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相关部门普查遴选,我市已对90多座极具特色的古民居进行了档案记录。
纵观福清现存“坎爿厝”,勤劳的玉融人民把自己的文化习俗、宗教信仰和精神风貌等内涵淋漓尽致地融入古民居中,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侨乡福清广袤的村落里,散落着数量众多、各具风格的古民居。美哉,“坎爿厝”!
现存建筑除了祠堂、庙宇外,还保留了众多大户人家的屋宇。有的墙体用的是不规则形状的石片匀称地镶嵌在墙体中,家境好的大户人家就会用四方形石片点缀。在三山镇安前村,有座“坎爿厝”的农家小屋别具一格,其墙角镶嵌有辟邪用的“石敢当”石碑,直截了当地昭示着其宗教信仰。其结构风格、建筑理念,无不反映了悠久历史遗留下福清先民那执着、广博深邃的文化底蕴。该建筑除了让人们欣赏到古代建筑美学外,还能感悟到古人“天圆地方”的理念。以磂仔石(六棱形状石块)做墙基,瓦片做主墙体的建筑,是明末清初大户人家建筑风格的主旋律。据文史专家介绍,福清前族民大多从闽南迁徙而来,因沿袭旧俗而建造“坎爿厝”。至今保存较好的有清代前、清代早期、清代中期和民国初期等古民居。记者在三山镇上魏村、安前村、埕边西阁村、龙田镇下一村等村落,均有发现村落中保存尚好的此类“坎爿厝”。港头镇占阳村和杭下村的古民居就是这一类型建筑的代表作,工匠们将瓦片和砖块有机地排列组合,成为各种有形的美学图案。三山镇安前村一民居,还有意将柱础多余的端头匀称地镶嵌在外墙上。“坎爿厝建筑年代的鼎盛期约在明末清初,至清中叶已废。而以厚陶条石(长方形石块)做墙基,瓦片、红砖、杂石做主墙体的建筑,也是明末清初民居建筑的另一特色。在江镜镇东宵村,还有工匠用砖瓦排列象形“福”字墙体,这些建筑充分体现了古代工匠们的美学智慧和娴熟手艺。
“坎爿厝”的建筑结构大致有三:纯瓦片型、瓦片加石片型和瓦片加红砖型。其建筑风格除了均采用磂仔石做基础外,墙体的瓦片装饰体现出古代人对美学的追求。在三山镇后郑村,纯瓦片型“坎爿厝”是这样盖的,工匠们在堆砌瓦片时,内外墙是非常整齐地保持直线和纹路的,墙体中间则用了泥浆粘牢两外侧瓦片,形成完美的一堵“红墙”。
“坎爿厝”,即由瓦片砖头砌就的古民居。而散落在龙高半岛众多的“坎爿厝”,正是镶嵌在玉融大地上的一颗颗璀璨珍珠。记者在跟随市政协文史委成员进行基层传统文化调研中发现,“坎爿厝”多分布在龙高半岛,自西北向的龙田、江镜等镇至东面的东瀚镇,沿大真线两侧沿海村落建造。
福清坎爿厝:玉融大地的建筑奇葩
出处/作者:郭成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阅读提示:各地域产生的传统或文化并一定都是合理的/文明的,请用审视的眼光阅读,不要迷信,如某些陋习、不人道行为等并不值得学习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