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山遥遥对峙,互相照应。桌上每隔一段距离端着一尊香炉,以备香客插香点烛。大树底下,巨岩旁边,老年们在弹奏十音八乐的莆仙曲,美妙动听。
时间越临近子夜,来进香者则越多。台下人山人海,时时发出阵阵喝彩声,热闹非凡。
到了下半夜,山麓还有人来烧香点烛的,你来我往,摩肩接踵,川流不息,直到拂晓天亮。
传说农历正月初九日是玉皇大帝的诞辰。“进丁啊”“好呀”……顿时,全场鞭炮噼啪声如雷贯耳,香烟弥漫环绕,袅袅上升,如云如雾,置身其间,宛若仙境如梦如幻。寺院四处,人头攒动,熙熙攘攘,高大的宫殿灯火辉煌、烛光点点,映照在山间繁茂的树木丛林中,一片红艳,璀璨夺目。此乃“头支香”。
这天,壶公山上的“凌云殿”跟石室岩玉皇殿也是一样的热闹。
玉皇大帝素来被民间尊为至高无上之神,举凡各地的大小玉皇殿,都隆重举行玉皇诞辰[¡]玉皇大帝信仰在宋代很盛,玉皇生日在宋代已被认定,玉皇本行集称“于丙午岁正月九日午时诞于王宫”。源出于…详情>仪式。农历五月十六日,是玉皇大帝忌辰日,前来玉皇大帝殿宇顶礼膜拜者,络绎不绝,不逊于正月初九那天的盛况。殿里的主事们早已把斋菜、果盒、水果等祭祀品放在长长的方桌上,殿内是绝对纳不了的,延伸至平埕上。当时钟走到午夜12点正,全场人群蜂涌而上香炉旁,烧起三支香,立正在香炉前,面朝玉皇大帝塑像,双手握住香支,点头示意再鞠躬,甚至跪下叩拜,闭着眼睛,口里念念有词,祈求一年平安如意、生意兴隆、添丁发财……再点燃一串鞭炮,把三支香端端正正地插在香炉中间。而莆田城内的西屏山(又称大象山)的石室岩寺(又名“西岩石室”、“妙应寺”、“石室岩精舍”)的玉皇殿,在诞辰日云集着数以万计的善男信女进山烧香礼拜。人们沉浸在火红的世界里,给无数香客带来光明与温暖、热闹与欢乐。香客们一手提着灯,一手拿着符,喜上眉梢,陆续离殿下山去了。千百年来,莆田各地朝拜玉皇大帝成为习俗,诚为“头支香”,沿袭不衰。众信徒为了赶时间,力争在初九早第一时刻钟插上香支,从初八傍晚时分,四面八方的男女老少,背着挎包或拎着小袋,装上香烛、贡银、鞭炮等物,争先恐后,涌入人流,殊途同归,上山汇集在石室岩寺玉皇殿前。
也有善男信女,为了答谢感恩玉皇大帝的惠赐,为了祈盼玉皇大帝施恩降福,纷纷前往大殿神龛中掏出红封用红线系在玉皇身上,或挂在玉皇左右将身上,便给回赠一盏灯、一张符,以示财丁贵并发之意回礼。放声高呼“进财啊”,随声附和着“好呀”。据说,石室岩玉皇殿还是从凌云殿拆出一部分来的。
夜幕降临,镰刀似的弯月悬挂在空中,星星眨着眼睛,闪闪烁烁。玉皇殿前厅南侧的戏台上,表演着精彩的莆仙戏,其演唱声、弹奏声震荡山间,那优美的动作、情节扣人心弦,令人心清神爽。莆田人素有入殿烧香朝拜的习俗,正月初九这天,四方香客纷至沓来玉皇殿进香点火,顶礼膜拜,俗称“头支香”。白天,香客不逊夜宵,仍然是水泄不通,人流如潮,到太阳西下,才渐渐散开。每一处院落不时传出阵阵禅道法语的录音,奏出悠扬悦耳的音乐,让人精神一振。
正月初九天帝生 莆田“头支香”习俗
阅读提示:各地域产生的传统或文化并一定都是合理的/文明的,请用审视的眼光阅读,不要迷信,如某些陋习、不人道行为等并不值得学习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