回答说,这些东西都是从苏杭一带运来的。这首竹枝词的注解说:南货称“师爷”。当时,绍兴人以南货业为生,所以南货竟然也被直接用来称为“师爷”。
过沙湖赋竹枝诗
白沙湖头月色新,白沙湖里水如银。可是吴宫双玉管,听得一声愁杀人。
车帘都卷锦流苏,自控金鞍捻仆姑。草【一作山】间白雀能言语,莫【一作试】学江南唱鹧鸪。
竹枝词三首
千夫万夫皑作堆,什什五五鱼贯腮。长兴步头候粮去,红阑街里买薪来。
棠梨花开郎出门,宜男草生妾思君。如何宜男草上露,不湿棠梨花底云。
竹枝歌六首寄胡定安
上思下思十万山,左海右江如月弯。江边神女长留佩,天上仙人早赐环。
不少竹枝词的作者是土生土长的在地文人,他们熟谙乡邦掌故及当地的风俗民情;而另一些作者则是外来的观察者,这些人对于异地的风俗更是充满了好奇,“沿途据所见闻,兼用方言联成绝句,随地理风物以纪游踪”,故而竹枝词对于一地历史文化的研究,具有无可替代的史料价值。尤其是对于小社区的研究,有着极为特殊的学术价值。有的竹枝词也就相当于一地的风土志,譬如,稍早于《历代竹枝词》出版的《中国风土志丛刊》(张智主编,广陵书社2003年5月版),就收录了大批的竹枝词,显然,这些竹枝词几乎是被直接当成为风土志的。
山上去采芍药花,山前来寻地椒芽。土屋青帘留买酒,石泉老衲唤供茶。
承玉山主人遗竹枝辄赋近体以寄
草堂只在玉山西,未识风流顾恺之。鸳冷绣衾春病酒,蜡销银烛夜敲棋。
四月南风海岸深,青旗高高柳阴阴。三江潮发来如马,五两风摇密似林。
竹枝歌
道士庄前秋事多,东家西家收晚禾。船头把酒对明月,听打夜场人唱歌。
竹枝词,包含有多方面的历史资料,可供学术研究采撷。譬如,“豫楚滇黔粤陕川,山眠水宿动经年。总因地窄民贫甚,安土虽知不重迁”。这是说江西地狭人稠,百姓背井离乡四处迁徙,无论是河南、湖北、云南、贵州、广东,还是陕西、四川,到处都有江西人的身影。“漫说玉山无玉剖,近闻梅岭有梅探。舟车经过数千里,东北浙西西粤南”。玉山是赣东北的一个县份,当地同样是因生计问题,清代前期有大批百姓或是南下广东,或东进浙西。由此可见,江西的确是移民的主要输出地,这造成了明清史上“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浪潮。关于这一点,在四川的省会成都,有一首竹枝词这样写道:“大姨嫁陕二姨苏,大嫂江西二嫂湖。戚友初逢问原籍,现无十世老成都。”这是说一家中的女人,或嫁与陕西人,或嫁与江苏人,而娶来的媳妇亦或是江西人,或是湖广人,家庭成员的原籍可谓五湖四海,当时已没有超过十世的“老成都”了。这说明当时的成都,真是五方杂处,各地的人们相互通婚。
特色
竹枝词,以吟咏风土为其主要特色,对社会文化史和历史人文地理等学科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竹枝词“志土风而详习尚”,以吟咏风土为其主要特色,故与地域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它常于状摹世态民情中,洋溢着鲜活的文化个性和浓厚的乡土气息,这对于许多学科特别是社会文化史和历史人文地理等领域的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史料价值。随着近十数年来地域文化热的升温,竹枝词也愈益受到世人的关注,各类竹枝词资料集陆续编纂出版,其中,既有分地域编纂的,又有按年代汇辑者。前者以《中华竹枝词》(雷梦水等编,北京古籍出版社1997年12月版)为代表,后者则有2003年出版的《历代竹枝词》(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12月版)。
除此之外,竹枝词还可为历史交通地理的研究提供重要的佐证。譬如,从杨载彤的《大理赴乡试竹枝词》中,我们可以清楚地勾勒出从大理到云南昆明的路程,经过赵州、红岩、云南县、普淜堡、沙桥驿、吕河、禄丰、老雅关和碧鸡关等地一路到昆明。以往的《一统路程图记》中尽管有“云南布政司至所属府”的“本省由各府至金齿卫”,但所述远没有这组竹枝词来得具体、生动。而在明清时代,江南一些地区编纂的路程图记中,往往也包括竹枝词,这些竹枝词常常有对地形、地貌、名胜等周遭景观的描摹,颇具自然及人文地理色彩。事实上,如明代宁波府鄞县人张得中的大本《北京水路歌》,便是七言的诗歌,这首《北京水路歌》记载了沿途“所经之处三十六,所历之程两月矣。共经水闸七十二,约程三千七百里”,诗歌细致描述了从宁波赴北京沿途所经地名、名胜古迹。类似的路程歌,实际上也可以称之为竹枝词。何以见得?笔者收藏有《杭州上水路程歌、徽州下水路程歌》抄件,这是明清徽商编纂的路程歌,后来又收集到《徽歙南浦口至杭路程竹枝词》,发现其内容实际上就是《徽州下水路程歌》。由此看来,《大理赴乡试竹枝词》显然也可以作为从大理至昆明的路程歌来看待。
新雨霏霏绿罽匀,马蹄何处有沙尘?阿谁能剪山前草,赠与佳人作舞茵。
事实上,一些竹枝词,也有的就是以风土志的名目出现。如《西山渔唱》(亦作《西山樵唱》),又名《扬州西山小志》,该书分为“形势”、“沿革”、“古迹”、“名胜”、“人物”、“轶事”、“异闻”、“农事”、“岁时”、“市肆”和“嘲俗”十几个部分,这对于研究清乾嘉时代扬州近郊的社区文化,具有极为重要的史料价值。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笔者在从事苏北历史经济地理研究中,曾在扬州、淮安等地收集到一批竹枝词,如《扬州风土词萃》、《邗江三百吟》和《西山樵唱》等,其中就包含了大批反映盐政制度及社会风尚的史料。这些资料从一个独特的角度,为我们考证明清时代两淮的盐政制度、徽商活动以及淮扬的社会生活,提供了重要的史料。
每怀凤鸟栖梧树,辄倚乌几唱《竹枝》。昨夜阑干明月上,恼人箫管不胜吹。
芙蓉叶底双鸳鸯,飞来飞去在横塘。人生多少不如意,水远山长难见郎。
和西湖竹枝词
鸳鸯蝴蝶尽双飞,杨柳青青郎未归。第六桥边寒食雨,催郎白苎作春衣。
和铁厓西湖竹枝词二首
采莲湖上一双舟,白縠风生易觉秋。浅浅溪流齐鹤膝,青青荷叶过人头。
龙冈积翠护新宫,滦水秋波太液风。要使《竹枝》传上国,正是皇家四海同。
臙支山头雨雪飞,臙支山前人苦饥。山下斧斤夜达旦,山上闲云长自归。
春草湖头春日晖,苎萝山上白云飞。行人莫听鹧鸪怨,陌上花开缓缓归。
郎别心绪乱如麻,孤山山角有梅花。折得梅花赠郎别,梅子熟时郎到家。
白日欲暮入空房,手把银烛照西窗。绣帏芙蓉开两两,金屏翡翠立双双。
十八里冈云有无,炎风扫地雪模糊。山川通塞奚能问,闲看清波入太湖。
馆娃宫中花似云,馆娃宫外酒如春。花前把酒花下醉,莫遣春愁恼杀人。
铜柱山前铜鼓声,野花蛮果不知名。却喜土人能爱客,蒌蔕槟榔相送行。
“湖广填四川”的移民,不仅及于城市,在广大乡村也影响深远。“分别乡音不一般,五方杂处应声难。楚歌那得多如许,半是湖南宝老官”——这是《旌阳竹枝词》的描摹,诗中的宝老官,是指湖南宝庆府人。从中可见,旌阳一带虽然是五方杂处,但以湖南宝庆人为数最多。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12年)绵竹县令陆箕永《绵州竹枝词十二首》:“村墟零落旧遗民,课雨占晴半楚人。几处青林茅作屋,相离一坝即比邻。”“诗注:川地多楚民,绵邑为最。地少村市,每一家即傍林盘一座,相隔或半里或里许,谓之一坝。”这首诗字面上是说,绵竹当地的村落非常稀疏,稀稀拉拉,里面住着一些兵燹战乱劫后余生的百姓,在当地务农的人中,有一半是湖南和湖北人。当地的聚落景观通常是,茅草屋及其背后的一片树林,每个茅草屋之间相隔半里或者是一里,这就算是邻居了。由此可见,18世纪初期的四川绵州一带,还是一派地广人稀的景致,因此吸引了更多的外来移民。而在四川达县,道光时人王正谊写道:“广东湖广与江西,客籍人多未易稽。吾处土音听不得,一乡风俗最难齐。”达县在四川东部,这首诗写道:当地有广东、湖南、湖北和江西人,这些客籍的人很多,移民来自各个地方,这种五方杂处的局面,使得这一乡的风俗参差不齐,各不相同。可见,此时的川东达县,可谓五方杂处,方言各异。
潘荣陛竹枝词
新鸢放出万人看,千丈麻绳系竹竿。天下太平新样巧,一行飞上碧云端。
竹枝词
湖上美人弹玉筝,小莺飞度绿窗楞。沈郎虽病多情在,倦倚屏山不厌听。
山前闻说有神龙,百脉流泉灌水舂。道与年年往来客,六月惊湍莫得逢。
山前马陈烂如云,九夏如秋不是春。昨夜玄冥剪飞雪,云州山里尽堆银。
东邻男儿得湘累,西舍女儿生汉妃。城郭如村莫相笑,人家伐阅似渠稀!
云开沙净水洄洄,越鸟啼边朱槿开。峒里蛮丁不畏瘴,朝朝冲雾趁虚来。
竹枝词十首
居庸山前涧水多,白榆林下石坡陀。后来纔度枪竿岭,前车昨日到滦河。
天上瑶宫是吾居,三年犹恨往来疏。滦阳侍臣骑马去,金烛朝天拟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