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名称
名称由来
“中元”一词脱胎于道教的三元三官,三官是指天地水,中元属地官。道教认为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与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相配,构成三元节的序列。南北朝時期的《赤松子章历》中规定了检校和修斋祈福的日期:“三元日正月十五日上元,七月十五日中元,十月十五日下元,天地水三官检校之日可修斋祈福。”
唐朝,中元节开始有了明确记载。《唐六典》卷四《祠部郎中》记载了“三元斋”,讲到“七月十五日地官为中元”。宋代王钦若等编纂《册府元龟·帝王部》记载,玄宗曾于开元二十二年(734年)颁救天下,要求百姓今后每…详细内容 »节日起源
中元节的起源可追溯至上古時期的礼神祭祀活动,后随着佛教与道教的介入,开始固定于农历七月十五,作为节日逐渐发展。远古時期
七月十五作为庆祝节日,最早可追溯于夏代甚至远古的月亮崇拜,具体到社会活动层面,则为满月之時举行的“跳月”庆典。《礼记·祭义》曾记“祭日于坛,祭月于坎”,“祭日于东,祭月于西”。《史记·匈奴列传》记单于朝拜日、夕拜月。直至战国、秦汉時期,华夏族与匈奴族仍将拜月奉为祀典。远古時期的氏族男女们每逢月圆之夜都要集会于场,举行歌舞庆典,也就是“跳月”,七月十五的主题多与祭奠鬼魂和主杀之神有关。详细内容 »
历史沿革
上古及春秋战国時期
依据天時物候进行春祭秋祭,逐渐形成了春祈秋报的信仰与习俗。七月十五,正是农作物成熟、丰收之际,上古先民将各种成熟的果食谷物等供献在神祖灵前,报答神鬼与祖先的荫庇。此時的祭祀仪式在古代称为“秋尝”、“荐新”。
魏晋南北朝
东晋佛教兴盛以后至南北朝時期,“盂兰盆会”以报恩父母之名流传甚广,盂兰盆会由此成为七月十五日的代名词。
唐代
李氏唐朝以老子李耳为祖先,中元节逐渐被重视,出现盂兰盆斋与中元节并行的趋势。两节的地位随不同皇帝对宗教兴趣爱好的转变時高時低,交替变化。武则天崇佛,在洛阳…详细内容 »
节日风俗
中国各地习俗
北京
每逢七月十五中元节,谷麻大部分收割完毕,农民们在這一天带着谷麻去神庙祭神,感谢神的恩惠,同時到祖先的墓地去上祭,以示对祖先的崇敬和哀思。各寺院设盂兰会,以长椿寺为最盛。另外一项重要活动是“放荷灯”。人们用彩纸做成朵朵莲花,下面用茄子、西瓜或南瓜做底托,中间插上點燃的蜡烛、放在水面上,令其自然漂流而下。积水潭、泡子河放荷灯渡鬼。
福建
由于普度与中元节、盂兰盆节所祭祀的对象主要是孤魂野鬼,而且時间都是在七月,仪式也很相似,因此,闽南民间把三者合一统称为…详细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