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愿戏的设祭、搬演方式和程序基本相同,只在个别细节和祭词上作一些变动,其大致情况是:
请水→扎灶→回奉→开坛→请师→发功曹→交猪羊→行堂接界→铺傩下盏→封傩→会兵架桥→开光点像→立五营→散花红→下马→讨卦→上表→开洞→(先锋)→(开山)→《金宝》→(师娘)→《黄河造船》→(算匠)→禳星赦土→(和尚)→和标→腾牲→(秦童八郎)→上熟→游愿→(土地)→(判官)→找八弟八兄→送神。
在苗家,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祭祀活动应算还傩愿,几乎每家每户都做过。也因此,在农村举行“还傩愿”活动时,周围村寨的男女老少踊跃观看并积极参与,一台演出往往是演员,观众没有严格界线,台上唱台下应和,演员忙不过来时观众主动帮忙。从表中可以看出,苗族傩活动是发“祭”为主,“戏”的成份少,而且都是附缀在“祭”这一骨架上。
上列表中,标有()符号者为傩愿正戏,标有《》者为折子戏,未加符号者为傩祭仪式,“→”表示设祭、搬演程序。因而,一堂“还傩愿戏”的搬演过程,就是巫师(演员)、主家、观众共同完成酬谢神灵。由于傩班演员都是民间艺人,在演出折子戏过程中,傩戏[¡]傩戏,又称鬼戏,是汉族最古老的一种祭神跳鬼、驱瘟避疫、表示安庆的娱神舞蹈。傩戏起源于商周时期的方相氏…详情>的声、腔、板、调虽有一定的搭配规范,但由于傩艺承传以口传心授为主,各个演员(巫师)的文化素质参差不齐,演出时就没有按固定的唱腔调式和动作行为来时行,他们世世代代生息于傩巫文化的浓厚的氛围中,每一次感受傩活动,都能把握和领会傩文化的内核神奇的韵味,超越外在形式本身而产生强烈的共鸣和完整趋一的审美感受。
的从属地位,而傩母在傩坛上“管全盘”——巫师要请主家的舅辈打着伞去傩母那里替主家接儿接女(求子愿);在傩母神座前架寿元桥以求主人延年益寿(长寿愿);请傩母为主家病人治病(冲大傩);最大的供品(猪)和最精美的供品(鱼)均祭献于傩母座前(各种傩活动中的“交牲”、“上熟”仪式),等等现象,无疑是苗族人民曾经历过漫长的母系氏族社会生活在傩文化中的积淀和遗存,也由此可知傩文化内函之丰富。其内容有消灾愿、求子愿、太平愿、求福愿等。但我们见得最多的还是消灾愿和求子愿。人们凡遇家人不安、五谷不丰、六畜不旺、财运不佳、口角纷争,经巫师卜知后,就要举行这种酬傩祭典,所祭祀的是为人类繁衍的是始祖傩公傩母。
还傩愿是驱除灾祸并以歌舞,说唱来娱神同时娱人的过程。还傩愿,苗语谓之“冲奴”。
各个傩班都供奉傩公傩母两尊神像,但在整个傩祭活动,傩公处于“不管事,只坐一边喝酒”(巫师语)。傩戏的其他道具有绺巾、马鞭、师刀、令牌、开山斧、方巾、剪刀、布娃娃、雨伞等等,这些既是演出道具,又多般是巫师的法器。时至今日,每年秋收之后,村村寨寨多则五六场,少则一两场从未间断过。
由于“戏”的成份不多,演出过程中所需道具就不多,面具只在正戏中出现,有开山、先锋、算匠、土地、秦童、八郎、判官、和尚共八枚;有的傩班有一个歪嘴面具,在正戏中,师娘和铁匠两个角色没有面具,只用简易化妆便出场演出。
苗族还傩愿习俗
阅读提示:各地域产生的传统或文化并一定都是合理的/文明的,请用审视的眼光阅读,不要迷信,如某些陋习、不人道行为等并不值得学习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