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把雄黄渗进酒中,大人拿来喝,小孩用指头沾一点,在额头上画一个“王”字,据说可以辟邪。旧时的绩溪人大多生活很清苦,端午节临近,饥肠辘辘的人们早就把新收的小麦磨成面粉。
穿着新衣,额头上画着“王”字,口袋里揣着端午豆的孩子们凑到一起,玩起了“斗豆”的游戏。绩溪人不知从那个朝代开始,约定外婆要在节前送给外孙和外孙女一套夏衣,配以虎头鞋[¡]虎头鞋是中国传统手工艺品之一,是一种童鞋,因鞋头呈虎头模样,故称虎头鞋,中国北方地区也有称为猫头鞋。…详情>。到了端午节这一天,女人们大显身手,忙活了大半天,一笼笼热气腾腾的水馅包、菜包、夹白包就端上了桌。吃在嘴里,涩而微甜,别有一番风味。一家人围在一起,狼吞虎咽,大饱口福,享受着清苦中的快乐。包有两种,一种是有馅的水馅包或菜包,一种是发酵的园形馒头,因为没有馅,绩溪人叫它“夹白包”。姑娘们把它送给自己喜欢的男孩,以表白双方的爱慕之情。小拳头纂着蚕豆,你三粒,他五粒,说一声“开”,一齐把小手伸开,有人把大家的蚕豆和在一起,由出得最多的人起头,撒在桌子上,用指头一弹,如果一粒蚕豆击中另一粒蚕豆,他就可以得到两粒蚕豆。但绩溪人既不吃粽子,也不赛龙舟[¡]龙舟,是龙和舟的合体,最早是祭神祭河神祭水神用的,后来与端阳节结合在一起,实际上端阳节以前就有龙舟了…详情>,更没有纪念屈原的概念。
按照传统的说法,端午节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所以要赛龙舟、吃粽子。粽子则是在二月二祭祀社公老爷和土地神时才有,和屈原一点关系都沾不上。”借此驱赶夏日的害虫。女人把蚕豆放在锅里干炒,炒熟以后拌以雄黄,给孩子们当零食,谓之端午豆。
一到端午节,地里的蚕豆也成熟了。
绩溪人过端午节,除了在大门上插点艾草,一项最大的活动就是做包、吃包。端午一到,孩子们穿上新衣,着上新鞋,自然高兴万分。
除了吃包,还有端午酒。买不起烧酒的人家,至少也要做一点糯米酒。
端午包、端午酒、端午衣、端午锦、端午豆组成了旧时的绩溪端午节多彩绚丽的景致。
《白蛇传》中的白素贞就是因为喝了这种酒,才上了当,惹出了许多事。到得最后,嬴了的洋洋得意,输了的哭相难忍,构成了一幅乡村的童趣图。
端午节也是女孩子吐露情感的日子。因为除了让男人过一下酒瘾,主妇们还要用艾草沾上它,洒在墙边角落,一边洒,一边还念叨:“雄黄洒一洒,蜈蚣蝎子都走脱;雄黄洒洒添,蜈蚣蝎子走上天。早在端午节前,心灵手巧的姑娘们就用丝线织成缨络,放上一棵小而圆的大蒜,又用彩绸缝制成菱形和梯形的香袋,饰以流苏,中贮艾草,挂在胸前,称之为端午锦,据说可以远避瘟病。
端午节又是春夏交替的时节。
绩溪人的端午节旧俗
阅读提示:各地域产生的传统或文化并一定都是合理的/文明的,请用审视的眼光阅读,不要迷信,如某些陋习、不人道行为等并不值得学习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