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好日子网 > 中华民俗 > 民间习俗 > 阿拉街庙会

阿拉街庙会

概述:

阿拉街庙(崇化禧宁寺)是前郭境内四个喇嘛庙中建筑规模最大的寺庙,统领其它三个寺庙。自1936年就有日本人穿着红色喇嘛服装,以出家人身份驻在寺内,经常往来阿拉街庙和伪都新京之间。回到城市即西装革履,恢复日本人面貌。1940年前后阿拉街庙是旗境内唯一有活佛的寺庙。 庙会期间,每天早晨,由长春站发出专列客车,到站后有满铁汽车把游人送到寺内,客车当日往复。汉人占多数,也有很多日本男女游人。寺内熙熙攘攘,人山人海。约百人左右由喇嘛化装、戴有假面具的舞蹈队,俗称“察玛”舞。

阿拉街庙会

茶汤

历代封建统治阶级都极力扶持宗教组织,不懈宣扬迷信思想,无限夸大神灵威力,自诩“真龙天子”,并将政权与神权结合起来,搜刮民财,普修庙宇,将它变成愚弄、麻醉、统治人民大众的精神工具。

庙会文化

庙会文化是我国民族大众文化的一部分,它是一种极其复杂、古老而又新鲜的社会文化现象,它既是宗教的,又是世俗的,充分反映了农民群众长期积淀形成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心理态势。它世代延续、传承和发展,历久不衰,屡禁不止。近十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和民族宗教政策的落实,城乡各地庙会兴起,规模可观,值得研究。 庙会文化的起源

寺庙由前殿、中殿、后殿、禅堂、钟楼、里外院等所组成。布局严整,错落有序,是前郭县西部的最大寺庙。前、中两殿均约15米见方,为硬山式砖瓦建筑。前殿有前后两门,后门为券门。中殿前有三门,中间大、两侧小,后有一大门。后殿约22米见方,建筑为平顶重殿结构,前有一门。

——封建迷信型。这种庙会用虚构的自然力量来实现参与者虚无飘渺的驱邪治病、占卜算卦、兜售神药的愿望和目的,既无严肃的宗教意义,也无积极的文化意义。

王府站在1940年前后,人烟稀少,街上冷冷清清,周围是草原,红色野百合,白色的芍药,黄花菜等,在绿色草原中开放。空气清新,野草沁香,甚为幽美。当时王府站候车室是仿照寺庙建筑,黄瓦兰顶,雕梁画栋;屋内天棚是木板结构,画的是深蓝色的和中间白色鸟的寺庙图案。反映了传统艺术,突出了民族特色,美观大方。这种标志着劳动人民结晶的候车室,在当时京白线上堪称独树一帜。 庙会期间,每天早晨,由长春站发出专列客车,到站后有满铁汽车把游人送到寺内,客车当日往复。汉人占多数,也有很多日本男女游人。寺内熙熙攘攘,人山人海。约百人左右由喇嘛化装、戴有假面具的舞蹈队,俗称“察玛”舞。

阿拉街庙会

从庙会的类型看,宗教信仰是庙会的起源,经贸和文化是庙会的支点。

到我国封建社会的极盛时期的唐朝,由于统治者比较开明,思想界比较活跃,不再像汉朝那样“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得宗教活动益发兴盛起来,儒、佛、道等各种思想及宗教得到广泛的流传。

庙里原有大小喇嘛200余人,到伪满时只剩81人。每年阴历6月15日为庙会,主要活动内容是念经、跳鬼。这一天方圆数百里的群众都要来逛庙会、祭佛,人山人海,十分热闹。

发挥庙会文化的积极作用,虽然有利于保护民间文化遗产,有利于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也有利于发展经济贸易,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的需要。

德寿寺,又称“黑地庙”,位于乌兰敖都乡北约7公里的黑递庙屯中心。此庙建于清朝康熙25年(1886年)。

独特的风味小吃。明刘若愚中就有所记载。灌肠的色泽粉红,鲜润可口,咸辣酥香,别有风味。

历史起源

庙会,又称“庙市”或“节场”。这些名称,可以说正是庙会形成过程中所留下的历史“轨迹”。作为一种社会风俗的形成,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和历史原因,而庙会风俗则与佛教寺院以及道教庙观的宗教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它又是伴随着民间信仰活动而发展、完善和普及起来的。 东汉时期佛教开始传入中国。同时,这一时期的道教也逐渐形成。它们互相之间展开了激烈的生存竞争,在南北朝时都各自站稳了脚根。而在唐宋时,则又都达到了自己的全盛时期,出现了名目繁多的宗教活动。如圣诞庆典、坛醮斋戎、水陆道场等等。佛道二教竞争的焦点,一是寺庙、道观的修建。二是争取信徒,招徕群众。为此在其宗教仪式上均增加了媚众的娱乐内容,如舞蹈、戏剧、出巡等等。这样,不仅善男信女们趋之若鹜,乐此不疲,而且许多凡夫俗子亦多愿意随喜添趣。为了争取群众,佛道二教常常用走出庙观的方式扩大影响。北魏时佛教盛行的“行像”活动就是如此。所谓“行像”,是把神佛塑像装上彩车,在城乡巡行的一种宗教仪式,所以又称“行城”、“巡城”等。北魏孝文帝太和九年(公元485年)迁都洛阳后,大兴佛事,每年释迦牟尼诞日都要举行佛像出行大会。佛像出行前一日,洛阳城各寺都将佛像送至景明寺。多时,佛像有千余尊。出行时的队伍中以避邪的狮子为前导,宝盖幡幢等随后,音乐百戏,诸般杂耍,热闹非凡。唐宋以后庙会的迎神、出巡大都是这一时期行像活动的沿袭和发展。并渐次推广到四川、湖广、西夏各地。元、明以后,行像之风才衰落,很少见于记载。

——纪念祭祀型。崇拜英雄豪杰、爱国志士、清官洁吏、名医良师、圣贤祖先。有礼仪设施、传统的礼仪程式及活动周期。

早期庙会仅是一种隆重的祭祀活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交流的需要,庙会就在保持祭祀活动的同时,逐渐融入集市交易活动。这时的庙会又得名为“庙市”,成为中国市集的一种重要形式。随着人们的需要,又在庙会上增加娱乐性活动。于是过年逛庙会成了人们不可缺少的过年内容。但各地区庙会的具体内容稍有不同,各具特色。

广庆寺

正确引导庙会文化活动。

崇化禧宁寺,位于王府镇阿拉街屯中,俗称“阿拉街庙”。此寺建于顺治年间(约1647――1655年),由理藩院拨巨款修建,建筑面积大约6万至7万平方米。修佛堂81间,寺院中心又建造一座高达15米的三层大佛殿。整个寺庙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气势雄伟,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开始仅有喇嘛三十名,随着宗教的广泛传播,最多时达330余名。加上过往的喇嘛,每天都在600余人以上。

除了佛、道二教的“行像”,他们还在寺、观中举办道场,定期进行一些法事或佛事活动,坐等信徒俗众前往斋戒听讲,顶礼膜拜。

二、人们出于对祖先、前贤、爱国志士、民族英雄、能工巧匠、忠臣贤孝及帝王将相的景仰崇拜,为了永久纪念他们,便在他们谢世之后,修庙宇、塑泥胎,进行祭祀(所以,在我国人神是合一的)。 三、当善良的人们无力惩处社会邪恶势力时,便借用神灵对人的恐吓威力,树起一个个主宰一切的观念偶像,藉此告谕、训诫坏人坏事,抚慰、称颂好人好事,追求劝善、积德、修身养性的宿命效应。

而这些宗教活动逐渐世俗化,也就是说更多的是由民间俗众出面协商举办。这种变化,不仅大大增加了这些活动自身的吸引力和热闹程度,也使这些活动中的商贸气息随着群众性、娱乐性的加强而相应增加。在宗教界及社会各界的通力协助下,使庙会活动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据当年在寺庙里当过大喇嘛的陈玉山老人回忆,寺里曾有喇嘛百余人,每年6月15日为庙会,这一天人山人海,连百余里以外的群众也远道而来。香火兴旺,盛极一时。

原来属于民间信仰的报赛酬神活动,纷纷与佛道神灵相结合。其活动也由乡间里社逐渐转移到了佛寺和道观中进行。在佛、道二教举行各种节日庆典时,民间的各种社、会组织也主动前往集会助兴。这样,寺庙、道观场所便逐渐成了以宗教活动为依托的群众聚会的场所了。

庙会小吃

阿拉街庙会中最受欢迎的当属食品摊。老北京的传统风味小吃都可以找得到,有麦仁茶、炒肝、灌肠、切糕、糖葫芦、豆汁、爆肚、褡裢火烧、凉皮儿等等。 小吃摊里还有许多外地有名的特色食品,比如兰州拉面,新疆烤羊肉串,上海小笼包,天津十八街大麻花、耳朵眼炸糕、狗不理包子,浙江温州鱼肉丸子汤,宁波赖汤圆,南京盐水鸭,镇江肴肉,西安凉粉,重庆辣烫,济南大煎饼,山西平遥酱狗,太原刀削面等等,真是举不胜举。这么多各地小吃、名点荟萃的机会即便是在北京也是不多见的,花个十来块钱,你就可以吃得很满足。

灌肠本应是用猪大肠灌上碎肉和淀粉,蒸熟后削片在铛上用大油煎烙。如后门桥华安居、福兴居所卖,质量甚精。但庙会上所卖的灌肠却只用淀粉点上红□,作成肠形(即粉坨子)削成小块在铛上用极次的汤油半煎半烙,使其外焦里嫩,然后浇上蒜汁盐水,用竹签扎着吃。

简介

阿拉街庙距王府火车站五公里。每年农历六月十五和十六两天举行盛大庙会。伪满国都新京进入农历六月初,即在大街小巷张贴彩色宣传画,背景是金碧辉煌三层佛殿、雕梁画栋,屋顶是有金色马和法轮,彩色鲜艳。殿前是穿着龙袍,头戴鸡冠帽,脚穿靴子,涂面跳舞的两个人,后边是丈余长带轮子的大喇嘛(简钦),五颜六色甚为美观。画的下边印着描绘的日期和满铁由长春站发车时间。专列往返只收单程优待票价,吸引着伪国都新京汉人和日本人。在庙会前两天做买卖的商人和小贩来到庙前搭棚设床,挤满了沟沟岔岔。

在新丰乡庙上屯原有两座寺庙,一寺名为“妙云寺”;一寺名为“福兴寺”。两寺相距约25米,均建于清朝光绪二年(1876年)。 妙云寺在福兴寺的西侧,是一座青砖垒砌的平顶三层楼,内设有81间房舍。两根通天柱直立,雕梁画栋,气势宏伟。中间有一通三楼的“天井”。一层楼为供佛殿,供奉着各种铜铸和泥塑的佛像,最大高约1.6米。楼上藏有经书。门外两旁还分立着两匹泥塑马,一红一黄。曾有嘛喇80余人。

在喇叭声声,锣鼓喧天的音乐节奏下,终日轮换舞蹈。围观群众不下千人,非常热闹。寺外叫卖声喧哗,蒙汉群众买吃的,买小百货的,也有买纪念品的。接近中午时,游人齐聚寺内,数千人等待目睹“活佛”,可谓庙会的最高潮。不久,“活佛”在二楼佛殿上露面,蒙汉族群众顶礼膜拜,日本人则双手合什鞠躬致敬。“活佛”露面约十分钟左右即结束。在两天的庙会期间,参见活佛只有两次。

阿拉街庙会

德寿寺

综观文化史可见:庙会的产生与形成,是社会物质生产和文化发展的一种必然产物,也是人类进化中精神世界的一种需要。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有——

福兴寺为青砖垒砌、起脊。规模较小。里面也供有铜佛和泥佛。

一、在人类童年时代,由于对自然界千变万化现象难以理解,对自然灾害无力对抗,认为冥冥之中,有一种超人间的力量在支配着世界、主宰着一切,人的福祸吉凶、生老病死都由这种超人间力量的神灵来决定,人们由畏惧而产生敬仰,并渐渐形成了以神灵为核心的原始宗教。为了得到神灵的保护与恩赐,便建庙设祭,顶礼膜拜,以寻求精神的寄托与慰藉。

清光绪福兴居的灌肠很有名气,人称普掌柜的为“灌肠普”,传说其制作的灌肠为西太后所喜。各大庙会所卖灌肠是用淀粉加红曲所制。据说最初的灌肠是用猪小肠灌绿豆粉芡和红曲,蒸熟后,外皮白色,肠心粉红。后来由于猪小肠与淀粉不相合,就用淀粉搓成肠子形,上锅蒸,但保持了灌肠的名称。再后也不用绿豆粉了,颜色也不象以前的好看。

东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动乱、战争频繁,佛教得以广泛流传,对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庙会不论从其数量还是规模,在全国都已形成蔚为大观的局面,但就庙会的活动内容来说,仍偏重于祭神赛会,而在民间商业贸易方面相对薄弱。庙会的真正定型、完善则是在明清以至于近代。

传统风味小吃。茶汤味甜香醇,色泽杏黄,味道细腻耐品。清嘉庆年间的中有“清晨一碗甜浆粥,才吃茶汤又面茶”。讲究喝前门外的聚元斋和天桥的茶汤李。 茶汤是炒熟的糜子面,放上红糖,用滚开的水一冲即成。油茶是用牛油或素油将面粉炒熟,放上糖,用滚开的水一冲。茶汤和油茶都有所谓“八宝”之说。其实就是加上山楂条、青红丝、葡萄干、核桃瓤、瓜子仁等一些果料,使之香甜可口,别有风味。经营此业的多兼营“藕粉”。

前郭四大寺庙

妙云寺和福兴寺

光绪年间,崇化禧宁寺的锡勒喇嘛病死,本旗扎萨克齐默特色木丕勒使其三叔呼图克图成为扎萨克喇嘛,也就是执政喇嘛,有为卫兵40名。于是,此寺成了全旗佛教的统治中心。

庙会文化类型

广庆寺,位于东三家子乡小庙子屯,又名“小庙子”。建于清朝康熙25年(1886年)。

崇化禧宁寺

据曾在寺里当过小喇嘛的王福祥介绍,寺里最数中殿壮观,正面前檐为18根明柱承托,每根柱上有三铺坐斗拱叩接,拱以子拱、斗以户斗为中心,有散斗6个。除柱头斗拱外,还有补间三铺坐斗拱六座,阑枋与斗拱之间皆加装饰,精巧细美,浑厚古朴。 在后殿正中供奉着一骑骡子女天神像,像前有五层纱幛遮盖。两侧分立大小沸像近千,衬托出女天神的尊严与气魄。四壁还挂着24仙图画,有上、中、下八仙,分别骑着牛、马、羊、龙、凤、象等禽兽。神态各异,栩栩如生。整个庙字给人以雄伟壮观,神秘莫测的感觉。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和高超技艺。

——文化经贸型。为开发本地经济、民俗、文化资源而举行的庙会。以经贸、旅游、戏曲、电影(视)、曲艺、杂技、电子游戏、体育活动为主要内容。 ——娱乐交往型。这种庙会一般在农闲季节举行。每当临近会期,周围村落农民便接亲眷邀朋友,叙亲情、话农事、洽生意,有的还择婿配偶。此类庙会对农民群众有极大的吸引力。

每逢六月十五日庙会,前来两寺逛庙和拜佛的人甚多。

我国庙会,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1986年在辽西牛河梁“女神庙”地下遗址的考古发现,证明我国大约在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已有了庙会活动。

北魏时期,修庙之风大兴,盛大的庙会逐渐代替了原来的社祭活动,据记载:当时,仅洛阳一地就有寺庙1300余座。

庙会文化是种特殊的社会生活。各地、各种庙会举行的时间、期限和内容虽有不同,但从性质上分,大体上可以归纳以下几类:

灌肠

这样的庙会一直延续到1944年。

四、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人们对阶级压迫、阶级剥削和战争带来的苦难,不但无法理解,而且,也找不到解脱这种苦难的现实途径,只能把希望寄托于虚构的“来世”或“天堂”,求助他们无限崇拜的神灵的保佑。

明清时期,“行香走会”活动风靡一时,民间艺术活动在农民自发组织起来的祭神大游行中大展风采。群众性的文娱活动使庙会文化得到了取之不竭的补充与不断的提高,产生了旺盛的生命力和强烈的吸引力。

——传统宗教型。这种庙会尊崇神或佛,有教义教规和经籍典册,有专门神职人员和传统礼仪程式。它利用庙会文化中的民间音乐、舞蹈、绘画、雕塑艺术形式来展示、传播宗教。

经营此业者,通常是设一把紫铜的大茶汤壶,保证随时有开水可用。

此庙由三间门楼、四十间正殿、前后殿组成。正殿为三层楼房,一层为喇嘛诵经的经堂,有四根通天柱直通二楼顶,柱上雕龙刻凤,气势宏伟。二层和三层为供佛像的佛堂。里面供有如来、弥勒、关公等神像,多为铜铸或泥塑,也有纸画和布画。在二层楼上还专门设有钟楼房,两侧有木梯可供上下。寺院为青砖围墙,东西各有一角门。

阅读提示:各地域产生的传统或文化并一定都是合理的/文明的,请用审视的眼光阅读,不要迷信,如某些陋习、不人道行为等并不值得学习与推广。
©好日子网 Good-Day.CN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