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好日子网 > 中华民俗 > 民间习俗 > “三长两短”到底是哪“三长”、哪“两短”呢

“三长两短”到底是哪“三长”、哪“两短”呢

后来由于有了钉子钉棺盖,既方便又快捷,衽也就逐渐被淘汰,但这个词语却一直流传下来。
“三长两短”指意外的灾祸、事故,或人的死亡等不吉利的事。
衽,每束一者。”孔颖达疏云:“棺束者,古棺木无钉,故用皮束合之。起初“三长两短”是死的别称,后来又加入了意外、灾祸等意思。如《红楼梦》第十一回:“可是呢!好个孩子,要有个长短,岂不叫人疼死!”

关于“三长两短”的来源还有一说。
衽,小要也,其形两头广,中央小也。有时它被缩写为“长短”,但含义不变。连接棺盖与棺底的木楔为两头宽中间窄的衽,它插入棺口两旁的坎中,使棺盖与棺身密合。

古时棺木不用钉子,用皮条把棺材底与盖捆合在一起。
”说战国时期越国著名剑师欧冶子铸了五把利剑,其中三长两短,都锋利无比,一般人遭遇到这五把剑就有性命之忧,于是后世把各种危及生命的风险称为“三长两短”。纵束者二行也。”为什么“三长两短”就跟不吉利有关呢?

原来“三长两短”是指一副未盖上盖子的棺材,它是由棺材的三块长板(底面加左右两面)和两侧的两块短板构成的匣子。
如罗贯中的《三遂平妖传》有“万一此后再有三长两短,终不能靠着太医活命”的例子。以后范文若《鸳鸯棒传奇·恚剔》中也有:“我还怕薄情郎折倒我的女儿,须一路寻上去,万一有三长两短,定要讨个明白。据《越绝书·外传记》记载:“欧冶子乃因天之精神,悉其伎巧,造为大刑三,小刑二:一曰湛卢,二曰纯钩,三曰胜邪,四曰鱼肠,五曰巨阙。横向的木板长,纵向的木板短,“三长两短”即源于此。《礼记·檀弓上》记载:“棺束,缩二,衡三;衽,每束一。衡三者,横束者三行也。横向捆三道,纵向捆两道。缩二者,缩纵也。
衽与皮条联用,又可以使棺盖紧固。
阅读提示:各地域产生的传统或文化并一定都是合理的/文明的,请用审视的眼光阅读,不要迷信,如某些陋习、不人道行为等并不值得学习与推广。
©好日子网 Good-Day.CN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