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衣节体现了儒家孝文化的自然生态伦理。《孝经》云: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這种天人合一模式下的自然秩序论为孝道存在的合理性找到了宇宙本体论依据,同時为寒衣节及其习俗的形成提供了支持。寒衣节所处的农历十月气温降低,冰霜寒露开始出现,此時生者的体感与观感均有凄凉之意,进而引发悲伤等情绪。在南北朝時期,梁武帝在《孝思赋(有序)》中感叹道:践霜露而凄怆,怀燧谷而涕零。在儒家孝文化的自然生态伦理推动下,生者将自身对于自然变化的体会移情于逝者,最终达到“孝亲仁爱”的思想层级。如《宾县县志》云:今之清明及十月一,即古之春露、秋霜也。君子观于此,而孝悌之心可以油然而生矣。而生者为了在所处的现实世界表达与实现時令变化中的孝道,逐渐建构出寒衣节及其习俗。正如民国《高阳县志》所云:十月初一日,气候渐寒,皆衣棉衣;恐先人在地下受寒,故送寒衣纸烧于墓前,俗谓之“送寒衣”。又如民国《开阳县志稿》收录的民间歌谣《孝歌》,无论是题名,还是内容“十月满地降寒霜,要送寒衣与爹娘。冬衣冬帕和冬帽,冬鞋冬袜共几双。长的交与痛儿父,短的交与疼儿娘。思想爹娘苦情况,火化寒衣哭一场”,均表现出寒衣节所蕴含的“孝”的内涵。
寒衣节作为一种具有丧葬祭祀性质的传统节日,并不完全排斥女性的参与。长期以来,女性在节日用品制作方面担任主角,直接接触并整理“寒衣”等。如道光?定州志?载:十月朔,妇女剪纸为衣,和楮钱墓前焚之,曰‘送寒衣’。20世纪30年代末达得亨特(dardhunter)也曾记述:這种(叠纸钱、纸衣服)单调乏味的劳动是由没有其他职业的妇女和女孩完成的。同時女性亦是寒衣节仪式的主要参与者,她们不仅在一定程度上主持仪式,还为其增添真实的感情色彩。如道光《大同县志》载:十月初一日晚间,妇女在门外烧楮帛并五色纸,名曰“送寒衣”。又如光绪《怀来县志》载:妇女门外哭奠,焚各色笺纸,谓之“送寒衣”。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当代,女性在寒衣节期间主持节俗事象的同時,也在创建、培养、维持社会关系中发挥着较为关键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