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梁容胜随华南歌舞团到北京参加全国文化艺术界代表大会并演唱《共产党恩情长》,受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接见。
曲体结构
中山咸水歌有长句,短句两种形式,各有不同的音调和拉腔,而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它一般是由,上句和下句组成。也就是单乐体,这种单乐段体多数用在独唱或是问答式的对唱曲中;也有由四个乐句组成的复乐段体;有时,因为歌头、衬词,或者是叙事的需要,会把乐段护充或延长,从而构成不拘一格的自由体,如“长句咸水歌”,或是叙事形式的长诗,但其结构基本上还是保持在四句为一乐段的复乐段体。
梁容胜与其他民歌手一起演唱的《钓鱼仔》《对花》等中山民歌被灌录成唱片。
2003年春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特约她录制了坦洲民歌向世界华人广播。
中山咸水歌大量运用比喻、起兴、直叙、重复、对比、夸张、序列、押韵等修辞手法;广泛使用含变宫音的六声微式音阶;音调高,跨度大,节奏慢,拖音长,讲究连贯性。
据历史记载,中山咸水歌兴起于明末清初时期,清朝人屈翁山的《广东新语诗语》和《广东通志》中记载“疍人亦喜歌唱,婚夕两舟相合,男歌胜女则女衣过舟也”“民家嫁女,集群妇共席,唱歌以道别,谓之歌堂”。沿承至今300多年,珠三角地区历史最为悠久、唱法最为传统的中山咸水歌出自坦洲镇。

传承状况
能唱传统中山咸水歌的不过10人,且大多年事已高。外来文化的大量涌入和年轻一代文化意识、价值取向的改变,使中山咸水歌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关方面调查显示,当地多数人已不知中山咸水歌为何物,中山咸水歌的濒危状况可想而知。
2009年,郑集思作词、崔臻和作曲的中山原创岭南新民歌《咸水谣》光盘专辑在北京首发。
音调歌词
中山咸水歌在中山坦洲采用粤方言中山次方言歌唱,广泛使用衬词,不同地区、不同歌手会有不同的处理,以满足歌者表达情感和音乐抒咏的需要。衬词用“啊咧”、“啊啰”,衬句多用“妹好啊咧”、“弟好啊咧”,歌唱的即兴性很强,随字求腔等;用“哥”“妹”等称谓做引子,结尾也以称谓结束,独具亲切、有礼的人情味。
衍生作品
1954年至1996年间,何福友写过唱过的坦洲民歌有几千首。他的代表作长句咸水歌《金斗湾》,反映新中国成立以后坦洲的巨变,成为他个人的保留节目。1990年,《羊城晚报》发表了这首歌的修改稿。
建国初,坦洲以中山咸水歌代表中山参加广东省佛山专区举办的系列民歌会,获得了不少的奖项。
2018年12月16日晚,中山文化艺术中心,大型交响清唱剧《咸水歌》上演。
社会影响
重要演出
据《中山市人物志》记载,1954年冬全国民间艺术会演在北京举行,何福友作为正式代表演唱自编的《福友进京》《唱歌唱到北京城》等民歌;1956年又出席在北京召开的全国青年文学创作者代表会议,并受周恩来总理接见;1960年再次出席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文化群英会。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受当时政治环境的影响,中山咸水歌受到批判和压制,在民间绝唱近十年。
传承人物
吴志辉,男,汉族,1939年生,广东中山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6岁开始演唱中山咸水歌。1958年与梁三妹、何福友等歌友灌录了第一张黑胶唱碟。1962年加入坦洲民歌合唱团。1964年、1965年两次荣获中山县民歌会演第一名。1994年和2004年,其演唱的中山咸水歌被收录于《中山民歌》cd金碟和mtv。代表作品有:《对花》《姑妹歌》等。保护措施
2009年6月5日,东升镇胜龙小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山咸水歌传承基地”挂牌。
2009年11月22日,广东与东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交流会开幕,中山咸水歌作为首个节目表演。
分布地区
中山咸水歌主要分布在:坦洲镇群联村、联一村、永一村、永二村、裕洲村、新合村、七村社区、同胜社区、十四村社区、安阜社区、合胜社区、坦洲村社区,辐射到中山市神湾镇、板芙镇、小榄镇、古镇镇、黄圃镇、民众街道、三角镇、横栏镇、张家边等沙田区域以及珠江三角洲、番禺、南海、顺德、珠海、新会、江门等地的疍家人群和港澳地区的水上居民群体。
2013年9月,珠三角咸水歌歌会在广州文化公园举行,东升镇歌手周炎敏以《放歌大沙田》荣获“新歌王奖”。
2004年,《中山民歌》vcd由广州音像出版社出版,成为广东省第一张电视图像和音乐相结合的民歌专辑,收录《钓鱼仔》《水乡情》《哥哥留义妹留情》《鹤歌》等10首民歌。
坦洲疍民早已迁居到岸上,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大为改变,加上咸水歌的曲谱固定、旋律单调、内容普通、缺少形体动作和场景变化等特性,现在只有零星几名歌手可以系统演唱中山咸水歌。
明代嘉靖年间出版的《香山县志》风俗篇中记载:“醮子女,歌唱以导其情,日歌堂酒”。可见中山咸水歌早在明代就流行了。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中山市文化馆获得中山咸水歌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14年7月5日,东升镇选送的咸水歌歌舞节目《挥篙踏浪闯四方》获第四届广东珠三角咸水歌会创作金奖。
中山市政协决定以文化公益、文化民生项目的角度,将关注和支持中山咸水歌作为2017年之后一段时间的重点工作来部署。2017年8月,中山市政协、广东省音乐家协会联合有关镇区首次面向全国征集中山咸水歌歌词,举行了广东省首届咸水歌文化节。
“金斗湾”的传统婚礼习俗重视礼数周全,有能力的人家结婚一般摆酒两次,女家比男家提早一天:这一边,新娘家“坐夜”叹情;那一边,新郎家“坐堂”唱贺。所谓叹情,主要是感谢长辈的养育之恩,拉腔上往往来几段“滚花”。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中山咸水歌是一种富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文学艺术,具有独特的演唱风格、传统的演唱习俗和很强的可塑性。它深深扎根于大沙田地区,“哪里有咸水,哪里就有咸水歌”,它对于中山民歌的形成与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1979年,中山咸水歌后得以重新传唱。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中山咸水歌项目保护单位中山市文化馆评估合格。
代表作品
中山咸水歌的代表作品包括《对花》《海底珍珠容易》等。
历史渊源
中山咸水歌,数百年来流传于中山坦洲一带,是一些亦渔亦农的疍家人口耳传唱的口头文化。据北宋《太平寰宇记》中记载:“香山之民在婚丧嫁娶、庆典祀神时,均歌唱以导其情,曰歌堂……”。明朝嘉靖年间的《香山县志》中还记载有黄棠所写《长洲烟雨》中对疍民们生活场景的描述:“万顶中间螺髻青,人家环绕住升平。鹤汀凫渚虽烟雨,长有渔歌牧笛声。”明代史学家黄佐的《石岐夜泊》里也有“渔歌菱唱不胜春,桂楫兰桡镜光里。”又如清朝光绪《香山县志》卷四《舆地上·山川》记载有“风雨初晴岁欲除,舟维海汊意何如。村墟易米盐为钞,蛋艇提壶酒换鱼”。可见,中山当地居民自古以来便有唱歌之俗,且世代沿袭,保留着传统的唱法,形成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咸水歌。
荣誉表彰
2011年珠中江民歌大赛总决赛在中山市举行,中山咸水歌《沙田情歌》获得一等奖。
1994年,梁三妹和吴志辉等歌友灌录了 《中山民歌》金碟cd。
基本特征
主要形式
中山咸水歌的主要类别包括长短句咸水歌、高棠歌、大缯歌、姑妹歌和叹家姐等;多以男女对唱的形式展开,即兴性强。演唱习俗
在珠江三角洲地区,人们为调剂生活,增加村与村之间的友情,逐渐形成了一种对歌酬答的习俗。各地多半在农忙之前或收获之后,搭起歌台,进行比试;中秋节时,还把船摇至江心,连成"中秋咸水歌擂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