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好日子网 > 中华民俗 > 民间习俗 > 古文化丰富的上俞村莆田文化

古文化丰富的上俞村莆田文化

蔡文举,莆田孝户人(今涵江镇前宁海桥北),久在浙江温州经商(传明代贩运兴化桂元、糖往江浙一带出售),加入当地人姚文宇的龙华教,后改入金堂教。蔡文举与同乡陈直斋传金堂教来莆田,于涵江上俞自然村创建福建省第一座金堂教总堂。古祠堂座北朝南,前有朝山(壶公山),大门面对白塘湖的西偏角,湖似宝镜,俗称“福气偏心照我”。古建筑为砖木结构,飞檐翘角。前厅左右各有偏房一间,现已不存。

上俞村的迎福宫,明朝创建,供奉保生大帝[¡]保生大帝,又称大道公,吴真人,公元9791036年,字华基,北宋福建路泉州府同安县积善里白礁村今漳州…详情>
上俞村的慧林观音亭,《莆田县宗教志》记载:“观音亭,在上梧村,清代初年创建”。现存观音亭史迹“拜石”,铭文“雍正元年立”。据文献记载,保生大帝为闽南(泉州、漳州、厦门)以及台湾地区信众、东南亚华人所信奉的医神,因神迹传说流广,历代朝廷尊民意,屡加追封。宋历代朝廷封其为真人、侯、公、真君;明太祖洪武封御史医灵真君;明仁宗封恩主保生大帝。木兰溪的水流像一条玉带般缠绕村落,“东水西流”,流向西湖村“水闸”下海,(后改流向“红旗闸”下海),俗称“东水西流,吃穿不愁”。上俞村历史古文化底蕴深厚,现有证据考证的,有清代“慧林观音亭”,明代“俞氏宗祠堂”,明代“迎福宫”,明代“树德堂”,还有清同治年间立的“榆溪境”界碑等。

唐高宗时期,俞氏入闽。上俞村建有俞氏宗祠,堂号“流水堂”。
俞氏宗祠堂,明代建,史上有二座,现仅存一座,一村一姓二祠堂,属少见。虽经历史风雨沧桑巨变,但古貌犹存。
上俞村,地理环境优越,地处木兰溪下游,白塘湖畔。白塘湖是福建省最大的天然淡水湖,“白塘秋月”景色宜人,白塘湖像一块宝镜照村,俗称“福气照村”。
蔡于其族亲中收徒10人,称“蔡公(教)十大房头”。据说原来规模很大,有9座建筑物,今残存外门及第一进房屋蔡宅顶厝,称树德堂,现匾挂树德祠。亭匾“慧林”二字,据考证,为清康熙丁酉举人何白书迹。

上俞村的树德堂,为明代福建创建的第一座金堂教总堂。
堂主蔡姓世传。金堂教教徒严遵秘密教规,堂外大门紧闭,非教徒不得随意进入,造成外人一向错猜为反清复明的秘密地下组织。屋置天井,俗称有“天空一角”,“四水归堂”,“肥水不外流”之说。有前厅、正厅,史上为礼仪往来之用。明万历年间永平府顺圣县人王左塘,太灵(太虚)所立。四祖蔡文举(莆田人,称蔡阿公)、清圣祖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蔡文举曾孙蔡权传金堂教去台湾。

上俞村的历史文化,别具风格的历史建筑,无疑为我们留下一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在莆田有分堂130多处,又传教台湾。据《莆田县宗教志》载:树德堂信奉莆田蔡阿公教,又称金堂教,为佛教分支,男女聚会吃斋。
阅读提示:各地域产生的传统或文化并一定都是合理的/文明的,请用审视的眼光阅读,不要迷信,如某些陋习、不人道行为等并不值得学习与推广。
©好日子网 Good-Day.CN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