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好日子网 > 民族文化 > 民族风情 > 满族发式

满族发式

概述:

满清时期妇女头上的发式,代表不同的状态。

满族女孩年幼时,与男孩发型相同。不论男女,六七岁以前都留 “马盖子头”。头发一寸左右,分扎六簇,形状如笔头,前三后三,俗称 “王八辫儿”。长到超过三寸,则扎前二后一,或前后各一,曳之脑后,俗称“狗拉车”。

七八岁女孩,则留满发,先留后,再留前。十岁左右,等头发长到一尺左右,则分三股编花,拖于脑后,用绳束发根。用的发绳须是红色,发绳长短没有限制。服丧时,用黑绳或白绳。

女子成年待嫁,开始蓄发,或额前留刘海儿,脑后梳单辫儿,或绾两抓髻儿,这叫留头或叫留发。已婚女子开脸上头,开始后绾髻。已婚女子的发式很多,有“知了头”、“两把头”、“水鬓头”等。

满族发式

作为女真人的后裔,满族人继承了女真族旧俗,男于的发饰与女真族完全一样。《三朝北盟会编》卷三载:女真“妇人辫发盘髻,男子辫发垂后,耳垂金环,留脑后发,以色丝系之,富者以珠玉为饰”。金代女真人的发式风俗,经历了数百年,被其后人满族所延续下来、满族的男子直接因袭了女真人编发为辫的独特习俗,将头发半剃半留,剃去周围头发,只留颅后发,编成一条大辫子,垂于脑后。以彩色丝线系结,再饰以金银珠玉等。

编发作辫是我国东北少数民族常见的一种发式,诸如:契丹、女真、蒙古族、满族都是辫发,即都梳辫子,但满族除承袭女真族的梳法,与其相同以外,与契丹、蒙古则又有不同,《大金国志》记载女真族是“金俗好衣白,辫发垂肩,与契丹异。(耳)垂金环,留颅后发,系以色丝,富人用珠金饰”。文中“异”所指契丹与女真族同样剃发,但所剃形式有所不同,契丹人发饰或者从头顶制到脑后,只留前额和鬓角的散发;或者只留前额右侧右耳上方一缕头发,散梳,其余全部剃光。而女真族的发饰则是半留半剃,从额角两端即两耳之上引一条直线,直线至前额部分全部剃去,只留颅后头发,编成辫子垂于脑后,露在外面。

身后垂着这么长的一根辫子,虽然看起来很神气,但行动起来却很不方便,常给日常生活增添许多不必要的麻烦。老辈人曾讲过一个笑话:一个穿着团花大袍的很讲究的人正在戏台前看戏,忽然腹中有声,忙去厕所方便,慌忙中忘记收拾起熟丝练子大辫子。舒服罢再进场时,他往哪儿去,哪儿的人便往后撤,并齐刷刷地朝他观望,他以为是人们羡慕他的衣着打扮呢,禁不住四顾自炫。熟丝练子甩到了前面,他才发现辫子上沾了屎!人们哄堂大笑,他却羞得无地自容,仓皇中夺路而逃。

满族人认为发辫是真魂栖息之所,视为生命之本,在战场上阵亡的八旗将士,其骨殖若无条件带回,发辫必将带回故里,隆重埋葬,俗称“捎小辫”。

清朝晚期,发展出一种名为大拉翅的板型冠状饰物,逐渐取代了二把头。

女子发式

团头

“团头”,又叫旗鬓,是民间常见的发式。满族妇女进人中年以后,便不再盘“头翅儿”,而改梳“团头”,其造型好像一个带花纹的馒头,但“团头”不同于一般平民百姓中年妇女的“疙瘩鬓”。两者梳法位置不同叫法也有区别,疙瘩鬓在脑袋后下方。团头位置在正上方,把头发在头顶梳成 竖式的圆形或扁形高髻.有的也留“燕尾儿”,并在发中插戴银、铜质扁方等首饰。一些老年妇女因头发较少,在头顶绾成一个螺旋式的“卷儿”,即简单又便利,直至近些年在满族聚居的农村还可以看到。

二把头在清初期只是盘在脑后,且全都使用妇女本身的真发梳成,因此整体造型上较为小且扁矮,但随着时间推移,盘梳的位置向头顶发展,也有将二把头盘的更高更大的趋势,所以在缠梳的过程中开始参入假发。

满族男人的辫子平时垂于脑后背上,辫根辫梢均有头绳系扎。靠出卖力气吃饭的人若嫌干活时拖辫碍事,也可以一轮一轮地盘于头顶。清入关后,生活安定,经济发展.对发式的审美由实用转向装饰。以前适用于游猎骑射牛活的发辫,在确立了统治地位的清朝皇亲国戚的生活中明显地落俗了,于是,在统一章服制度的前提下,大兴修饰发式之风。男子定期剃头,剃掉脑门儿和四周的头发,以露出靛青的前额,俗称“剃圈和”。剃头刀不大,但却锋利无比,据说最快的刀子,吹发可断。头发好者,又黑又密,辫子油光可鉴,拖于脑后,颇为自豪。头发次的或者岁数大、谢顶秃圈儿的,小辫子若一根干油条,背后一垂,大煞风景。于是,产生了专供男人使用的假发:练子,即辫连子。将练子续进短小枯干的真发中。练子是用真头发做的,长二尺三尺不等,越粗越长越黑者,价码越高,反之,价则低。但练子仅可以遮遮丑,要想耀美排场,则只有用熟丝练子。“熟丝练子大辫子”,这在当时是非常讲究和时尚的。

熟线练子是用黑丝线做成的,二三尺长,下边垂三个黑穗子。练子是为了遮丑,不得已而为之。熟丝练子却是主动装扮,欲其美而为之。它们不是因头发稀少时才用,而恰恰用在发好、发黑的青春年少时。熟丝练子用时,分股和头发编在一起,垂在脑后的长辫梢上加缀五色丝线租黑丝穗子,使辫子加粗加长。辫子长者可及腰际或臀部,甚至可达到腿弯处。王公贵族还在辫子上坠以珍珠、宝石或金银坠角为饰,即可以限制辫子的随意摆动,又可以显示豪富和尊贵,是身份、等级、社会地位的标志。

男子发式

辫连子

金代时期先人梳辫发。金太宗天会七年(1129年),金太宗曾下旨,凡女真人皆留辫发。把前额至脑后的头发剃去一圈,将留下的长发编成一条长辫子,垂于脑后。编辫时,在发梢加缀三股线穗,编结发中,为辫梢装饰品,称为“辫连子”,俗称“练子”。随着审美需求的进一步需要,又有了很具装饰意义的“熟(丝)线练子”。如发短者,在辫梢续编三股假发,以增辫子长度。辫根用粗线绳扎上。在辫子当中再编结三股辫穗子缀上,辫穗用黑色。

在萨尔浒同明朝的战争中,被努尔哈赤俘虏的朝鲜人李民寏在其所著《建州闻见录》中这样描绘道:“男胡皆拔须剪发,顶后存发,如小指许,编尔垂之左。”努尔哈赤非常重视这一习俗,凡被他攻占之地,男子发式必须划一,不分老少,一律剃发投降,并以此作为一种性利的象征。清朝定都北京之后,仍然如此。强令剃发,在全国引起震荡,不仅明末遗老遗少反对,一般的汉族百姓也难以接受,为此而毙命者不在少数。但终究强令难违,剃发之风最后还是遍及全国,清朝的男子已小分民族、地域,全部剃发垂辫。这种统一的半剃半留鲜的发饰,成了清代男子的发式特征,直到辛亥革命,清朝覆灭。这种发式才告结束。至此,我国男子始剪短发,终于步入了世界男子通行的发式潮流中。

二把头是先将全头头发束于头顶,然后以一支长扁的发簪为基座,分成两缕向左右缠梳。两股头发在头顶梳成横向发髻后,用另一簪子横向插入固定。脑后的余发梳成燕尾形扁髻。紧贴颈部后方的扁髻限制了头部活动和躺卧,但同时也使女子的外观更显文雅庄重。

还有一种叫做“水葫芦”的发式,俗称“水鬓”。即挑下两鬓微弱之发,用肥皂水傍耳根成钩形,丰颊面颐,相衬如桃花带雨,格外美观。

燕尾

梳时在头顶后部将发平分两把,向左右方横梳成两个长平髻,两髻合宽约一尺,俗称“叉子头”(也称“两把头”、“或“把儿头”)。作叉子头时,又在脑后头垂下一缕头发,下端修成两个尖角,形成燕尾形,名谓“燕尾”。清吴士赞《宫词》对这种发式作了描写:“髻盘云成两道齐,珠光钗影护蝤蛴。城中何止高于尺,叉子平分燕尾低。”这些宫词对满族妇女的独特发式作出形象的描绘。

旗头

又称两把头、二把头、把头儿、一字头、叉子头或如意头,是满人入关后开始流行的女性发型。

阅读提示:各地域产生的传统或文化并一定都是合理的/文明的,请用审视的眼光阅读,不要迷信,如某些陋习、不人道行为等并不值得学习与推广。
©好日子网 Good-Day.CN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