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婚礼习俗:闹洞房
一
闹房,洛阳人称为“耍新媳妇”或者“逗新媳妇”。”新娘喝完汤,大家就问:“生不生?”新娘回答:“生!”大家哄堂大笑。而且调笑的内容,多与性文化有关,意在启发新人共赴爱河,欢度良宵。
第二课是铺床,我市各县铺新床的时间有所不同,有的在结婚前夕,有的在新婚之夜。”。撒床用品是核桃、枣、花生、籽棉。
洛阳人闹洞房,简称“闹房”,俗称“逗新媳妇”,有“三天无大小”之说,即不论辈分大小,尽可与新娘嬉闹。新娘喝汤时,有人在一旁念念有词:“喝口面疙瘩,生个胖娃娃。头一把撒的两口子共荣华,二一把撒的明年生一对。撒床歌是:“新人进新房,新屋子配金梁,叫金菊和海棠,手端果盘来撒床。只有洛宁县最特别,由公公来铺床,当地民谣云“老公公铺床,儿孙满堂”。铺床的人也各不相同,有的是让“全人”来铺床,所谓“全人”,就是有丈夫及儿女双全者。三一把撒的三进状元魁,四一把撒的事事能称心,五一把撒的五子早登科,六一把撒的六子保家门,七一把撒的妻贤子孝顺,八一把撒的八仙庆寿辰,九一把撒到床里面,生个娃娃做大官,十一把撒到床外头,生个闺女把娘娘位坐就。这个“逗”字,大有深意,新娘将在被“逗”的过程中,接受一次深刻的性教育,她会在短短几个小时内,集中接受夫妻生活方面的新知识。
铺床时要“撒床”,撒床是古代“撒帐”仪式的演变,唐宋时亦有此俗。吃个大红枣,生个胖小子。
这是她嫁过来上的第一节课,课题很明确:生孩子。洞房是封建王国划分出来的一个“特区”,可以把封建礼制的束缚暂时抛开,对新人进行一次丰富多彩的性启蒙——古老的婚俗把最实用的东西保留下来,承载了老百姓多子多孙的愿望。又生闺女又生娃,闺女娃子成疙瘩,爷爷奶奶笑哈哈。你看:她刚刚来到洞房,小姑子就端来了面疙瘩汤,“面疙瘩”谐音“一拨拉”,民谚云“喝下面疙瘩,生下一拨拉”,汤内有大枣、花生、棉籽等,取“早生贵子”之意。吃个棉籽儿,一对双生儿。撒罢床,屋生香,你俩成就好鸳鸯。
阅读提示:各地域产生的传统或文化并一定都是合理的/文明的,请用审视的眼光阅读,不要迷信,如某些陋习、不人道行为等并不值得学习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