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溯源
节名
●重阳节
“重阳”之名称由来,得名于古籍《易经》中的“阳爻为九”。在《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又为“极数”,指天之高为“九重”。“九”为老阳,是阳极数,两个阳极数重在一起,九九归一,一元肇始,万象更新。因此古人认为重阳是一个值得庆贺的吉祥日子。在古代有饮宴祈寿之俗。九月初九,日与月皆逢九,是谓“两九相重”,故曰“重九”,同時又是两个阳数合在一起,故谓之“重阳”。明代张岱著《夜航船》云:“九为阳数,其日与月并应,故曰‘重阳’。”
●登高节
古…详细内容 »
历史演变
秦代
古老传统节日的起源与上古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及天象、历法等人文与自然文化内容有关,蕴含着祗敬感德、礼乐文明深邃文化内涵。重阳节有着久远的历史源头。古時南北各地风俗各异,先秦時期,各地习俗尚未融合流传,重阳节习俗鲜见于文字记载。现存与重阳节俗相关的蛛丝马迹,最早见于《吕氏春秋》之《季秋纪》:“(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当時在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時,祭飨天帝祖先以谢恩德的活动,与重阳時间大致吻合。
汉代
重阳习俗普及于汉代,汉代是中国南北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融…详细内容 »民间习俗
民俗活动
综述
重阳节期间,民间要举行各种活动,其中包括登高、采药、插茱萸、赏菊花、饮菊花酒、围猎、射柳、放风筝、蹴鞠、吃重阳糕、妇女回娘家、孝敬老人等。重阳节期间的制作和作品也非常丰富,主要有茱萸、菊花、菊花酒、重阳糕、寿星、玩具等。
晒秋
重阳节是最好的赏秋時期,中国南方还有些山区村落保留了“晒秋”特色。去乡村赏民俗、看晒秋,已成为乡村旅游的一种時尚。“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在湖南、广西、安徽、江西等生活在山区的村民,由于地势复杂,村庄平地…详细内容 »
文学记述
文学记载
魏晋人所作《西京杂记》中记载西汉民俗“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令人长寿”。虽《西京杂记》所记未必是汉人风俗,然可印证最迟在魏晋時代,九月九日即为一个与长寿有关的日子了。
据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所载“以九月九日日未出前,收水九斗,浸曲九斗”可知,在重阳节黎明時分,人们便采摘含苞待放的菊花,掺杂在黍米中浸曲酿制,直到次年重阳“瓮满好熟,然后押出,香美势力,倍胜常酒”,才能酿成真正的重阳菊花酒。一年的春夏秋冬、悲欢离合都浓缩在菊花酒中。
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了重阳糕的做…详细内容 »故事传说
恒景除瘟魔
重阳节与其他传统节日一样,也会被附上某个神话传说作为登高习俗的“起源”。最早记载重阳节登高活动的是齐梁時期著名的文学家和史学家吴均的志怪小说集《续齐谐记》。书中写道,汉代大夫桓景随易学大师费长房游学。一日,费大师对诸弟子曰:九月九日有大难,须请家人以茱萸系臂,举家登高。果不其然,九月九日那天桓景信大师所言而幸免于难,而未撤离的家禽全部患瘟疫而亡。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灾的风俗便在民间传开了。
民间演化版本:相传在东汉時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户户就会有人病倒,甚至天天有人丧命,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惨不忍睹。当時…详细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