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概述:
寒食节(cold food festival),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独具特色的传统节日。起初节日日期及時长都不定,后来逐渐固定在冬至后105天或106天,即清明节前一二日。
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起源主要有“禁火说”“改火说”“子推说”這三种。寒食节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到春秋時期,寒食与介子推产生关联。唐代统治者重视寒食节,使之成为了“国家法定节假日”,除了休假,宫廷内还会举行寒食内宴。宋朝沿袭唐朝寒食禁火风俗,将寒食节视为与冬至、元旦并重的“三大节”之一。元代寒食节的节日内涵逐渐淡化,取而代之的是更为娱乐化的节日娱乐主题活动。在清代,寒食节被清明节取代,节俗也多被吸纳为清明节的活动内容,如寒食的标志性节俗吃冷食等。時至今日,寒食节已被很多人淡忘。
寒食节最初只禁烟火,吃冷食,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咏诗、净肠等风俗。寒食文化以忠孝为核心的内涵以及由忠孝延伸而来的诚信,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核心,民族根祖文化的基础。从艺术价值层面看,寒食节为传统诗词文化提供了许多重要史料;从历史价值层面看,它承载了中国传统的忠孝文化,对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意义;从文化价值的层面看,寒食节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2011年5月,清明节(介休寒食清明习俗)被列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
节日名称
《辞海》“寒食节”释义:春秋時,介子推历经磨难辅佐晋公子重耳复国后,隐居介休绵山。重耳烧山逼他出来,子推母子隐迹焚身。晋文公为悼念他,下令在子推忌日(后为冬至后一百五日)禁火寒食,形成寒食节。寒食节,由于寒食节最早是在冬至之后第105天,所以又称“百五节”,此外,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等日。南北朝時期宗懔的《荆楚岁時记》中有明确记载:“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据历合在清明前二日,亦有去冬至一百六日者。”辽宁《兴城县志》(1927)载:“(清明)前三日家家多备饼饵食之,盖取寒食禁烟之遗义,故曰‘寒食节’,亦曰‘禁烟节’。浙江《杭县志稿》,“寒食节,俗以清明前五日为‘头寒食’,三日为‘二寒食’,一日为‘正寒食’。
节日起源
禁火说
首先是禁火说。初春季节,气候干燥,人们保存的火种容易引起火灾,春雷发生也易引起山火。火可以带来温暖和光明,但也会带来灾难和伤害。禁火说认为寒食节的起源来自于周代就有的禁火制度。隋代杜公瞻在注《荆楚岁時记》時说:“《周礼·秋官·司烜氏》:‘仲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注曰:‘为季春将出火也。’今寒食准节气是仲春之末,清明是三月之初,然则禁火盖周之旧制也。”
改火说
在古代,人们认为火是一种神圣的存在,在每年的初春季节,进行“改火”仪式,表示对火的崇敬和禁忌。改…
详细内容 »发展历程
寒食节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那个時期人类对火的崇拜。古人的生活离不开火,但是火又会给人类造成灾害,于是古人便认为火是神灵,要祀火。各家所祀之火,每年又要止熄一次,然后再重新燃起新火,称为改火。每当仲春時节大火昏见东方之時,被认为是新年的开始,并有一套隆重的祭祀仪式。仪式之一便是熄灭掉全部旧火(禁火),代之以重新钻燧取出的新火(改火)。改火時,要举行隆重的祭祖活动,将谷神稷的象征物焚烧,称为人牺。相沿成俗,便形成了后来的禁火节。旧火与新火交替之际,必须准备出足够的熟食以备食用,南朝梁宗懔的《荆楚岁時记》中记载的“造饧、大麦粥……斗鸡,镂鸡子,斗鸡子”。
春秋時期…详细内容 »
节日习俗
活动
禁火
寒食节古代也叫“禁烟节”,人们觉得,生火是对神灵的不敬,可能会招致灾难降临。寒食节不能起火,家家禁止生火,都吃冷食。山西民间禁火寒食的习俗多为一天,只有少数地方仍然习惯禁火三天。但因国人追悯先贤之情执着,从东汉到南北朝屡禁屡兴,唐代皇家认可并参与。苏轼的《望江南 超然台作》中的“且将新火试新茶”说的就是寒食之后诗人煮茶的行为。
拜祖
寒食节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寒食节扫墓祭祖在南北朝到唐前被视为“野祭”。唐代编入《开元礼》“卷第八十七·王公以下拜扫(寒食拜…详细内容 »
节日文化
诗词
历代文人士大夫都有以寒食为题的诗文,仅《全唐诗》就有张说、杜甫、韩愈、柳宗元等名人名家诗词三百余首,宋金元词曲也有一百余首。
[表格内容,请查阅详细]_-年代-作品名称-作者-内容(节选)_/唐/寒食/杜甫/寒食江村路,风花高下飞。汀烟轻冉冉,竹日静晖晖。田父要皆去,邻家闹不违。地偏相识尽,鸡犬亦忘归。_/唐/寒食/韩翃/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_/唐/寒食看花/张籍/早入公门到夜归,不因寒食少闲時。颠狂绕树猿离锁,踊跃缘冈马断羁。酒污衣裳从客笑,醉饶言语觅花知…
详细内容 »节日传承
传承保护
春秋時期,晋文公在翼城的绵山顶上盖了庙,塑造了介子推和他母亲的像。年年寒食节這天,也带上了凉饭凉菜,到庙里祭奠。绵山,亦名介山,是寒食清明文化的发源地。2008年,介休被中国民协命名为“中国寒食清明文化之乡”。同年4月,举办了“我们的节日·中国传统节日论坛暨介休绵山首届中国清明(寒食)文化节。2023年4月4日,第十六届绵山寒食清明文化节活动在绵山风景区举行。
非遗项目
2011年,寒食节的传说被列为县级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属民间文学…详细内容 »
节日价值
民俗
寒食节是春秋時晋文公为纪念介子推而设的节日,距今已有2640年的历史。历经各朝代延续至今,从未间断。虽经东汉周举、东汉末年曹操、后赵石勒、北魏孝文帝等多次禁断,却屡禁屡兴,寒食习俗蔓延全国,深入民心。唐玄宗顺应民意,颁诏将寒食节拜扫展墓编入《开元礼》中,并定为全国法定长假,丰富多样的寒食活动,充实了社会生活,增进了社会人际和谐关系,对缓解社会矛盾,推动社会不断前进起了重要作用。寒食节蕴含的介子推忧国忧民、忠君爱国、清明廉洁的政治抱负和“功不言禄”、功成身退的奉献精神,是古代社会伦理准则,是社会安定、民族团结…详细内容 »
节日内涵
寒食文化以忠孝为核心的内涵以及由忠孝延伸而来的诚信,是介子精神的精髓,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核心,民族根祖文化的基础,也是维系民族、家庭团结的道德力量。
寒食节蕴含了介子推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操、志在清明的政治理想、功不言禄的奉献精神、隐不违亲的孝道品德、唯诚唯信的人生准则,這是古代社会伦理,是社会安定、民族团结的纽带,至今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以节日为媒,以民俗为介,人们在此時踏青赏花、扫墓祭祖,感怀先人之恩,亦思国家之强盛,崇尚正义、奉行正道,早已融入炎黄子孙的血液中。两千年来,寒食清明习俗弘扬了中华民族的忠孝慈悌文化,保护了珍贵的文化遗产,凝聚了深厚的民族精神,将中华传统文明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节日影响
在古代朝鲜,寒食這天除了祭扫之外,还有多样的活动,迈入现代文明社会后,却只剩扫墓祭祖這一项。寒食之日,民众会到各地墓园追思、清扫,还会给旧坟植上新的草皮,称为“改莎草”。越南是世界上少数几个与中国一样使用农历的国家之一。在越南,许多地方则将“寒食”“清明”的概念混用,并将两个节日统一定为农历三月初三。据《安南风俗册》记载:“三月初三日为寒食节”。据文献记载,韩国人过寒食节起步也很早,现在仍然保留在寒食节进行春祭的传统。
相关争议
传统祭祀,据统计每年在清明节期间用于祭祀焚烧的纸张就达千吨以上。随着各地禁止鸣放鞭炮后,焚香和烧纸也出现了诸多争议,一是认为烧纸危害较大,会释放大量的粉尘和浓烟,造成空气及环境的污染;二是认为烧纸涉及到明火,容易引发火灾,安全隐患较大;三是认为烧纸寓意着把钱烧给逝去的亲人,這是一种迷信行为。
为保护优美环境,引导人们移风易俗,转变部分不环保的传统祭祀观念,一些地方已经开始开展文明祭祀的活动,出现了诸如音乐祭祀、鲜花祭祀、社区公祭、植树祭祀、網上祭祀、签名祭祀、家庭追思会、洗墓祭祀等具有环保意义的新型祭祀活动,這也逐渐成为祭祀的新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