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好日子网 > 中华民俗 > 民间艺术 > 弥渡山歌小调

弥渡山歌小调



弥渡人自古善于用歌声娓娓叙事,叙事的旋律中又表达着真挚的情感,也往往烙着时代的印迹。
滇西古丝绸之路,茶马古道[¡]茶马古道,是指唐代以来,为顺应当地人民需求,在中国西南和西北地区,以茶叶和马匹为主要交易内容,以马帮…详情>从这里穿境而过。《明万历赵州志》、天启《滇志》皆记的“弥只里”、“弥只铺”,便是现今的弥渡县密祉乡文盛街。流传至今的弥渡《赶马调》,民间流传着五、六个版本的唱法,没有人说得清它起源何时,但一听到这歌声,就知道那是从千里迢迢的驿道上传来的山歌小调。“白崖城……正南去开南城十一日程”记载了当时马帮从弥渡南面去“开南”﹙今景东县﹚的路程。往北上定西岭,直达下关;往右进藏区;往左上博南古道。
弥渡地处滇西大理白族自治州东南。
一旦歌声悠然地飘起来,赶马人的生活,赶马人离别亲人的情形,被古道分离了的亲情,仿佛就会活生生地再现出来。

南来北往的马帮不仅给这里驮来了商业的繁荣,也给这里捎来了夜深人静时思亲的吟唱,于是用歌声释放赶马人的怀乡之情,用歌舞驱散飘流他乡的孤独,深深震撼了人们的心灵,也引起了常常经受着生离死别心痛的当地人的共鸣。
唐樊绰《蛮书》卷五记载:“龙尾城直南蒙舍路,……向西永昌路,向东白崖﹙今弥渡县红岩镇﹚城路”。它就像一部长诗,记录着弥渡的时代变迁,抒发着各个时代人们的内心情感,倾诉着人们各个时期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和爱憎。“一更里,我夫拿去把兵当,只为中日战争起,不知哪日在一起……。

隋末唐初,洱海地区蒙巂诏、越析诏、浪穹诏、邓赕诏、施浪诏、蒙舍诏六大部落争相崛起,这里被称之为了“六诏咽喉”。
”一听这《妻哭五更》,便知道这歌是抗战开始流行的。

“一送小郎﹙是﹚箱子边,箱子底下两吊钱……”﹙弥渡方言,“吊”为“千”﹚。
当时还传唱着的《送郎抗战》、《女子抗战》、《代信小曲》﹙“代信”弥渡方言:“捎信”﹚、《抗战十二月》,叙述了日寇的烧杀奸淫,唱出了对入侵者的憎恨、鄙视,中华民众奋起抗战的英雄气魄。当时的弥渡市﹙今弥渡县城﹚,已经是各省游民杂居之地。脍炙人口的《绣荷包》、《大风刮来树头歪》、《月亮出来亮汪汪》、《郎骑白马白汗衫》等山歌小调,旋律优美、委婉缠绵。境内发掘的战国青铜鼓考证,2000多年前,弥渡就进入了农耕时代。《送郎调》细腻地描绘出了赶马哥上路时小俩口辞别的动人情景,淋漓尽致地唱出了情侣惜别的依恋之情。”则能听到民族觉醒的心跳声和抗战烽火的熊熊燃烧声。而听《当兵曲十二月》:“正月当兵是新年,日本鬼子太欺人,自从芦沟桥事变,中国抗战已六年……。从那时起,这里的人们便慢慢养成了用歌声倾诉喜怒哀乐的性格。

弥渡山歌小调,口口相传。
马帮从白崖南下经“大庄”哨,过“腰惠铺”(今弥渡县寅街镇加会邑村)登景东山坡﹙在加会邑村的山峦里﹚进入密祉坝。
出处/作者:刘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阅读提示:各地域产生的传统或文化并一定都是合理的/文明的,请用审视的眼光阅读,不要迷信,如某些陋习、不人道行为等并不值得学习与推广。
©好日子网 Good-Day.CN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