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会渊源
作为传统文化生活的典型侧面,庙会及其历史引起了学界关注。庙会最活跃的主体是普通民众,庙会最基本的活动根植于民俗文化土壤,庙会最真实的场景呈现于社群境域。但在斑驳的庙会生活棱镜中,特定的社群规则常常令学者们为之目眩。而社群生活的实态运作,将庙会中的信仰、交换和休闲诸因素融汇一体,在内外世界和层际社会的互动中不断地变轨。由此可见,庙会(史)研究的最大困难在于准确索隐民众生活的内在理路。读到2002年8月由人民出版社推出的小田新著《在神圣与凡俗之间——江南庙会论考》(以下简称《论考》),我以为,其原创性正在于此。
以发生学的眼光,庙会属于民众宗教的范畴。对于民众宗教生活,法国学者涂尔干(durhkeim)指出,在宗教生活中,“整个世界被划分为两大领域,一个领域包括所有神圣的事物,另一个领域包括所凡俗的事物,宗教思想的显著特征便是这种划分。”两者之间的“异质性”是绝对的(《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
四面八方。各县市的香客信徒也来赶庙会,因此非常热闹,大佛寺庙会虽定于三月初三,实际上是前后三天都很热闹,初三是正日庙会期间的晚上,香客往往席地而坐,有数百人之多,终夜不寐,很多是从远方赶来的,大佛寺的庙会不用做告示,约定俗成。上万的游客和香客不招而来,人声如瀑。人流如潮,这是大佛寺 一年中最热闹的时候除此之外就是清明节这一天,以青年男女为多青年人在春光里,在鸟雀的啁啾声中。携侣而行,在鸳鸯林中,在鸳鸯树下,寄托美好的愿望。

然而,庙会不只是表现为信仰生活,而是包括了市场和休闲等多重生活内容的综合体,而且,当涉及到某个具体庙会型式时,各个综合体内部的要素比重还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对此,《论考》作者全面考察了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b.malinowskil)和埃得蒙·利奇(edmund leach)以及卡尔·马克思等人的”神圣-凡俗”世界的理论,以及贯穿其间的学科范式,汲取了其中的有益养分,特别是恩格斯的辩证分类思想。据此,《论考》认为,辩证分类的根本依据是事物“内部所固有的次序”;对于分析的对象,要把它看作“单个的运动形态或一系列相互关联和互相转变的运动形态”(恩格斯语),简单地说,要动态地看待事物。
简介
大佛寺庙会,在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这里的庙会与其它地方的庙会有所不同。 大佛寺远离村、镇,庙会活动全部由庙内组织,与周边村镇关系不大。 而其它地方的庙会都足山村里筹备的,庙会期间,为扩人影响请戏班子演戏。声势很大。许多地方的人赶往看戏。 而大佛寺基本上只有庙内活动,演戏活动很少举行 其它地方庙会,主办的村里每家每户像过节日一样接亲朋好友来家。而大佛寺周边村庄的农户没这个习惯 尽管这样。大佛寺庙会仍然人山人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