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好日子网 > 民族文化 > 民族风情 > 黎族舂米舞

黎族舂米舞

概述:

黎族舂米舞,黎族称“太沓”,流行于海南省五指山市的传统舞蹈,海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之一。

黎族舂米舞主要是一种劳动舞蹈,是黎族妇女喜庆时的舞蹈。舞蹈时黎族村寨的男女老少就欢聚一起,点燃篝火,姑娘们则围在木臼旁,每组4~6人,每人手握约1.5米长的木杵,绕着木臼很有节奏地敲击木臼。当其中一对往臼里用力舂时,另一对便举起杵撞击臼边,她们配合默契,转动的身驱与撞击发出的声音节奏融为一体,时而强时而弱,时而快时而慢,表演花样变化多样,场面热烈奔放。舂米舞的舞蹈动作复杂多样,节奏轻快,具有较高艺术观赏性。

2005年9月22日,舂米舞经海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入选海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保护名录。

黎族舂米舞

社会影响

表演活动

1980年,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歌舞团、乐东县文艺宣传队和自治州业余综合文艺队赴北京参加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为首都观众演出歌舞“舂米舞”等,该舞蹈获奖,后被拍成电影和改编为电视作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专业舞蹈工作者的整理加工,舂米舞被搬上了文艺舞台。

历史渊源

大约在3000年的殷商之际,古越族中的一支“骆越人”从两广地区也就是现今的广东和广西地区迁徒至海南后,被称为黎族。黎族舂米舞便是黎民们渡过长远历史的发展、累积产生的。而舂米舞产生于清代,在形成舞蹈之前,它只是作为一种通过敲打而产生的声音来传递黎族婚庆的信号方式,并且在当时,黎族人们居住在深山里,在他们举办婚宴的时候,为了能够使附近及周边的村民来饮酒庆贺,有的人发现了舂米时候撞击的声音可以传出很远的距离,因此就采用了这种方式来传递出婚庆的信号,这在以后就成为了一种风俗习惯。

2012年11月27日,海南省人民政府公布《海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调整并公布海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舂米舞更名为黎族舂米舞,编号由22-04改为ⅲ-5。

文化轶事

相传,古代黎族有一位富有的大头人,为了显示他家财盛相旺,儿媳成群,特地嘱咐在他百年之后,“摇柴”(葬礼)期间的舂米劳动,必须由他的儿媳们承担,并且要穿上最漂亮的大服(丧服),好在众多乡亲面前炫耀媳妇们的年轻漂亮、家庭的富有。后来,家人就按照他的嘱咐做了。久之,后人效仿,舂米舞成为黎峒中为德高望重的大头人举行隆重的葬礼仪式。

其次,原始的舂米劳动,劳累又辛苦,没有任何艺术可言,而舂米舞将舂米的简单动作加以美化,搬上了文艺舞台,成为黎族重要的传统文化之一。

此外,又说黎族舂米舞是黎族人办喜事的时候,妇女们聚在一起,在大木臼中放入稻谷,四人或六人各持木杵轮番把稻谷舂成米。她们在挥动木杵时加入一些优美的动作,在木杵与臼撞击出的有节奏的声音中而产生的。

最后,过去繁重辛苦的舂米劳动化为舞蹈之后,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艺术品,有一定的艺术审美价值,它经常在传统节日或欢庆场合表演,给人以愉悦。

传承人物

黄桂荣,女,黎族,1941年生,五指山市冲山镇什保村委会空任村人。从小参加村里的各种节庆、祭祀活动,对黎族春米舞情有独钟。长大出嫁后更加热衷于春米舞的研习。2005年起,她收徒弟8人传授黎族舂米舞技艺,使黎族舂米舞技艺后继有人。2010年被评为黎族舂米舞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保护措施

2010年9月,在五指山市冲山镇什保村举办为期2天“黎族舂米舞培训班”,有30多名学员参加培训。

首先,黎族舂米舞是黎族原始社会生活的体现。舂米是黎族生活中最基本的劳动之一,后来随着社会的进步,舂米由现代的舂米机所取代,舂米舞成为黎族原始舂米劳动和生活的活化石,舂米舞给人们留下历史的记忆。

2016年8月,五指山市2016年“非遗”项目“黎族舂米舞”培训班在通什镇番香村委会开班,来自全市7个乡镇的49名黎族妇女参加培训。

2021年,五指山市文化馆举办黎族舂米舞等非遗系列培训班,以传承黎族舂米舞。

舞蹈特色

黎族舂米舞舞蹈时,舞者们身穿色调单一、朴质的传统服饰,手执长并粗重的舂杵、肢体动作始终围绕着舂臼,以舂杵及舂臼击打出的声音为节拍,边唱边舞,通过动作的大与小、轻与重、快与慢地变换,展现出了黎族原生态舂米劳作的真实画面。

表演形式

基本舞法

黎族舂米舞的舂杵舞法一共有十二种,以双手持舂杵,手臂紧随着节奏做上、下挥动,手臂向上挥动时上身顺势前俯,手臂向下挥动时上身后仰,并加左、右拧动,膝盖时而曲时而伸,以挥、拧、颤、摇为主动律。舂杵的舞法种类如下:(1)执舂杵(2)舂臼心(3)舂臼上沿(4)撞击左右内壁(5)横撞臼外壁(6)竖撞臼外壁(7)横敲臼上沿(8)斜击上沿(9)斜舂左内壁(10)斜舂右内壁)11)拽击臼内上(12)平拍击臼外沿。

2023年6月30日,“根与魂──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在澳门举行开幕式,开幕式现场表演了黎族舂米舞。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黎族舂米舞是对古老舂米劳动时动态的再现,及生产劳动中人人都是舞者的体现,是劳动美与舞蹈美的结合,汇聚着黎民们的聪明机智、勤劳勇敢的精神面貌,具有民族特色,但又不缺失地方特点,让人感受到舞蹈真、善、美的形象,达到了一种古老质朴的艺术效果。

2022年6月11日,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海南省宣传展示暨第二届三亚南山非遗节在海南省三亚市开幕,活动中展示了黎族舂米舞。

服装特征
黎族舂米舞的服饰有比较深厚的传统黎族特色。舞蹈中的女性服装通常分为常服和盛服两种服饰。常服是黎族女性在日常劳动中所穿的服装,盛服则是在隆重的传统节日上所穿的服装。常服的上衣是由黑色和深蓝色作基本色调的长袖上衣,没有领口,也没有纽扣,袖口比较窄,两边的衣襟上各有精致的银色的扁圆形作为装饰品。衣服上没有绣花图案,下摆的左、右两边各开出倒v字形状的小口,代表了黎族女性朴素、洁简的性格。下身穿以代表权贵、尊严的红色为主色调的紧身、长度及膝的中筒裙,筒裙上绣着带有黎族色彩的图案。盛服是在常服的基础上戴上有色的、精致的手饰品和月亮形状的银项圈。

音乐特点

黎族舂米舞的舞蹈音乐是由舂米舞舞者,将木杵击打木臼是发出的咚、嗒声为主,当木杵敲击木臼内底部时,会发出“咚”的声音,木杵敲击木臼口的边沿时,会发出“嗒”的声音。音乐上并没有特定的节奏、节拍,完全是依据舞者们,在敲击木臼时,不断变化的动作、击打的位置和速度上的转换。

基本步法
黎族舂米舞的基本步法共七种,主要是以下身为主的身体动态。由蹲、跳、踏动作,结合拧、颤、挥等动律来完成。基本步法的种类如下:(1)蹲起步(2)踏地步(3)左横移步(4)左跳移步(5)跳蹲步(6)跳上步(7)连跳步。

道具服饰

道具特征

黎族舂米舞所使用的道具主要有两个,其一木杵,其二木臼。木杵,大约有一米长,两头粗中间的把手处较细,木杵两头较大,两端呈平面。木臼,由粗大的树干挖制而成,形状为桶状,木臼的内底部呈椭圆形,木臼的厚度大概有10厘米左右,底部的厚度有15厘米,重量至少有25公斤。

阅读提示:各地域产生的传统或文化并一定都是合理的/文明的,请用审视的眼光阅读,不要迷信,如某些陋习、不人道行为等并不值得学习与推广。
©好日子网 Good-Day.CN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