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好日子网 > 中华民俗 > 民间艺术 > 中国戏剧—丝弦

中国戏剧—丝弦

丝弦的打击乐器,此时也由南到北,一改原来使用的高腔锣鼓(俗称广家伙),而采用京、梆剧种所用的苏家伙。

清末民初,丝弦不仅与老调同台演出,还曾与河北梆子组成过三合班,有的甚至还兼唱京剧、乱弹成为五腔班。


同治七年(1868),井陉白花村出现了丝弦班社;光绪七年(1881)廊坊地区文安县太保庄创办了丝弦老调同乐会;光绪十六年霸县出现了韩大仓老调丝弦班。
又据乾隆九年(1744)成书的《梦中缘传奇-序》和李声振于乾隆三十一年成书的《百戏竹枝词[¡]竹枝词,是一种诗体,本巴、渝一带民歌。唐代刘禹锡作为把民歌变成诗体的文人,对后代影响很大。竹枝词在漫…详情>》的有关记述,说明此时丝弦不仅盛行于河北农村,在京城也已流行。自此,石家庄地区的丝弦主要伴奏乐器由弦索(土琵琶,状小)、三弦等弹拨乐器改为板胡、曲笛、笙。
丝弦又名河西调、弦子腔、弦腔、小鼓腔、女儿腔、罗罗腔等。
正八日后,高搭戏场,遍于闾里,以多为胜。流行于河北省大部分地区和山西省的晋中地区东部以及雁北地区,其起源不详,一般认为早期的丝弦戏是在元人小令、明清俗曲的基础上衍变而成的。同、光时期,丝弦再度兴起,韩大仓等率班进入北京演出。光绪初年,东路丝弦老调艺人吕洛脆,张洛栋,穆坏旦等,到井陉白花班搭班,遂将老调剧目、音乐、表演等传入丝弦班,开丝弦与老调同台合演先例。

清初,丝弦在河北已普遍流行,并深受群众的欢迎。
弦腔、板腔、魁锣桀鼓,恒声闻十里外,或至漏下三鼓,男女杂旮,犹拥之不去的记载。康熙十年(1671)纂修的《保定府祁州束鹿县志》卷八,已有俗喜俳优。
阅读提示:各地域产生的传统或文化并一定都是合理的/文明的,请用审视的眼光阅读,不要迷信,如某些陋习、不人道行为等并不值得学习与推广。
©好日子网 Good-Day.CN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