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届获奖
金熊奖
年份 | 届次 | 导演 | 作品 |
---|---|---|---|
1951年 | 第1届 | 利奥波德·林特贝格 | 《吉普车上的四个人》 |
1952年 | 第2届 | 阿恩·马特森 | 《幸福的夏天》 |
1953年 | 第3届 | 亨利-乔治·克鲁佐 | 《恐惧的代价》 |
1954年 | 第4届 | 大卫·里恩 | 《霍布森的选择》 |
1955年 | 第5届 | 罗伯特·西奥德梅克 | 《鼠》 |
1956年 | 第6届 | 吉恩·凯利 | 《心声幻影》 |
1957年 | 第7届 | 西德尼·吕美特 | 《十二怒汉》 |
1958年 | 第8届 | 英格玛·伯格曼 | 《野草莓》 |
1959年 | 第9届 | 克劳德·夏布洛尔 | 《表兄弟》 |
1960年 | 第10届 | 塞萨尔·阿达温 | 《托梅斯的盲人犬》 |
1961年 | 第11届 | 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 | 《夜》 |
1962年 | 第12届 | 约翰·施莱辛格 | 《一点爱意》 |
1963年 | 第13届 | 今井正 | 《武士道残酷物语》 |
gian luigi polidoro | 《恶魔》 | ||
1964年 | 第14届 | 麦顿·埃尔克桑 | 《干旱的夏天》 |
1965年 | 第15届 | 让-吕克·戈达尔 | 《阿尔伐城》 |
1966年 | 第16届 | 罗曼·波兰斯基 | 《荒岛惊魂》 |
1967年 | 第17届 | 杰兹·斯科利莫夫斯基 | 《出发》 |
1968年 | 第18届 | 扬·特洛尔 | 《谁见他死去》 |
1969年 | 第19届 | zelimir zilnik | 《第一份工作》 |
1971年 | 第21届 | 维托里奥·德·西卡 | 《费尼兹花园》 |
1972年 | 第22届 | 皮埃尔·保罗·帕索里尼 | 《坎特伯雷故事》 |
1973年 | 第23届 | 萨蒂亚吉特·雷伊 | 《遥远的雷声》 |
1974年 | 第24届 | 特德·科特切夫 | 《学徒》 |
1975年 | 第25届 | 玛塔·梅萨罗什 | 《领养》 |
1976年 | 第26届 | 罗伯特·奥特曼 | 《水牛比尔和印第安人》 |
1977年 | 第27届 | 拉莉萨·舍皮琴科 | 《上升》 |
1978年 | 第28届 | 何塞·路易斯·加西亚·桑切斯 | 《鲑鱼》 |
1979年 | 第29届 | peter lilienthal | 《大卫》 |
1980年 | 第30届 | 理查德·皮尔斯 | 《拓荒者》 |
沃纳·施罗德 | 《巴勒莫或沃尔夫斯堡》 | ||
1981年 | 第31届 | 卡洛斯·绍拉 | 《快,快》 |
1982年 | 第32届 | 赖纳·维尔纳·法斯宾德 | 《维洛妮卡·佛斯的欲望》 |
1983年 | 第33届 | 爱德华·本内特 | 《1920年的法斯特》 |
马里奥·卡穆斯 | 《蜂巢》 | ||
1984年 | 第34届 | 约翰·卡索维茨 | 《爱的激流》 |
1985年 | 第35届 | 戴维·黑尔 | 《陌生男子》 |
rainer simon | 《女人和陌生人》 | ||
1986年 | 第36届 | reinhard hauff | 《大审判》 |
1987年 | 第37届 | 格里布·潘非洛夫 | 《主题》 |
1988年 | 第38届 | 张艺谋 | 《红高粱》 |
1989年 | 第39届 | 巴瑞·莱文森 | 《雨人》 |
1990年 | 第40届 | 科斯塔·加夫拉斯 | 《八音盒》 |
杰里·闵采尔 | 《失翼灵雀》 | ||
1991年 | 第41届 | 马尔科·费雷里 | 《微笑之家》 |
1992年 | 第42届 | 劳伦斯·卡斯丹 | 《大峡谷》 |
1993年 | 第43届 | 李安 | 《喜宴》 |
谢飞 | 《香魂女》 | ||
1994年 | 第44届 | 吉姆·谢里丹 | 《因父之名》 |
1995年 | 第45届 | 贝特朗·塔维涅 | 《毒胭脂》 |
1996年 | 第46届 | 李安 | 《理智与情感》 |
1997年 | 第47届 | 米洛斯·福尔曼 | 《性书大亨》 |
1998年 | 第48届 | 沃尔特·塞勒斯 | 《中央车站》 |
1999年 | 第49届 | 泰伦斯·马力克 | 《细细的红线》 |
2000年 | 第50届 | 保罗·托马斯·安德森 | 《木兰花》 |
2001年 | 第51届 | 帕特里斯·夏侯 | 《亲密》 |
2002年 | 第52届 | 保罗·格林格拉斯 | 《血腥星期天》 |
宫崎骏 | 《千与千寻》 | ||
2003年 | 第53届 | 迈克尔·温特伯顿 | 《尘世之间》 |
2004年 | 第54届 | 法提赫·阿金 | 《勇往直前》 |
2005年 | 第55届 | 马克·唐福特·梅 | 《卡雅利沙的卡门》 |
2006年 | 第56届 | 亚斯米拉·兹巴尼克 | 《格巴维察》 |
2007年 | 第57届 | 王全安 | 《图雅的婚事》 |
2008年 | 第58届 | 何塞·帕迪里亚 | 《精英部队》 |
2009年 | 第59届 | 克劳迪雅·洛萨 | 《伤心的奶水》 |
2010年 | 第60届 | 赛米·卡普拉诺格鲁 | 《蜂蜜》 |
2011年 | 第61届 | 阿斯哈·法哈蒂 | 《一次别离》 |
2012年 | 第62届 | 保罗·塔维安尼、维克托里奥·塔维安尼 | 《凯撒必须死》 |
2013年 | 第63届 | 卡林·皮特·内策尔 | 《婴儿式》 |
2014年 | 第64届 | 刁亦男 | 《白日焰火》 |
2015年 | 第65届 | 贾法·帕纳西 | 《出租车》 |
2016年 | 第66届 | 吉安弗兰科·罗西 | 《海上火焰》 |
2017年 | 第67届 | 伊尔蒂科·茵叶蒂 | 《肉与灵》 |
2018年 | 第68届 | 阿迪娜·平蒂列 | 《不要碰我》 |
2019年 | 第69届 | 那达夫·拉皮德 | 《同义词》 |
2020年 | 第70届 | 穆罕默德·拉索罗夫 | 《无邪》 |
2021年 | 第71届 | 拉杜·裘德 | 《倒霉性爱,发狂黄片》 |
2022年 | 第72届 | 卡拉·西蒙·皮坡 | 《阿尔卡拉斯》 |
2023年 | 第73届 | 尼古拉·菲利伯特 | 《坚毅之旅》 |
2024年 | 第74届 | 玛缇·迪欧普 | 《达荷美》 |
2025年 | 第75届 | 蒂尔达?斯文顿 | - |
参考资料: |
最佳导演奖
年份 | 届次 | 导演 | 作品 |
---|---|---|---|
1956年 | 第6届 | 罗伯特·奥尔德里奇 | 《秋叶》 |
1957年 | 第7届 | 马里奥·莫尼切利 | 《父与子》 |
1958年 | 第8届 | 今井正 | 《纯爱物语》 |
1959年 | 第9届 | 黑泽明 | 《暗堡里的三恶人》 |
1960年 | 第10届 | 让-吕克·戈达尔 | 《筋疲力尽》 |
1961年 | 第11届 | 伯哈特·维奇 | 《马拉奇亚士的奇迹》 |
1962年 | 第12届 | 弗朗西斯科·罗西 | 《龙头之死》 |
1963年 | 第13届 | nikos koundouros | 《春醒》 |
1964年 | 第14届 | 萨蒂亚吉特·雷伊 | 《大都会》 |
1965年 | 第15届 | 萨蒂亚吉特·雷伊 | 《孤独的女人》 |
1966年 | 第16届 | 卡洛斯·绍拉 | 《狩猎》 |
1967年 | 第17届 | zivojin pavlovic | 《老鼠的觉醒》 |
1968年 | 第18届 | 卡洛斯·绍拉 | 《薄荷刨冰》 |
1972年 | 第22届 | jean-pierre blanc | 《老处女》 |
1975年 | 第25届 | 谢尔盖·索洛维约夫 | 《童年过后100天》 |
1976年 | 第26届 | 马里奥·莫尼切利 | 《亲爱的米歇尔》 |
1977年 | 第27届 | 曼努埃尔·古铁雷斯·阿拉贡 | 《黑帮》 |
1978年 | 第28届 | 乔治·杜尔吉罗夫 | 《avantazh》 |
1979年 | 第29届 | astrid henning-jensen | 《冬天的孩子》 |
1980年 | 第30届 | 伊斯特凡·萨博 | 《信任》 |
1982年 | 第32届 | 马里奥·莫尼切利 | 《格里罗侯爵》 |
1983年 | 第33届 | 埃里克·侯麦 | 《沙滩上的宝莲》 |
1985年 | 第35届 | 罗伯特·本顿 | 《我心深处》 |
1986年 | 第36届 | 格利高利·桑杰拉亚 | 《一个青年作曲家的旅程》 |
1987年 | 第37届 | 奥利弗·斯通 | 《野战排》 |
1988年 | 第38届 | 诺曼·杰威森 | 《月色撩人》 |
1989年 | 第39届 | dusan dusek | 《我爱,你爱》 |
1990年 | 第40届 | 迈克尔·维赫文 | 《坏女孩》 |
1991年 | 第41届 | 乔纳森·戴米 | 《沉默的羔羊》 |
riccardo tognazzi | 《ultrà》 | ||
1992年 | 第42届 | 扬·特洛尔 | 《船长》 |
1993年 | 第43届 | 安德鲁·伯金 | 《赛门花园》 |
1994年 | 第44届 | 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 | 《蓝白红三部曲之白》 |
1995年 | 第45届 | 理查德·林克莱特 | 《爱在黎明破晓前》 |
1996年 | 第46届 | 严浩 | 《太阳有耳》 |
理查德·隆克瑞恩 | 《理查三世》 | ||
1997年 | 第47届 | eric heumann | 《东非暗杀奇案》 |
1998年 | 第48届 | 尼尔·乔丹 | 《悲欢岁月》 |
1999年 | 第49届 | 斯蒂芬·弗雷斯 | 《非恋不可》 |
2000年 | 第50届 | 米洛斯·福尔曼 | 《月亮上的男人》 |
2001年 | 第51届 | 林正盛 | 《爱你爱我》 |
2002年 | 第52届 | 奥塔·埃索里亚尼 | 《星期一早晨》 |
2003年 | 第53届 | 帕特里斯·夏侯 | 《死亡诗篇》 |
2004年 | 第54届 | 金基德 | 《撒玛利亚女孩》 |
2005年 | 第55届 | 马克·罗斯曼 | 《希望与反抗》 |
2006年 | 第56届 | 马特·怀特克罗斯、迈克尔·温特伯顿 | 《关塔纳摩之路》 |
2007年 | 第57届 | 约瑟夫·斯达 | 《波弗特》 |
2008年 | 第58届 | 保罗·托马斯·安德森 | 《血色黑金》 |
2009年 | 第59届 | 阿斯哈·法哈蒂 | 《关于伊丽》 |
2010年 | 第60届 | 罗曼·波兰斯基 | 《影子写手》 |
2011年 | 第61届 | 乌利胥·柯雷 | 《嗜睡症》 |
2012年 | 第62届 | 克利斯蒂安·佩措尔德 | 《芭芭拉》 |
2013年 | 第63届 | 大卫·戈登·格林 | 《雪崩王子》 |
2014年 | 第64届 | 理查德·林克莱特 | 《少年时代》 |
2015年 | 第65届 | 玛高扎塔·施莫夫兹卡 | 《身体》 |
拉杜·裘德 | 《喝彩》 | ||
2016年 | 第66届 | 米娅·汉森-洛夫 | 《将来的事》 |
2017年 | 第67届 | 阿基·考里斯马基 | 《希望的另一面》 |
2018年 | 第68届 | 韦斯·安德森 | 《犬之岛》 |
2019年 | 第69届 | 安姬拉·夏娜莱克 | 《我当时在家,可是……》 |
2020年 | 第70届 | 洪尚秀 | 《逃走的女人》 |
2021年 | 第71届 | 德内斯·纳吉 | 《自然光线》 |
2022年 | 第72届 | 克莱尔·德尼 | 《双刃剑》 |
2023年 | 第73届 | 菲利普·加瑞尔 | 《北斗七星》 |
2024年 | 第74届 | 内尔松·阿里亚斯 | 《佩佩》 |
参考资料: |
最佳演员奖
年份 | 届次 | 最佳男演员银熊奖 | 最佳女演员银熊奖 |
---|---|---|---|
1956年 | 第6届 | 伯特·兰卡斯特《空中飞人》 | 爱尔莎·玛蒂妮利《donatella》 |
1957年 | 第7届 | 因方特·佩德罗《提左克》 | 伊冯娜·米切尔《糟糠贤妻》 |
1958年 | 第8届 | 西德尼·波蒂埃《挣脱锁链》 | 安娜·玛格纳妮《孽海狂涛》 |
1959年 | 第9届 | 让·迦本《archimède, le clochard》 | 雪莉·麦克雷恩《凤求凰》 |
1960年 | 第10届 | 弗雷德里克·马奇《天下父母心》 | 朱丽叶特·梅尼尔《the fair》 |
1961年 | 第11届 | 彼得·芬奇《寂寞的男人》 | 安娜·卡里娜《女人就是女人》 |
1962年 | 第12届 | 詹姆斯·斯图尔特《度假留香》 | rita gam《一去不返》 |
韦薇卡·琳德佛斯《一去不返》 | |||
1963年 | 第13届 | 西德尼·波蒂埃《原野百合花》 | 毕比·安德森《?lskarinnan》 |
1964年 | 第14届 | 罗德·斯泰格尔《典当商》 | 左幸子《她和他》《日本昆虫记》 |
1965年 | 第15届 | 李·马文《女贼金丝猫》 | madhur jaffrey《莎剧演员》 |
1966年 | 第16届 | 让-皮埃尔·利奥德《男性女性》 | 洛拉·奥尔布赖特《老天爷爱一只鸭》 |
1967年 | 第17届 | 米切尔·西芒《老人与小孩》 | 伊迪斯·伊万斯《谣言》 |
1968年 | 第18届 | 让·路易·特兰蒂尼昂《说谎的人》 | 斯蒂芬妮·奥德安《女鹿》 |
1971年 | 第21届 | 让·迦本《猫》 | 西蒙·西涅莱《猫》 |
雪莉·麦克雷恩《绝望的性格》 | |||
1972年 | 第22届 | 阿尔伯托·索迪《未决囚》 | 伊丽莎白·泰勒《奇男奇女奇情》 |
1975年 | 第25届 | 伏拉基米尔·布劳德斯基《撒谎者雅格布》 | 田中绢代《望乡》 |
1976年 | 第26届 | 盖尔哈德·奥尔谢夫斯基《失落的人生》 | jadwiga baranska《夜与昼》 |
1977年 | 第27届 | 费尔南多·费尔南·戈麦斯《隐士》 | 莉莉·汤普琳《深夜脱口秀》 |
1978年 | 第28届 | 克雷格·拉塞尔《狂暴者》 | 吉娜·罗兰兹《首演之夜》 |
1979年 | 第29届 | 米歇尔·普拉西多《ernesto》 | 汉娜·许古拉《玛丽娅·布劳恩的婚姻》 |
1980年 | 第30届 | 安德烈·瑟韦林《向导》 | renate kr??ner《独唱苏妮》 |
1981年 | 第31届 | 杰克·莱蒙《奉献》 | barbara grabowska《狂热》 |
安纳托里·索洛尼岑《陀思妥耶夫斯基一生中的26天》 | |||
1982年 | 第32届 | 米歇尔·皮寇利《怪事》 | 凯萨琳·萨斯《担保一年》 |
斯特兰·斯卡斯加德《头脑简单的杀人犯》 | |||
1983年 | 第33届 | 布鲁斯·邓恩《冠军季节》 | yevgeniya glushenko《愿意爱谁就能爱上谁》 |
1984年 | 第34届 | 阿尔伯特·芬尼《化装师》 | inna churikova《战地浪漫曲》 |
1985年 | 第35届 | 费尔南多·费尔南·戈麦斯《史蒂哥》 | jo kennedy《wrong world》 |
1986年 | 第36届 | 彤吉尔·库图兹《小羊的微笑》 | charlotte valandrey《红唇》 |
marcelia cartaxo《星光时刻》 | |||
1987年 | 第37届 | 吉昂·马利亚·沃隆特《夺命追杀令》 | 安娜·贝琪兹·诺奎拉《维拉》 |
1988年 | 第38届 | manfred m?ck《另一种负担》 | 霍利·亨特《广播新闻》 |
尤·波斯《另一种负担》 | |||
1989年 | 第39届 | 吉恩·哈克曼《密西西比在燃烧》 | 伊莎贝尔·阿佳妮《罗丹的情人》 |
1991年 | 第41届 | maynard eziashi《开路先锋》 | 维多利亚·阿布里尔《情人们》 |
1992年 | 第42届 | 阿明·缪勒-斯塔尔《乌兹》 | 张曼玉《阮玲玉》 |
1993年 | 第43届 | 丹泽尔·华盛顿《马尔科姆·艾克斯》 | 米歇尔·菲佛《爱之田》 |
1994年 | 第44届 | 汤姆·汉克斯《费城故事》 | crissy rock《瓢虫,瓢虫》 |
1995年 | 第45届 | 保罗·纽曼《谁也不是傻子》 | 萧芳芳《女人,四十》 |
1996年 | 第46届 | 西恩·潘《死囚漫步》 | 阿诺克·格林布戈《浪得过火》 |
1997年 | 第47届 | 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罗密欧与朱丽叶》 | 朱丽叶·比诺什《英国病人》 |
1998年 | 第48届 | 塞缪尔·杰克逊《危险关系》 | 费尔兰妲·蒙特内格罗《中央车站》 |
1999年 | 第49届 | 迈克尔·桂斯德克《夜间幽灵》 | 玛丽亚·丝奇拉德《战火中的伊甸园》 |
茱莉安·柯勒《战火中的伊甸园》 | |||
2000年 | 第50届 | 丹泽尔·华盛顿《飓风》 | 毕碧安娜·贝格《打开心门向蓝天》 |
纳嘉·乌尔《打开心门向蓝天》 | |||
2001年 | 第51届 | 本尼西奥·德尔·托罗《毒品网络》 | 凯瑞·福克斯《亲密》 |
2002年 | 第52届 | 雅克·甘布林《安全通行证》 | 哈莉·贝瑞《死囚之舞》 |
2003年 | 第53届 | 山姆·洛克威尔《危险思想的自白》 | 朱丽安·摩尔《时时刻刻》 |
妮可·基德曼《时时刻刻》 | |||
梅丽尔·斯特里普《时时刻刻》 | |||
2004年 | 第54届 | 丹尼尔·亨德尔《失去的拥抱》 | 凯特琳娜·桑迪诺·莫雷诺《万福玛丽亚》 |
查理兹·塞隆《女魔头》 | |||
2005年 | 第55届 | 卢·泰勒·普奇《吮拇指的人》 | 朱丽娅·耶恩奇《希望与反抗》 |
2006年 | 第56届 | 莫里兹·布雷多《基本粒子》 | 桑德拉·惠勒《安魂曲》 |
2007年 | 第57届 | 胡立欧·查韦斯《其他》 | 尼娜·霍斯《耶拉》 |
2008年 | 第58届 | 瑞扎·纳基《麻雀之歌》 | 莎莉·霍金斯《无忧无虑》 |
2009年 | 第59届 | 索提古·库亚特《伦敦河》 | 波奇特·密尼梅雅《完美第二对》 |
2010年 | 第60届 | 吉里格力·多布金《我是怎样度过这个夏天》 | 寺岛忍《芋虫》 |
谢尔盖·普斯科帕里斯《我是怎样度过这个夏天》 | |||
2011年 | 第61届 | 阿里-阿萨哈·萨哈巴齐《纳德和西敏:一次别离》 | 萨瑞·巴亚特《一次别离》 |
巴巴克·卡里米《纳德和西敏:一次别离》 | 蕾拉·哈塔米《一次别离》 | ||
佩曼·莫阿迪《纳德和西敏:一次别离》 | - | ||
沙哈布·侯赛尼《纳德和西敏:一次别离》 | - | ||
2012年 | 第62届 | 米科尔·弗尔斯加德《皇室风流史》 | 瑞秋·玛瓦赞《战地巫师》 |
2013年 | 第63届 | 纳兹夫·穆吉奇《渺生一页》 | 宝琳娜·加西亚《葛洛莉亚》 |
2014年 | 第64届 | 廖凡《白日焰火》 | 黑木华《小小的家》 |
2015年 | 第65届 | 汤姆·康特奈《45周年》 | 夏洛特·兰普林《45周年》 |
2016年 | 第66届 | 马吉德·马斯图拉《赫迪》 | 崔娜·蒂虹《公社》 |
2017年 | 第67届 | 乔治·弗里德里希《明亮的夜》 | 金敏喜《独自在夜晚的海边》 |
2018年 | 第68届 | 安东尼·贝耶《祈祷》 | 安娜·布伦《女继承人》 |
2019年 | 第69届 | 王景春《地久天长》 | 咏梅《地久天长》 |
2020年 | 第70届 | 埃里奥·杰曼诺《我想藏起来》 | 葆拉·贝尔《温蒂妮》 |
参考资料: |
年份 | 届次 | 最佳主角银熊奖 | 最佳配角银熊奖 |
---|---|---|---|
2021 | 第71届 | 玛伦·艾格特《我是你的人类》 | 莉洛·克兹林格《森林,你无处不在》 |
2022 | 第72届 | 梅尔泰姆·卡普坦《库尔纳兹诉小布什》 | 劳拉·巴苏基《过去,如今和之后》 |
2023 | 第73届 | 索菲娅·奥特罗《两万种蜜蜂》 | 西娅·埃尔《直到夜尽头》 |
2024 | 第74届 | 塞巴斯蒂安·斯坦《不同的男人》 | 艾米丽·沃森《像这样的小事》 |
参考资料: |
历届之最
获得金熊奖最多的导演:1人2次 | |
李安 | 先后于1993年第43届凭《喜宴》、1996年第46届凭《理智与情感》两度获得金熊奖,成为历史上第一位双金熊导演。(第43届是与中国导演谢飞《香魂女》并列获得金熊奖) |
获得最佳导演银熊奖最多的导演:1人3次 | |
马里奥·莫尼切利 | 先后于1957年第7届凭《父与子》、1976年第26届凭《亲爱的米歇尔》、1982年第32届凭《格里罗侯爵》三度获得最佳导演银熊奖。 |
蝉联最佳导演银熊奖的导演 | |
萨蒂亚吉特·雷伊 | 先后于1964年第14届凭《大都会》、1965年第15届凭《孤独的女人》蝉联两届最佳导演银熊奖。 |
获得最佳男演员奖最多的男演员:3人2次 | |
让·迦本 | 先后于1959年第9届凭《archimède, le clochard》、1971年第21届凭《猫》两度获得最佳男演员奖。此外还曾获得两次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 |
费尔南多·费尔南·戈麦斯 | 先后于1977年第27届凭《隐士》、1985年第35届凭《史蒂哥》两度获得最佳男演员奖。此外还于2005年第55届获得终身成就荣誉金熊奖。 |
丹泽尔·华盛顿 | 先后于1993年第43届凭《马尔科姆·艾克斯》、2000年第50届凭《飓风》两度获得最佳男演员奖。 |
获得最佳女演员奖最多的女演员:1人2次 | |
雪莉·麦克雷恩 | 先后于1959年第9届凭《凤求凰》、1971年第21届凭《绝望的性格》两度获得最佳女演员奖。此外还于1999年第49届获得终身成就荣誉金熊奖,还曾获得两次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 |
第一位获得金熊奖的中国导演 | |
张艺谋 | 于1988年第38届凭《红高粱》获得金熊奖,成为第一位获得金熊奖的中国导演。此外还于2000年第50届凭《我的父亲母亲》获得评审团大奖。 |
第一位获得最佳导演银熊奖的华人导演 | |
严浩 | 于1996年第46届获得最佳导演银熊奖,成为第一位获得该奖项的华人导演。此后林正盛于2001年第51届凭《爱你爱我》获得最佳导演银熊奖。 |
第一位获得最佳男演员奖的华人影帝 | |
廖凡 | 于2014年第64届凭《白日焰火》获得最佳男演员奖,成为第一位获得该奖项的华人影帝。此后王景春于2019年第69届凭《地久天长》获得最佳男演员奖,成为第二位获得该奖项的华人影帝。 |
第一位获得最佳女演员奖的华人影后 | |
张曼玉 | 于1992年第42届凭《阮玲玉》获得最佳女演员奖,成为第一位获得该奖项的华人影后。此后萧芳芳于1995年第45届凭《女人四十》获得最佳女演员奖,成为第二位获得该奖项的华人影后。咏梅于2019年第69届凭《地久天长》 获得最佳女演员奖,成为第三位获得该奖项的华人影后,也是第一位中国内地柏林影后。 |
最年轻、第一位担任评审团主席的中国人 | |
巩俐 | 于2000年第50届担任评审团主席,时年35岁,成为最年轻、同时也是第一位中国人担任评审团主席。 |
获得金熊奖的女导演:8人 | |
玛塔·梅萨罗什 | 于1975年凭借《领养》获得第25届柏林电影节金熊奖,她是第一个获得欧洲三大电影节最高奖的女导演。 |
拉莉萨·舍皮琴科 | 于1977年第27届凭《上升》获得金熊奖,成为历史上第二位获得金熊奖的女导演。 |
亚斯米拉·兹巴尼克 | 于2006年第56届凭《格巴维察》获得金熊奖,成为历史上第三位获得金熊奖的女导演。 |
克劳迪娅·略萨 | 于2009年第59届凭《伤心的奶水》获得金熊奖,成为历史上第四位获得金熊奖的女导演。该届评审团大奖获奖影片之一《其他人》导演玛伦·阿德也是一名青年女性。 |
伊尔蒂科·茵叶蒂 | 于2017年第67届凭《肉与灵》获得金熊奖,成为历史上第五位获得金熊奖的女导演。 |
阿迪娜·平蒂列 | 于2018年第68届凭《别碰我》获得金熊奖,成为历史上第六位获得金熊奖的女导演。该届评审团大奖获奖影片《面目》导演玛高扎塔·施莫夫兹卡也是一名女性。 |
卡拉·西蒙·皮坡 | 于2022年第72届凭借《阿尔卡拉斯》获得最佳影片金熊奖。该届最佳导演奖同样颁给女性导演克莱尔·德尼(《双刃剑》)。 |
玛缇·迪欧普 | 于2024年第74届凭借《达荷美》获得最佳影片金熊奖。 |
获得最佳导演银熊奖的女导演:5人 | |
阿斯特丽兹·亨宁-延森 | 于1979年第29届凭《冬天的孩子》获得最佳导演银熊奖,成为历史上第一位获得该奖项的女性。此外还于1996年第46届获得金摄影机奖。 |
玛高扎塔·施莫夫兹卡 | 于2015年第65届凭《身体》获得最佳导演银熊奖。此外还于2018年第68届凭《面目》获得评审团大奖。 |
米娅·汉森-洛夫 | 于2016年第66届凭《将来的事》获得最佳导演银熊奖。 |
安姬拉·夏娜莱克 | 于2019年第69届凭《我当时在家,可是……》获得最佳导演银熊奖。 |
克莱尔·德尼 | 于2022年第72届凭《双刃剑》获得最佳导演银熊奖。 |
担任评审团主席的女性:19人 | |
西尔维亚·萨姆丝(1975年第25届)森塔·伯格(1977年第27届)派翠西亚·海史密斯(1978年第28届)朱莉·克里斯蒂(1979年第29届)琼·芳登(1982年第32届)让娜·莫罗(1983年第33届)丽芙·乌曼(1984年第34届)吉娜·劳洛勃丽吉达(1986年第36届)安吉拉·摩琳娜(1999年第49届)巩俐(2000年第50届)米拉·奈尔(2002年第52届)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2004年第54届)夏洛特·兰普林(2006年第56届)蒂尔达·斯文顿(2009年第59届)伊莎贝拉·罗西里尼(2011年第61届)梅丽尔·斯特里普(2016年第66届)朱丽叶·比诺什(2019年第69届)克里斯汀·斯图尔特(2023年第73届)露皮塔·尼永奥(2024年第74届) | |
第一部获得金熊奖的动画片 | |
《千与千寻》 | 于2002年第52届获得金熊奖,成为历史上第一部获得金熊奖的动画片。 |
第一部获得金熊奖的纪录片 | |
《海上火焰》 | 于2016年第66届获得金熊奖,成为历史上第一部获得金熊奖的纪录片。该作品导演吉安弗兰科·罗西于2013年凭另一部作品《罗马环城高速》获得第73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成为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史上第一部获得金狮奖的纪录片。 |
最年轻的影帝 | |
卢·泰勒·普奇 | 于2005年第55届凭《吸拇指的人》获得最佳男演员奖,时年20岁,成为柏林影史上最年轻的影帝。 |
最年轻的影后 | |
瑞秋·玛瓦赞 | 于2012年第62届凭《战地巫师》获得最佳女演员奖,时年14岁,成为柏林影史上最年轻的影后。她是第一次出演剧情长片的影坛新人,而该届最佳男演员奖获得者米克尔·佛斯加德时年仅28岁,也是第一次出演剧情长片的影坛新人。 |
最年轻的主角 | |
索菲亚·奥特罗 | 2023年第73届,索菲亚·奥特罗凭借《两万种蜜蜂》获得最佳主角奖。索菲娅·奥特罗出演该片时只有8岁,如今9岁的她也打破的柏林电影节表演类获奖者的低龄纪录。 |
同一部电影大包揽 | |
《一次别离》 | 于2011年第61届获得金熊奖、最佳男演员奖、最佳女演员奖。该片同一时间分别造就了四位国际影帝、两位国际影后,他们分别是影帝:阿里-阿萨哈·萨哈巴齐、巴巴克·卡里米、佩曼·莫阿迪、沙哈布·侯赛尼,影后:蕾拉·哈塔米、萨瑞·巴亚特。 |
同一部电影包揽影帝影后 | |
《一次别离》 | 2011年第61届,该片同一时间分别造就了四位国际影帝、两位国际影后,他们分别是影帝:阿里-阿萨哈·萨哈巴齐、巴巴克·卡里米、佩曼·莫阿迪、沙哈布·侯赛尼,影后:蕾拉·哈塔米、萨瑞·巴亚特。同时获得金熊奖。 |
《45周年》 | 2015年第65届,影帝:汤姆·康特奈,影后:夏洛特·兰普林。 |
《地久天长》 | 2019年第69届,影帝:王景春,影后:咏梅。 |
参考资料: |
起初的大众政治路线遭到了电影人的激烈反对,有人说盲目扩大放映规模在国际上没有先例,不是电影节的正道,因为加映了一些收不回钱的场次,片方更不高兴。发行人说,普通观众对较为艺术化的电影接纳程度并不高,此举毫无益处,我们是在办电影节,不是白酒展销会。这一回合最终是政治取胜。
注:1、2020年,由于阿尔弗雷德·鲍尔涉嫌曾为纳粹德国时期电影部门服务,第70届柏林国际电影节决定停颁以他名字命名的“阿尔弗雷德·鲍尔银熊奖”。2、从2021年第7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开始,于1956年设立的“最佳男演员银熊奖”、“最佳女演员银熊奖”取消,改为“最佳主角银熊奖”、“最佳配角银熊奖”,表演奖项不再以性别区分。
2022年1月19日,第72届柏林电影节公布主竞赛单元入围名单,本次入围影片有18部。
8、流星奖
流星奖旨在表彰具有才华的欧洲青年演员。
到了21世纪初,柏林国际电影节已与戛纳国际电影节、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等电影节一道成为最主要的国际电影节。它的意义不仅在于吸引了大量观众,而且还吸引了许多电影制作人。超过60个国家的报纸、杂志、互联网、电台、电视台的将近3000名新闻记者蜂拥而来,每年仅公开的电影放映就吸引了超过35万宾客。
2022年2月22日,据外媒报道,柏林电影节组委会宣布,第73届柏林电影节将于2023年2月16日至26日举行。
2022年10月,柏林电影节组委会宣布,自2023年第73届柏林电影节开始,将由一个三人组成的评审团,在剧集展映单元评选出一部最佳剧集,授予最佳剧集奖。组委会更会与好莱坞媒体deadline,在欧洲电影市场中设立柏林剧集市场。第73届柏林电影节将于2023年2月16日-26日举行。
5、最佳主角银熊奖(silver bear for best leading performance)
1951年6月,第一届电影节在西柏林举办。因为预算不高,规模也不大,只有20个国家参加。这个被盟军炮弹摧毁的城市显然不是理想的旅游之地,人们对糟糕的天气和接待工作怨声载道。
3、短片竞赛单元
7、最佳剧本银熊奖(silver bear for best screenplay)
最佳剧本银熊奖,又名最佳编剧银熊奖,于2008年设立。
奖杯标志
柏林国际电影节的标志物是一只抬起手臂向人们致意的柏林熊。
华人获奖
年份(届次) | 获奖情况 |
---|---|
1988年(第38届) | 最佳影片金熊奖:张艺谋《红高粱》 |
1989年(第39届) | 评审团特别奖银熊奖:吴子牛《晚钟》 |
1990年(第40届) | 杰出艺术贡献银熊奖:谢飞《本命年》 |
1992年(第42届) | 最佳女演员银熊奖:张曼玉《阮玲玉》 |
1993年(第43届) | 最佳影片金熊奖:李安《喜宴》最佳影片金熊奖:谢飞《香魂女》金摄影机奖:巩俐 |
1995年(第45届) | 评审团特别奖银熊奖:王颖《烟(英语)》最佳女演员银熊奖:萧芳芳《女人,四十》杰出艺术贡献银熊奖:李少红《红粉》 |
1996年(第46届) | 最佳影片金熊奖:李安《理智与情感(英语)》最佳导演银熊奖:严浩《太阳有耳》 |
1997年(第47届) | 评审团特别奖银熊奖:蔡明亮《河流》金摄影机奖:许鞍华 |
2000年(第50届) | 评审团大奖银熊奖:张艺谋《我的父亲母亲》 |
2001年(第51届) | 评审团大奖银熊奖:王小帅《十七岁的单车》最佳导演银熊奖:林正盛《爱你爱我》最佳新人男演员奖:崔林、李滨《十七岁的单车》最佳新人女演员奖:李心洁《爱你爱我》 |
2003年(第53届) | 阿尔弗雷德·鲍尔银熊奖:张艺谋《英雄》杰出艺术贡献银熊奖:李杨《盲井》 |
2005年(第55届) | 评审团大奖银熊奖:顾长卫《孔雀》杰出艺术贡献银熊奖:蔡明亮《天边一朵云》国际影评人费比西奖:蔡明亮《天边一朵云》阿尔弗雷德·鲍尔银熊奖:蔡明亮《天边一朵云》 |
2006年(第56届) | 最佳电影音乐银熊奖:金培达《伊莎贝拉》 |
2007年(第57届) | 最佳影片金熊奖:王全安《图雅的婚事》 |
2008年(第58届) | 最佳剧本银熊奖:王小帅《左右》 |
2010年(第60届) | 最佳剧本银熊奖:王全安、金娜《团圆》 |
2014年(第64届) | 最佳影片金熊奖:刁亦男《白日焰火》最佳男演员银熊奖:廖凡《白日焰火》杰出艺术贡献银熊奖:曾剑《推拿》 |
2016年(第66届) | 杰出艺术贡献银熊奖:李屏宾《长江图》 |
2017年(第67届) | 金摄影机奖:施南生 |
2019年(第69届) | 最佳男演员银熊奖:王景春《地久天长》最佳女演员银熊奖:咏梅《地久天长》 |
参考资料: |
奖项 | 获奖情况 |
---|---|
最佳影片金熊奖 | 1988年(第38届):张艺谋《红高粱》1993年(第43届):李安《喜宴》1993年(第43届):谢飞《香魂女》1996年(第46届):李安《理智与情感(英语)》2007年(第57届):王全安《图雅的婚事》2014年(第64届):刁亦男《白日焰火》 |
评审团大奖银熊奖 | 2000年(第50届):张艺谋《我的父亲母亲》2001年(第51届):王小帅《十七岁的单车》2005年(第55届):顾长卫《孔雀》 |
评审团特别奖银熊奖 | 1989年(第39届):吴子牛《晚钟》1995年(第45届):王颖《烟(英语)》1997年(第47届):蔡明亮《河流》 |
最佳男演员银熊奖 | 2014年(第64届):廖凡《白日焰火》2019年(第69届):王景春《地久天长》 |
最佳女演员银熊奖 | 1992年(第42届):张曼玉《阮玲玉》1995年(第45届):萧芳芳《女人,四十》2019年(第69届):咏梅《地久天长》 |
最佳导演银熊奖 | 1996年(第46届):严浩《太阳有耳》2001年(第51届):林正盛《爱你爱我》 |
最佳剧本银熊奖 | 2008年(第58届):王小帅《左右》2010年(第60届):王全安、金娜《团圆》 |
杰出艺术贡献银熊奖 | 1990年(第40届):谢飞《本命年》1995年(第45届):李少红《红粉》2003年(第53届):李杨《盲井》2005年(第55届):蔡明亮《天边一朵云》2014年(第64届):曾剑《推拿》2016年(第66届):李屏宾《长江图》 |
最佳电影音乐银熊奖 | 2006年(第56届):金培达《伊莎贝拉》 |
阿尔弗雷德·鲍尔银熊奖 | 2003年(第53届):张艺谋《英雄》2005年(第55届):蔡明亮《天边一朵云》 |
参考资料: |
最佳故事片奖、最佳纪录片/随笔片奖、最佳短片奖、评审团奖、特别泰迪奖
柏林国际电影节的浓厚政治色彩从一开始就和戛纳国际电影节、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等竞争对手注重商业性泾渭分明,其他欧洲电影节都十分依赖明星来获得关注,满街是销售电影和计划书的片商。但柏林却依靠地缘政治的特殊位置,吸引了包括迈克尔·鲍威尔、罗伯托·罗西里尼和亨利-乔治·克鲁佐在内的电影人光临。参加电影节的国家和人数也逐年稳步上升,终于被国际电影制片人协会(fiapf)接纳为国际a类电影节,加入了老资格的电影节的行列。
2、遇见单元
9、国际影评人费比西奖(fipresci prizes)
国际影评人费比西奖不属于柏林国际电影节官方颁出的奖项,而是由“国际影评人协会”(fédération internationale de la presse cinématographique)主办。该机构于1930年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创立,比柏林国际电影节的历史还要悠久,拥有世界上50多个国家或地区的成员。除欧洲三大国际电影节外,多伦多国际电影节、华沙国际电影节等也都常设有“国际影评人费比西奖”。该奖项旨在表彰协会评选出的最具有进取意义的电影作品。
最佳处女作奖(gwff best first feature award)、柏林纪录片奖(berlinale documentary award)、柏林摄影机奖(berlinale camera)、全景观众奖(panorama audience awards)、德国人民基诺奖-指南针透视奖
第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由美国人赞助了大部分资金。美驻德官员oscar martay参加完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后对在柏林举办一个类似的活动十分支持,希望举行的时间在夏秋之交的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之前,以此吸引好电影参展。最终西柏林决定将电影节举办时间定在6月,每年6月举办的传统一直到1977年,后来改为2月。
杰出艺术贡献银熊奖,于1978年设立。
柏林国际电影节最重要的部分是有全世界范围电影参与的竞赛单元,在竞赛结束,由国际性的评委会颁发电影节主要奖项。
3、最佳导演银熊奖(silver bear for best director)
最佳导演银熊奖,于1956年设立。
柏林国际电影节“发现”了一大批电影导演,如今他们的地位已经写进了电影史。柏林国际电影节的获奖者包括赖纳·维尔纳·法斯宾德、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让·吕克·戈达尔、英格玛·伯格曼、西德尼·吕美特、克劳德·夏布洛尔、罗曼·波兰斯基、萨蒂亚吉特·雷伊、卡洛斯·绍拉、李安、张艺谋、罗伯特·阿尔特曼、约翰·卡萨维茨和许多其他杰出电影艺术家。
4、评审团奖银熊奖(silver bear jury prize)
评审团奖银熊奖,于2021年设立。
所以如果从电影人的角度来看待政治挂帅的柏林国际电影节,就会发现,真相并非仅仅政治那么简单。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诞生的第一年,政府就对资助电影极为热心,他们想到要搞一个大规模的国际电影节,就定在柏林,须知对于联邦德国来说,西柏林是嵌入民主德国的一块飞地,地理位置非常敏感。
8、杰出艺术贡献银熊奖(silver bear for outstanding artistic contribution)
2024年2月15日至25日,第74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举行。
从柏林国际电影节诞生的第一天起,政治就是压倒性的主题,至少电影艺术交流完全不在考虑之列。这是一个完全的冷战产物。
最佳短片金熊奖(golden bear for best short film)、短片评审团奖银熊奖(silver bear jury prize for short film)
各方利益交汇,最后都集中到一个人的身上——阿尔弗雷德·鲍尔(alfred bauer),他担任了前几届柏林国际电影节的组织者。二战中鲍尔在ufa工作,也担任了战后英国占领军的电影政策顾问。他想通过努力让柏林重新回到欧洲文化版图的中心位置,再度成为电影制片和发行的枢纽。
历史沿革
1945年的夏天,电影从德国人的生活中暂时消失了两个月,德国多数大城市成了一片废墟,柏林的建筑倒塌了四分之三,许多人躲到地下掩体过夜,更多的人露宿街头。盟军虽然占领了德国首都,还有更多的事要做,重建秩序,保障治安,捉拿纳粹余党,满足居民日用供给。在这种情况下,所有的文化场所都关门了,但衣食的匮乏也没能阻碍老百姓对娱乐生活的需求,那一年的秋天刚刚来临,歇业不久的电影院纷纷开张,奉献出两个小时的忘情投入和温馨空间,是电影给了风雨飘摇中的德国人最后一点卑微的温暖,即令国破家亡,德国电影人也在努力工作。
金熊奖主要授予最佳故事片、纪录片、科教片、美术片等。金熊奖奖杯雏形是女雕像家雷尼·辛特尼斯于1932年设计的,一直沿用到1959年。从1961年开始,原先柏林熊抬起致意的右臂变为左臂。
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柏林国际电影节处于明显的停滞时期。1971年,在传统的影片竞赛之外创立了新电影国际论坛。1974年,电影节上出现了第一部苏联影片,一年后,东德影片也加入进来。政治气候发生了变化,西德和东德签署了条约。从此,柏林国际电影节把自己重新定位为国际电影生产的一面镜子,使电影节在东西方之间的汇合与调停中扮演了更重要的文化和政治角色。
本来,官方和电影业内人士一拍即合,似乎可以在柏林国际电影节这个平台上相互依存。但很快,电影人发现柏林国际电影节并非像想象中那么有利。西柏林当时有200多万人口,七分之一失业,剩下有工作的收入也非常低。所以,柏林国际电影节无法与戛纳国际电影节、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相提并论,他们不得已打出亲民、大众的牌,将上座率和普通影迷的参与度放到了重要地位,所以设置了露天电影、明星游行、签名大会的单元。特别是出于政治考虑,将露天放映场所设在东西柏林交界处,希望吸引东柏林的人前来(柏林墙于1961年修建)。 电影节放映了hans albers主演的《night son the road》,albers在德国很有名气,他对东西柏林的观众都具有极大的号召力,果然引起了观众们的共情。
与戛纳国际电影节的“酷儿棕榈奖”(queer palm award)、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的“酷儿狮奖”(queer lion award)相类似,柏林国际电影节自1987年起设立专门的lgbt同志电影奖项。泰迪熊奖针对柏林国际电影节所有单元展出的同性恋、双性恋和变性人相关主题的影片。首届获奖者是佩德罗·阿莫多瓦执导的电影《欲望的法则》。
金熊奖奖杯雏形是女雕像家雷尼·辛特尼斯于1932年设计的,自1951年开始为获奖者颁发的的金熊奖与银熊奖,正是在她的原创基础上制作而成的,一直沿用到1959年。从1961年开始,原先柏林熊抬起致意的右臂变为左臂。柏林国际电影节的熊像原铸制模型由在弗雷德诺的诺阿克铸制厂所拥有,他们曾与辛特尼斯密切合作,仍在为柏林国际电影节提供熊像。
1987年,张艺谋导演的《红高粱》获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是中国电影第一次获得金熊奖。
6、最佳配角银熊奖(silver bear for best supporting performance)
二、其他单元奖项
1、终身成就荣誉金熊奖(honorary golden bear award for lifetime achievement)
最佳配角银熊奖,于2021年设立。
柏林国际电影节与众不同的另一点是把奖项的决定权交给普通影迷,从1952年第2届到到1955年第5届,都没有专业评审团,观众投票来决定奖项归属。1956年,改成国际评审和观众共同决定奖项归属,马塞尔·卡尔内担任主席。1957年后,全部改为评审投票制度,文化品位和艺术专业度逐渐提升。
历届回顾
第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 第2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 第3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 第4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
第5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 第6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 第7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 第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
第9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 第10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 第1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 第12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
第13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 第14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 第15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 第16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
第17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 第1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 第19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 第20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
第2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 第22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 第23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 第24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
第25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 第26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 第27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 第2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
第29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 第30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 第3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 第32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
第33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 第34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 第35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 第36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
第37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 第3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 第39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 第40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
第4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 第42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 第43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 第44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
第45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 第46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 第47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 第4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
第49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 第50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 第5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 第52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
第53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 第54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 第55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 第56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
第57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 第5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 第59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 第60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
第6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 第62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 第63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 第64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
第65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 第66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 第67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 第6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
第69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 第70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 第7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 第72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
第73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 第74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 第75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 - |
据《好莱坞报道者》2024年11月4日称,柏林国际电影节主办方当日宣布,将于今年年底退出社交平台x,将宣传互动的重心转移到其他社媒平台上。
柏林的电影业内人士起初也是欢迎电影节的,既是继承了柏林作为德国电影中心的文化遗产,也能让制片厂有利可图。由于当时德国的分裂,西德电影人无法进入苏联控制下的巴贝尔斯堡制片厂(世界上最大、最悠久的电影制片厂之一)和约翰尼斯塔制片厂。他们的工作大都不稳固,于是许多柏林的从业者都跑到慕尼黑、汉堡、杜塞尔多夫和威斯巴登去工作。其中,慕尼黑本来在德国国内便可以说是柏林文化上最大的竞争对手,又成为新的电影发行中心,巴伐利亚人开始宣称慕尼黑成为“电影之都”,这让留守的柏林电影人心急如焚。西柏林电影工会向市长施加压力,称柏林的电影工业已然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口,只剩下为数不多的制片厂,有的还想西迁中,在柏林的电影首映礼愈发罕见,长此以往,电影工业将从柏林消失。
prizes of the ecumenical jury、prizes of the fipresci jury、guild film prize、cicae art cinema award、label europa cinemas、caligari film prize、peace film prize、amnesty international film award、heiner carow prize、ag kino glide 14plus prize
终身成就荣誉金熊奖是柏林国际电影节颁发的终身成就类奖项,旨在表彰全世界对电影艺术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电影人。
亚洲入围
中国 | 日本 | 韩国 |
---|---|---|
1957:《亡魂谷》1981:《燕归来》1982:《乡情》1983:《陌生的朋友》1984:《半边人》《血,总是热的》1988:《红高粱》1989:《晚钟》1990:《本命年》1991:《大太监李莲英》1992:《阮玲玉》1993:《喜宴》《香魂女》1994:《火狐》1995:《女人,四十》《红玫瑰白玫瑰》《红粉》《归土》1996:《太阳有耳》《麻将》《日光峡谷》1997:《色情男女》《我爱厨房》《河流》《埋伏》1998:《愈快乐愈堕落》《放浪》《天浴》1999:《千言万语》2000:《我的父亲母亲》《有时跳舞》2001:《十七岁的单车》《爱你爱我》2003:《英雄》《盲井》2004:《20 30 40》2005:《孔雀》《天边一朵云》2006:《伊莎贝拉》2007:《图雅的婚事》《苹果》2008:《左右》《文雀》2009:《梅兰芳》2010:《团圆》《三枪拍案惊奇》2012:《白鹿原》2014:《白日焰火》《推拿》《无人区》2015:《一步之遥》2016:《长江图》2017:《大世界》2019:《地久天长》2020:《日子》2022:《隐入尘烟》2023:《白塔之光》《艺术学院》 | 1953:《看得见烟囱的地方》1954:《生之欲》1956:《白蛇传》1957:《岚》《大菩萨岭》1958:《纯爱物语》1959:《战国英豪》1960:《哥哥》《女经》1961:《懒汉睡夫》1962:《小早川家之秋》《mitasareta seikatsu》1963:《武士道残酷物语》1964:《日本昆虫记》《她和他》1965:《墙中秘事》1967:《lost spring》1968:《初恋·地狱篇》1969:《爱奴》1970:《大地的群像》1971:《再爱一次》1972:《约束》1973:《悲伤的颠茄》1974:《朝之诗》1975:《望乡》1976:《本阵杀人事件》1978:《遥遥长路》1981:《流浪者之歌》1982:《谋杀·下山事件》《再见吧!可爱的大地》1983:《野獣刑事》1984:《南极物语》1985:《濑降物语》1986:《枪之权三》1987:《海与毒药》1989:《城市英雄》1992:《光藓》1993:《梦中的女人》1996:《梦之村》1997:《濑户内月光小夜曲》1998:《感官新世界》1999:《刑法第三十九条》2000:《独立少年合唱团》2001:《睡莲》《狗神》2002:《千与千寻》《绑架金大中》2003:《黄昏清卫兵》2005:《隐剑鬼爪》2008:《母亲》2010:《芋虫》2014:《小小的家》2015:《天之茶助》2017:《龙先生》2021:《偶然与想象》2023:《铃芽之旅》 | 1959:《钟阁》1960:《云彩流动》1961:《马夫》1962:《直到生命尽头》1963:《烈女门》1972:《石花村》1973:《小岛的尊严》1985:《烈日骄阳》1986:《吉牛蓬》1994:《华严经》1995:《太白山脉》1996:《美丽青年全泰壹》2001:《共同警备区》2002:《坏小子》2004:《萨玛利亚女孩》2007:《机器人之恋》《边界》2008:《夜与日》2011:《爱,不爱》2013:《惠媛》2017:《独自在夜晚的海边》2020:《逃走的女人》2021:《引见》2022:《小说家的电影》 |
参考资料: |
最佳剧集奖,2023年起增设。
面对电影界对政府不扶持国产电影的批评,西德内政部举办了一个类似德国奥斯卡金像奖的奖项(bundes filmpreis),由公众、文化界和知识分子组成的评审团对全年德国电影进行评选,这是德国电影奖(deutscher filmpreis)的前身,属于政府表彰。1953年,该奖成为电影节的特别单元,提高了获奖影片的国际知名度。但是,德国影人却指出这个奖的目标不是复兴电影业,其中存在严重的政治倾向,内政部表彰的全是反共或倒向北约的电影。面对质疑,官方人士称这个奖是个“礼物”。
2、评审团大奖银熊奖(silver bear grand jury prize)
评审团大奖银熊奖,又名评委会大奖银熊奖,旧称评审团特别奖银熊奖,于1965年设立,是柏林国际电影节仅次于最高奖项金熊奖的二等奖。
2018年5月,柏林国际电影节入选国际电影制片人协会电影节委员会首批成员。
2025年2月13日-23日,第75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举行。
对柏林国际电影节的创办起到关键作用的其实是美国驻德的文化官员,他们一心要将电影节塑造成鼓吹西方文明制度、反对共产主义的“文化桥头堡”。柏林这个曾经的东欧文化枢纽,此刻成为西德民主复兴的象征。
1956年,柏林国际电影节被接纳为国际a类电影节,但其声誉却被良莠不齐的竞赛单元所削弱,影评人抱怨柏林国际电影节好影片少、影片种类单一。这个批评实际上是个参赛权的问题,比较戛纳和柏林的参赛国家名单,很容易发现戛纳国际电影节的参赛资格面向所有国家,包括苏东阵营。法国外交部会向所有建交的国家发送邀请函,法国电影制片人协会也积极向苏联和中国发出邀请。
最佳短片金熊奖、短片评审团奖银熊奖,于1956年设立。
商业合作
宝马、欧莱雅、zdf、entega、glashü、tte original、hugo boss、通灵珠宝、arri film、barco、deutsch-franz?、sisches jugendwerk、gwff、kinoton、mo?、t&chandon、rbb rundfunk berlin-brandenburg、samsung、tv movie等。
华人评审
主竞赛单元 | |
评审团主席 | 2000年(第50届):巩俐2013年(第63届):王家卫 |
评审团成员 | 1983年(第33届):黄宗江1989年(第39届):陈凯歌1992年(第42届):张艾嘉1993年(第43届):张艺谋1994年(第44届):徐枫1995年(第45届):斯琴高娃、蔡明亮1996年(第46届):陈冲、许鞍华1997年(第47届):张曼玉1998年(第48届):张国荣1999年(第49届):杨紫琼2001年(第51届):谢飞2005年(第55届):白灵2007年(第57届):施南生2008年(第58届):舒淇2009年(第59届):王颖2010年(第60届):余男2014年(第64届):梁朝伟2017年(第67届):王全安2023年(第73届):杜琪峰 |
参考资料: |
柏林晨报读者评审团奖、tagesspiegel读者评审团奖、酷儿泰迪读者奖
2023年1月23日,第73届柏林电影节公布片单。张律导演的《白塔之光》入围主竞赛单元,邬浪导演的《雪云》入围奇遇单元。2023年2月,第73届柏林电影节闭幕。7月11日,德国柏林国际电影节主办方在官网发布声明说,由于成本原因,2024年柏林电影节将进行结构性改革,规模显著缩减。12月12日,德国文化部长克劳迪娅·罗特宣布,来自美国的特里西娅·塔特尔将出任柏林国际电影节新主席。
得不到本地电影人的支持,必然难以持久。德国电影制片人协会声明拒绝参加电影节活动,协会发言人表面上将不参与归于德国制片人在国际市场上日益弱化的地位,他们无力和美国、法国、意大利竞争。其实从深层次来说,不过是电影人对美国占领政策不满而产生的抵制,他们尤其讨厌美国人把持柏林国际电影节,制订的政策说到底主要是为美国人的政治宣传服务,然后为觊觎中欧市场已久的好莱坞商人大开方便之门,对德国电影的发展却没什么益处。
光有政客,是办不起来电影节的。
1958年,戛纳国际电影节将金棕榈奖颁给苏联电影《雁南飞》,德国记者强烈要求柏林国际电影节组委会邀请所有国家参赛,不管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差异。有记者认为:电影节作为展示窗口的年代过去了,作为正宗的国际a类电影节,虽然不意味着不问政治,但一定要向所有国家开放。在这点上,奥伯豪森国际短片电影节比柏林国际电影节处理得更合适。对社会主义阵营国家来说,柏林国际电影节太过壁垒森严。直到1969年,柏林国际电影节终于将金熊奖授予南斯拉夫电影《第一份工作》。
奖项设置
一、主竞赛单元奖项
1、最佳影片金熊奖(golden bear for best film)
金熊奖是德国柏林国际电影节的最高奖项,创立于1952年,一般仅颁发给一部电影作品。金熊奖与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意大利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均为电影领域的国际最高奖项。
4、全景单元
参考资料:
听说要举行国际电影节,德国的电影人开始摩拳擦掌,他们很希望有机会找到海外投资和发行的渠道。这种渴望在百废待兴的德国尤其强烈,所以柏林国际电影节的本地化特色从创办伊始就十分突出。
最佳影片水晶熊奖、最佳短片水晶熊奖,于2007年设立,旨在鼓励业界创作更多适合14岁以上青少年观看的电影。
最佳主角银熊奖,又名最佳主演银熊奖,于2021年设立。
制片人协会还认为:因为盟军的电影政策,德国电影现处在一个很悲惨的境地。导致这种局面的原因是美国极力将居于垄断地位的德国电影公司ufi(纳粹时期,由最大的制片厂ufa和其他公司合并而来的卡特尔组织)分解的政策,并限制德国电影公司同时涉足电影业中的多个分支,比如从事制片的不得同时经营发行或放映环节,这样的后果是出现了很多势单力薄的小公司。所以德国业内人士频频向有关机构游说,要求更合理的政策,比如允许垂直经营,扩充实力和好莱坞巨头展开竞争。
5、论坛单元
国际影响
柏林国际电影节于1951年在三个西方盟国的倡议下创立。这以后的十年内,电影节已经确立了在柏林文化生活的重要地位。英格玛·伯格曼、萨蒂亚吉特·雷伊、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罗曼·波兰斯基和法国“新浪潮”导演让-吕克·戈达尔、弗朗索瓦·特吕弗、克劳德·夏布洛尔都以他们的影片在柏林国际电影节上获得了巨大的国际性的成功。
最佳影片水晶熊奖(crystal bear for best film)、最佳短片水晶熊奖(crystal bear for best short film)
基本简介
单元设置
1、主竞赛单元
德国电影人在和电影节官方谈判是否参加的时候,提出为了拯救德国电影,除非政府提供减税优惠或者增加补贴。这个愿望落空了,为了表示安抚,组委会同意在第二届电影节设立一个特别单元,针对外国买片人和国际传媒,宣传30到40部德国战后几年中拍的好电影,帮助德国电影出口。鲍尔说电影节很愿意成为德国电影公司和国外买家之间的桥梁,向外推介国产片,他希望劝服德国电影人,柏林国际电影节不仅是外国影片的展台,一定也支持德国电影。 但事情并不顺利,鲍尔向德国经济部申请拨款被拒绝,计划中的单元搁浅,一些制片人只好自己出钱做了个小型展会,把最有商业价值的几部德国片推出去。因为缺乏政府的支持,效果并不明显,业内人的积极性被挫伤了,他们对电影节的坏印象并没有发生根本改观。所以在最初的几届电影节上,德国电影的参与率还是很低。这种局面直到好些年后,德国电影恢复了生机和信心,商业电影在国内市场的份额大幅上升后才好转。
6、特别展映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