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好日子网 > 中华民俗 > 民间艺术 > 河间皮影戏

河间皮影戏

概述:

皮影戏(河间皮影戏),河北省河间市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河间皮影戏是冀中皮影戏的重要代表之一,流传于河北省河间市。河间皮影戏在造型方面体现出中国西部皮影的特点,剧本、唱腔、演出等诸多方面则与北京西派皮影戏同脉同宗。河间皮影戏的唱腔被称为“老虎调”,风格粗犷奔放、醇厚朴实,其伴奏乐队有文武场之分,文场使用板胡、二胡、笙、笛等乐器,武场则使用板鼓、阴阳板、锣、镲等乐器。在长期的演出实践中,河间皮影戏形成了《拿蜘蛛》《混元盒》《五鼠闹东京》等一批丰富的口传剧目。

2008年6月7日,皮影戏(河间皮影戏)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ⅳ-91;2011年年底,河间皮影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第六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河间皮影戏
保护措施

河间市非遗保护中心工作人员多次走访老艺人,边整理剧本边排练,对河间皮影戏传统剧目《绣花灯》进行了录音、录像和文字整理工作。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河间市文化馆获得“皮影戏(河间皮影戏)”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中国解放初期,河间皮影戏表演活动较为活跃,每年夏秋之交,或冬闲季节,河间皮影戏的班主便组织艺人排练,在自己的村庄以及邻近村庄义务演出。有时即便到十里以外的村庄应邀演出,也只用饭,不卖票,不收礼。

2023年10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皮影戏(河间皮影戏)项目评估合格,河间市文化馆获得该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唱腔唱词

河间皮影戏的唱腔叫老虎调,唱腔风格粗犷、奔放、朴实,与河间当地语言结合紧密,行腔有较浓的地方色彩和乡土味。河间皮影戏,演唱声调、板眼不同于其他传统剧目,运用的是安板、手锣稳、一鼓开,唱腔上又分平调、声调、情调、大悲调、小悲调、疙瘩调。河间皮影戏对白诙谐幽默,唱词具有较高的文学性。

文化特征

演出形式

河间皮影戏演出活动一般是在夏季挂锄之后,尤其在天旱等雨时,在农村庙会上演出,以祈雨为名,搭台唱戏,名为敬神,实为一种群众娱乐。或者是在冬闲和春节期间,以唱戏来祈福、酬神,作为乡民的娱乐。河间皮影戏演出时,扯开幕布,打开灯光,锣鼓开场,皮影艺人在幕后操纵皮影人子,同时用具有河间地方特色唱腔和鼓乐伴奏。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河间皮影戏在造型方面体现出中国西部皮影的特点,其皮影人子有较高的工艺价值;河间皮影戏的唱词有较高的文学性,其内容宣传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具有一定的教化价值;河间皮影戏作为一种古老稀有的剧种,具有较高的视听艺术价值。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以后,河间皮影戏重新恢复了演出。

“文化大革命”期间,河间皮影戏演出活动几乎被禁止,但老艺人想办法把河间皮影戏的影人等艺术保存了下来。

2017年7月,河北省河间皮影戏传承人卢宝宗免费开设了皮影戏小课堂。

表演道具

河间皮影戏以皮影人为主要道具,除了生、旦、净、末、丑以外,根据剧情表演需要,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中游的,一应俱全,且雕工精巧,造型隽秀、逼真。河间皮影戏艺人对于对于皮影人较为重视,演出开箱、结束装箱都有规定的程序。开箱时,班主先烧三炷香,放鞭炮,然后洗手取人子;装箱时,皮影人头、身子分装,但身子上必须有一对儿装上脑袋的书童侍女压箱。

历史渊源

河间皮影戏是冀中皮影戏的重要代表之一,明代时期河间皮影戏班社众多,卢村、石家村、赵家庄、边庄、北寨、王庄村、君子馆、西呈各庄等地,都出现过皮影戏班社,演出活动遍及河间各个乡村。

传承状况

由于老艺人陆续去世,河间皮影戏大量口传心授的曲目逐渐消失,其前景堪忧,急需加大力度予以抢救保护。

据民间班社资料记载,清代乾隆年间,皮影戏在河间景和镇王庄村一带较为活跃,而且还有合伙重新购置道具的协议书原件流传下来。当时,由邵氏等15人组建的皮影班子,多次集资购买各种演出设备,经常在周边地区演出。

河间皮影戏

2013年21日至24日,中央电视台摄制组到河间拍摄了河间皮影戏专题片。

社会影响

重要活动

2020年8月,河间市皮影戏剧目《千古丰碑》在河北省非遗联展中进行了表演。

代表剧目

河间皮影戏保留着丰富的口传剧目,民间有少量演出剧本,但主要靠口授心记,演出时不看剧本,其代表剧目有《拿蛛蛛》《混元盒》《五鼠闹东京》《绣花灯》《丝鸾带》《大妖书》《小妖书》《刘仁扫北》《定唐传》《白雁捎书》《金滕玉箸》《蝴蝶杯》等。

阅读提示:各地域产生的传统或文化并一定都是合理的/文明的,请用审视的眼光阅读,不要迷信,如某些陋习、不人道行为等并不值得学习与推广。
©好日子网 Good-Day.CN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