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好日子网 > 中华民俗 > 民间艺术 > 藤牌舞

藤牌舞

概述:

盾牌舞(藤牌舞),浙江省瑞安市传统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藤牌舞是流传于瑞安市的一种以藤牌为主要道具的模拟古代练兵的传统舞蹈,因其舞蹈时摆阵多、滚翻多,在群众中又有“打藤牌”“藤牌阵”“藤牌滚”的称谓。藤牌舞起源于明代,由戚继光军队练兵中的舞藤牌、鸳鸯阵演变而来,其表演过程分为校场练兵、夜间偷营、庆功唐牌三个场次,有独舞、双人舞以及群舞三种表演形式。瑞安藤牌舞融舞武于一体,展现战争肃穆场景,动作以写实朴素健美为主,具有矮、滚、实、劲、圆、活的特点。

2007年6月5日,藤牌舞被列入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5月23日,盾牌舞(藤牌舞)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ⅲ-10。

藤牌舞

2023年10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盾牌舞(藤牌舞)》项目评估合格,瑞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获得该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圆:藤牌要遮蔽一身,因此需要抡得圆。它要求“上下四方,无所不备”。好的藤牌手使牌时看不出梗、僵、直。藤牌巡行全身,使演员的身体很少露出。

民国初期,瑞安已以打藤牌而闻名温州五县,之后打藤牌又从庙会上表演变成向大户人家献演。由于人们相信打藤牌有去邪保太平的妙处,于是一些大户人家送来请帖,由演出队头家收下称收帖,或由头家向大户人家送出帖子,定何月何日去表演称送帖。

藤牌舞

藤牌舞表演需要的道具还包括:长枪四把、刀八把、金瓜槌一对、铁叉一把、大旗一面(过去操练为队旗)。

社会影响

荣誉表彰

1957年1月,藤牌舞在浙江省民间音乐舞蹈观摩演出中获得一等奖;同年3月,藤牌舞在“第二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会演”中获得优秀奖。

传承人物

徐巧青,男,汉族,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项目名称:盾牌舞(藤牌舞),浙江省瑞安市申报。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藤牌舞承载了浙江沿海地区人们对戚继光这位民族英雄的纪念,蕴含了沿海地区居民对美好生活的愿望,对纪念抗击倭寇的战争胜利、进行爱国主义、民族主义和英雄主义教育的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传承状况

高速发展的时代,人们更加适应接受新事物且钟爱于“短、平、快”的运动,例如跆拳道、瑜伽其简洁和高难度的动作也迎合年轻人心理需求。而藤牌舞是集体表演项目,注重互相配合对练且动作花样繁多,若没有长期的训练难以达到表演程度。所以藤牌舞的练习过程是困难重重,这对于浮躁的年轻人来说很难静下心来练习,随着老艺人的逝去,有关藤牌舞的故事和文化也逐渐消逝。

劲:藤牌只作为防御的武器,护住自己不受敌人杀伤,而右手握刀却要狠狠打击敌人,因此需要力度,要有劲,出刀时要迅、猛、准。

2019年6月,藤牌舞在浙江省首届民俗体育精英赛暨百艺名家高峰论坛开幕式中进行了表演。

矮:藤牌舞要求每个步子都要屈膝,这和持藤牌作战有关。《练》中对挑选藤牌手的要求是以“便捷骨柔者”充当,因藤牌兵需要以牌遮身,人的身体各部位不能在外多露,因此需经常蹲伏。人长体硬的人难以胜任,矮就能保身,矮就能灵巧杀敌。

舞蹈特色

动作特点

藤牌舞是武和舞的结合体,其动作具有“矮、滚、劲、实、圆、活”的特点。

活:指身体灵活。藤牌军要制人于死地,就需要指东打西,神出鬼没。因此便、捷、轻是较为重要的。如对方一枪刺来,可用牌抵或纵身一跳避过枪刺,接着迅速出刀。跳要轻松,又需提气。

音乐特点

据《练兵实纪》记载:“凡操场……吩咐各官旗下地方吹得胜鼓乐”,由此可见,藤牌舞一直沿用的曲牌“得胜令”在明代时期就已应用于校场练兵。二十世纪初期,藤牌舞只有“将军令”和“得胜令”两支曲牌,1919年后,藤牌舞舞蹈伴奏又增加了若干乐曲,伴奏乐器则有唢呐、长号鼓、锣、钹等,舞蹈音乐整体变得更加充实。

1928年至中国解放前,瑞安“国民党”县党部以破迷信为由,严禁迎神赛会,藤牌舞因此而停止活动。

清代光绪年间,由于洋枪大炮的进入,藤牌已渐渐失去作用,春秋两季的练兵活动也名存实亡,但是由于百姓比较喜欢观看藤牌操练,于是由瑞安籍的清兵、团勇把练兵中的藤牌操组织成节目,在清明庙会时向人们表演,既纪念了戚继光,又达到了祈求去邪、保太平的作用。

藤牌舞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瑞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获得“盾牌舞(藤牌舞)”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历史渊源

明嘉靖三十一年至四十年(1552—1561)间,瑞安曾先后六次遭倭寇劫掠烧杀,镇守闽浙的戚继光,创练浙兵,用藤牌作为抗倭杀敌的防御武器,并取得了最终的胜利。藤牌就此成为明、清两朝军队的主要兵器,并形成了一整套刀和藤牌的技击动作。

藤牌舞的音乐特点是鼓点特别,气氛对比强烈,古乐曲与舞蹈配合默契。在舞蹈中,鼓不但起指挥作用,而且还渲染战场气氛。如夜袭开始,仅以鼓用轻、重、缓、急的演奏变化,营造气氛,并用鼓声点出时间是深夜。又如“矮子步”过场时,交替单击鼓边鼓心,速度逐渐加快,造成一种紧迫感。对打时的大锣、大鼓气氛强烈,造成音量上的对比。

服装特征

不同时期藤牌舞表演所用服饰不同。明朝为明盔(铜制)、鞓带、号衣、大帽、麻鞋;清朝为铁盔、青布衫飞虎锦甲、号帽、号衣、滚衣、挂腰、套裤;民国时期为明盔、戏曲中武打衣、裤、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1957年藤牌舞演出队的服装,为扎头巾,穿米黄色底镶白边上衣,外罩嵌护心镜的马甲(号坎),扎腰带,戴护腕,下穿灯笼裤,裹绑腿,穿布草鞋。

表演道具

藤牌舞的主要表演道具为藤牌,古时藤牌直径约一米,中间有一小瞭望孔,圆心周围较凸,逐渐变弧凹下,到牌边缘又凸起。后来的藤牌则用竹篾打成(或用塑料藤),藤牌直径约80厘米,圆心稍凸,弧线到牌边,轻巧且较易制造。牌面画虎头(油漆绘画)。牌反面有一个小藤圈和握手柄,分别用于小臂穿入固定和用手掌抓握。狮子牌直径约1.1米,牌上有两把尖刀(竹制),牌面画狮头,两个握手柄,距离对称。

重要展演

2018年2月,藤牌舞在“春色满堂云江岸”——“我们的村晚”文艺晚会中进行了表演。

1957年,中国举行第二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藤牌舞又得以重新整理表演。

保护措施

瑞安市建立了藤牌舞文化资源生态保护区,在重点培养藤牌舞表演队50名舞手的同时,建立了以某非企业为依托的业余表演队,培养新舞手50名。还创办了以藤牌舞基本理论知识和表演技巧为主要内容的“民间艺术培训班”,建立了以藤牌舞舞台器皿、道具制品的加工制作和文艺演出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发展公司,广泛开辟民间文化艺术表演市场。5年一度的藤牌舞民间艺术节,更成为瑞安民间舞蹈藤牌舞展示和发展的重要平台。

藤牌舞是带有武术性质的舞蹈,动作多而复杂,它对表演人员的身体素质和体能要求较高,通过大藤牌可以起到锻炼身体、娱乐身心的作用。

滚:《练》要求:“……以牌遮身单刀滚去,只低头砍马足,此步最利者也。”“此势随滚进以袭人之右,先进刀后进牌,疾速如风为妙。”学藤牌者要先学滚,这是战争的需要。因此“滚”也成为了藤牌舞的一种风格特点。

实:藤牌产于战时,练兵于浙闽一带,故大量吸收南拳的打法,它要求马步实,气沉身稳,在实战时能抵住其他兵器的袭击。舞时要腰板直,不开,眼平视,不花俏。

阅读提示:各地域产生的传统或文化并一定都是合理的/文明的,请用审视的眼光阅读,不要迷信,如某些陋习、不人道行为等并不值得学习与推广。
©好日子网 Good-Day.CN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