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好日子网 > 节日 > 传统节日 > 苗族端午节习俗

苗族端午节习俗



吃“五黄”

苗家过端午节要吃端午饭。端午饭要吃“五黄”:黄鳝、黄瓜、黄鱼、黄泥蛋和雄黄酒。
因此,苗人划龙舟[¡]龙舟,是龙和舟的合体,最早是祭神祭河神祭水神用的,后来与端阳节结合在一起,实际上端阳节以前就有龙舟了…详情>多与天气和农事活动密切相关,祈福和庆祝性质较强,龙舟比赛通常都会有驱旱求雨、庆祝插秧成功、预祝五谷丰登等实际意义。

贵州苗族所划的龙舟形状也江浙大异其趣,其中最着名的就是“母子船”,每艘龙舟以一条完整杉木或大梧桐挖空成槽形,一大二小的龙舟并排成一组,大者为母船,小者为子船,三舟竞技,很是有趣。
过节这天,家庭主妇在大门两边挂菖蒲、艾叶。她们边挂边念道:“五月五日午,天师骑艾虎;手持菖蒲剑,蛇虫归地府。

苗族民间过端午节无统一的日期。杨姓苗族大多数在五月初四日过节。


端午节这天,苗民家庭都将室外打扫干净,然后上山采集菖蒲、艾叶、金银花藤叶、九里光、蛇不过等十余种草药煎成药水、全家人用药水洗脸、洗澡、据说洗了药水澡后,可驱五毒(蝎子、蜈蚣、蛇虫、蜂、蚁),又可避邪气侵体。有些草药郎中趁机采集大量的草药运到市场上出售,每把草药8至10元,人们争相抢购。
苗民家包的粽子形状五花八门,有秤砣粽,尖角粽、羊角粽、枕头粽等。粽子内的心多为蜜、花生仁、红豆、绿豆等佐料,口感极好。因此,端午饭必备的主菜有:一大盆黄鳝汤,一碗咸鸭蛋,一碗红烧黄鱼,一碗苗家腌黄瓜,一碗雄黄酒。当然,粽子是餐桌上的必备品。”据老苗医介绍,菖蒲具有提神能窍、杀菌等功效;艾叶是一种芳香化浊药物,可除室内毒气。

过节时,各户都杀鸡鸭、蒸米粉肉、饮雄黄酒,并将雄黄酒洒于住房四周,然后将雄黄酒搽于小子额、耳、手、脚上,据说可祛病、防百虫。


双人咬粽子

苗家的粽文化很丰富,端午节前后还要围绕粽子开展系列活动,其中最有趣味的是“双人咬粽子”。

在欢快的木鼓声中,姑娘小伙两人一组,比赛分为绑腿走路、包粽子、双人板鞋竞走、咬粽子、一人离地返回等步骤,最先返回出发点的一组为胜。
最令人称道的是苗家“五色粽”,他们用五种植物的叶液将粽馅染成红、黄、蓝、黑、白五种颜色,然后用芭蕉叶包裹成圆柱形煮熟。

一般都是在端午节前5-10天就把粽子裹好了、煮熟了。


第二天客人要回家时,主人家还要给每个客人送上一挂粽粑并亲自送出寨门口。此习俗一直沿袭至今。

端午节是各民族群众的共同节日,约始于春秋战国之际。由于各民族生活习俗不同,苗族民间过端午节时保留有许多独特之风格。


抢鸭子比赛

抢鸭子比赛也是苗家村寨端午节必不可少的节目。它源于纪念古代苗族英雄杀死恶龙为民除害的传说,沿袭至今,并以鸭为吉祥物,在龙舟赛上将一大群活鸭子同时放人赛龙舟的水面上,任由人们去抢捉,谁逮着归谁,抢到鸭子视为大吉。


比赛规则是,先把鸭子放入河中,比赛口令一发出,等在河边的男女便开始抢抓鸭子。鸭子被人赶着在河里乱窜,抢鸭人沿着河边追赶,谁抢抓到,鸭子便归谁。
有些农户用大蒜球穿一小块肥肉挂于门角处,据说可防蚊蝇入室。待肥肉沾满蒜汁后,可用于治疗疮、无名肿毒。

粽粑节

苗族称端午节为粽粑节。苗家的粽子很有特色,馅也很丰富,豆沙粽、鲜肉粽、腊肉粽、绿豆粽、赤豆粽等等。


开席前,长辈先从酒碗里倒雄黄酒出来,然后挨着给每个小孩的脸上、额上、脖子涂抹。开席时,由最年长者端起雄黄酒喝第一口,然后再往下传,餐桌上的男女老少都必须喝上一口。


龙舟节

每年端午节起至农历五月尾是贵州苗族龙舟节。云贵一带,在气候上雨旱季十分分明,在旱季里,雨水尤为珍贵。


走寨串门

每年苗族端午节,其他村寨的亲朋好友都要到先过端午节的苗族村寨走寨串门吃粽粑、喝米酒,共同祭祀屈原。不论来多少客人,主人家都会陪坐到天亮。
岩寨杨姓却在初二日过节,其他苗族家庭一般过两个端午节:五月初五称“小端午”,十五称“大端午”,过大端午的节日气氛比小端午要相对浓郁。

这天,苗族民间将已出嫁的女儿及女婿都接回娘家过节,故又称“女儿节”。
有些订婚不久的青年男子在端午节前一天必须向岳父家送些过节用的礼品,俗称“送节”。

“送节”的礼品一般不少于精加工的大个粽子80个、猪肉8、糖8包、鸡各1只,米酒8,并与岳父家人共同过节。
以前苗家还要把煮好的粽子挂在堂屋里,一是敬祖先,二是表示生活美满。
阅读提示:各地域产生的传统或文化并一定都是合理的/文明的,请用审视的眼光阅读,不要迷信,如某些陋习、不人道行为等并不值得学习与推广。
©好日子网 Good-Day.CN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