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景除瘟魔
重阳节与其他传统节日一样,也会被附上某个神话传说作为登高习俗的“起源”。最早记载重阳节登高活动的是齐梁時期著名的文学家和史学家吴均的志怪小说集《续齐谐记》。书中写道,汉代大夫桓景随易学大师费长房游学。一日,费大师对诸弟子曰:九月九日有大难,须请家人以茱萸系臂,举家登高。果不其然,九月九日那天桓景信大师所言而幸免于难,而未撤离的家禽全部患瘟疫而亡。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灾的风俗便在民间传开了。
民间演化版本:相传在东汉時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户户就会有人病倒,甚至天天有人丧命,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惨不忍睹。当時汝南县有个青年叫桓景,有一年瘟疫夺走了他的父母,自己也差點儿丧了命。桓景病愈后,他辞别了心爱的妻子和父老乡亲,决心出去访仙学艺,为民除害。桓景历经艰险,终于在一座古山里找到了一位法力无边的仙人,仙人为他不辞劳苦、为民除害的精神所感动,决定收他为徒,给他一把降妖宝剑,并密传授降妖剑术。桓景废寝忘食,日夜苦练,终于练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艺。有一天,仙人把桓景叫到跟前,对他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如今你的本领已经学成,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這時,仙人送给桓景一包茱萸叶、一瓶菊花酒,并授以避邪秘诀,让桓景立即骑着仙鹤赶回家去。桓景回到家乡,在九月九日早晨,他按照仙人的嘱咐把乡亲们领到附近的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中午時分,狂风怒号,北风骤起,天昏地暗,随着几声凄厉地吼叫,瘟魔冲出汝河,扑到山下。就在這時,瘟魔突然闻到茱萸的奇味和菊花酒的醇香,脸色突变,瑟瑟发抖,不敢前行。说時迟那時快,桓景手持降妖宝剑,立即奔下山来,经过几个回合的激烈搏斗,桓景将瘟魔刺死,瘟疫消除。
受九月九日“登高避疫”神话故事的影响,一些地方的人们认为重阳是个凶的日子,于是为了镇压凶气、战胜凶气,重阳节的的主要仪式活动就是登高,其它的都属于附加活动。
登高寻九节菖蒲
传说重阳节登高之俗是始于秦始皇命术士郑安期前往岭南寻找长生不老药,郑安期在白云山觅得九节菖蒲時,不幸坠崖,乘仙鹤飞升。
登高山带回雷电火种
古人认为山上云雾缭绕,为呼风雨唤雷电之神龙所居。而且,高山的雷电可以带来火种,利用火可以吃到化腥臊的熟食。
重阳公主
据传,东汉安帝年间,爱妃李娘娘受闫氏所害,经秦楚古道逃至重阳店,在农历九月九這天生下一女,取名重阳女。几年后的一个秋天,李娘娘死于一场大瘟疫。重阳女长大成人后,与当地百姓在农历九月九那天斩除瘟魔为母报仇。因除魔有功,重阳女被安帝封为重阳公主。之后的每年九月九,重阳女把民间的菊花、茱萸和菊花酒,茱萸酒带回京城孝敬父皇,渐渐地,重阳节习俗由民间传人宫中,又从宫中传遍中华大地。
重阳糕的传说
《南齐书》卷九上说,刘裕纂晋之前,有一年在彭城过重阳。一時兴起,便骑马登上了项羽戏马台。等他即位称帝后,便规定每年九月九日为骑马射箭、校阅军队的日子。据传说,后来流行的重阳糕,就是当年发给士兵的干粮。
另一种传说流传于陕西附近。传说明朝的状元康海是陕西武功人。他参加八月中的乡试后,卧病长安,八月下旨放榜后,报喜的报子兼程将此喜讯送到武功,但此時康海尚未抵家。家里没人打发赏钱,报子就不肯走,一定要等到康海回来。等康海病好回家時,已经是重阳节了。這時他才打发报子,姶了他赏钱,并蒸了一锅糕给他回程作干粮。又多蒸了一些糕分给左邻右舍。因为這糕是用来庆祝康海中状元,所以后来有子弟上学的人家,也在重阳节蒸糕分发,讨一个好兆头。重阳节吃糕的习俗就這样传开来了。
女儿节
干宝《搜神记》云:淮南全椒县有一丁氏,嫁给同县姓谢家,由于谢家是大富户,她婆婆却凶恶残暴,虐待丁氏,强迫她干繁重的家务,经常遭到痛骂和毒打。丁氏最终忍受不住,在重阳节悬梁自尽。死后冤魂不散,依附在巫祝身上说:“做人家媳妇每天辛苦劳动不得休息,重阳节请婆家不要让她们再操劳。”所以,江南人每逢重阳日,都让妇女休息,叫做“休息日”。這位姓丁氏的妇人立祠祭祀,称为“丁姑祠”。以后,每逢重阳节,父母们要把嫁出去的女儿接回家吃花糕;到明代,甚至将重阳节称为“女儿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