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
周朝说
相传寒衣节起源于周代,時间为每年农历十月初一,节日特别注重祭奠先亡之人,谓之送寒衣。《礼记·月令》中描述了周代腊祭的情形:以猎物为祭品,天子在社坛上祭祀日月星辰众神,在门间内祭祀五代祖先,同時慰劳农人,颁布新的作息制度。寒衣节标志着严冬的到来,也是为父母爱人等所关心的人送御寒衣物的日子。《诗经·豳风·七月》曾提到“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意思是说从九月开始天逐渐要冷了。人们该添置御寒的衣裳了,因此十月初一又俗称授衣节。
秦朝说
民间传说,寒衣节源起于秦朝,民妇孟姜女的丈夫杞梁被征役去修长城,孟姜女在十月初一這天启程,给远在千里外的丈夫去送御寒的衣服,待她来到筑城工地,方知丈夫已劳累而死,埋于长城脚下,遂号啕痛哭,哭倒长城,使她得以收葬丈夫尸骨,然后投海自尽。百姓闻知无不动容,以后每到十月初一這天,便焚化寒衣,代孟姜女寄送给亡夫,后逐渐成为追悼亡灵的寒衣节。
也有说法认为寒衣节与秦之岁首习俗有关,寒衣节的悼亡主题其实源于古代十月的年节祭祖礼,也是古人视十月为“正阴之月”观念延续。在阴气正甚時祭祀亡灵,可谓合乎時宜。在冬寒到来的時节,人们在加衣避寒的時候,自然会联想到暴露在郊野的亡灵,特别是自己的祖先长辈。因此,帮助亡人度寒便成为生者义不容辞的孝行。同時,這也符合中国人讲究慎终追远传统祭祀活动的要义。发展
北宋
北宋時期,寒衣节的习俗主要有两个方面:授衣和烧衣。所谓授衣,即皇帝向文武官员赏赐棉衣,以示关怀。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说:“十月日,宰臣已下受衣著锦袄三日。”吕希哲的《岁時杂记》也记载:“十月朔,京师将校禁卫以上,并赐锦袍。皆服之以谢……边防大帅、都漕、正任侯,皆赐锦袍。烧衣即为逝者备好御寒的衣物,拿到坟前烧掉。《东京梦华录》中曾這样描写京城开封(汴梁)十月一送寒衣的情景:九月“下旬即卖冥衣靴鞋、席帽、衣段,以十月朔日烧献故也。”从中可见,当時人们对送寒衣一事十分重视,在寒衣节到来前,冥衣店便备好祭祀用的衣服鞋帽,供人们在十月一這天烧献故人。
南宋
南宋時期,民间开始兴起在十月朔日扫墓,并焚烧衣物。宋代周密《武林旧事》:“十月朔,都人出郊拜墓,用棉裘褚衣之类。”至元代,将十月一日祭先上坟称之为送寒衣节。《析津志辑佚·岁纪》:“是月,都城自一日之后,時令谓之送寒衣节。祭先上坟,为之扫黄叶。”
明代
到了明代,送寒衣的习俗进一步发展,寒衣也更加丰富多彩。明代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中,对当時京城寒衣节的情况作了较详细记述:“十月一日,纸肆裁纸五色,作男女衣,长尺有咫,曰寒衣,有疏印缄识其姓字辈行,如寄书然。家家修具夜奠,呼而焚之其门,曰送寒衣。新丧白纸为之,曰新鬼不敢衣彩也。送白衣者哭,女声十九,男声十一。”为了表示对逝者的尊重,当時送寒衣也十分讲究,不但衣服有一定的规格尺寸,并在上面郑重地写上故人的名字辈分;送的時侯还有一定的规矩:亡故较久者的寒衣用五色纸剪成,而新亡者的寒衣则需用白纸裁剪。给新亡者送寒衣時,还要大哭一场,女人哭十九声,男人哭十一声。此外,寒衣必须烧得干干净净,据说有一點没烧尽,亡者也无法取走。
清代
清代的寒衣节基本上沿用了明代的旧俗,如潘荣陛在《帝京岁時纪胜·送寒衣》中说:“十月朔……士民家祭祖扫墓,如中元仪。晚夕缄书冥楮,加以五色彩帛作成冠带衣履,于门外奠而焚之,曰送寒衣。”但在规模和所送物品上,却较前更为讲究,不但送衣服,还送钞票。如在北京地区,每年十月一以前人们就到南纸店去买寒衣纸(即冥衣铺糊烧活的彩色蜡花纸),买回家后再裁成布匹形状的长条,然后印上牡丹、菊花、蝴蝶等各种颜色的图案,有的还把寒衣纸剪成衣裤状。寒衣做好后,再装进包有纸钱、冥钞的包裹里,然后拿到墓前焚烧。但不论用什么样的寒衣都要以纸钱、纸锭为主。由此可见,清代人送寒衣,更加重视金钱的作用。
近现代
民国時期,“送寒衣”的习俗一直延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十月一,送寒衣”的习俗除了“文化大革命”(1966~1976年)期间中断之外,始终断续存在,只是礼仪较过去简化了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