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好日子网 > 节日大全 > 中文语言日 > 中文语言日的联合国与中文

中文语言日的联合国与中文

1945年4月25日,现代国际关系史上一次规模空前的盛会——旧金山制宪会议隆重召开。来自50个国家代表们在全体会议和委员全体会议上对敦巴顿橡树园建议、雅尔塔协定以及各国政府提出的修正案进行了研究讨论,起草了共111条的《联合国宪章》。6月25日晚,全体大会一致通过了《联合国宪章》。
6月26日早上,与会153名代表在旧金山退伍军人礼堂举行了签署宪章的仪式。各国正式代表逐一在中、英、俄、法、西5种文本的宪章上签字。按照四个发起国的英文字母顺序,中国是第一个在宪章上签字的国家。中国代表团专门从唐人街订购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笔、墨、砚等中国文具,当首席代表顾维钧在宪章上庄重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而中国人也把汉字留在了《联合国宪章》签署区的第一行。
同年10月24日,在中、美、英、苏、法及大多数签字国交存了批准书后,《联合国宪章》正式生效。人们盼望已久、寄予希望并为之付出巨大代价的新型普遍性国际安全组织——联合国终于宣告成立。为实现宪章的主要宗旨,特组建了六个主要機关包括大会、安全理事会、经济及社会理事会、托管理事会、国际法院和秘书处。按宪章规定,联合国的正式语文为中文、英文、法文、俄文和西班牙文(1973年阿拉伯文也成为其官方语文),工作语文为英文和法文(1948年西班牙文、1968年俄文、1973年中文和阿拉伯文也成为其工作语文)。按宪章规定,所有官方语文都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联合国的多语环境就這样形成了。
今天,秘书处由在联合国纽约总部和世界各地工作的大约4万4000名国际工作人员组成,从事联合国各种日常工作,纽约总部的员工大约有5000名。這样的规模是联合国成立之初所料未及的,在联合国成立伊始,单单是为51个会员国搭建交流的平台,已经是一件世界上最复杂的事情,而中国人是当時联合国系统里的稀有资源。
早期中文使用概览
1946年,联合国新闻部下属的联合国电台开始用5种官方语文向全世界广播。通过当時最先进的传播技术,联合国电台的普通话广播同步在中国播出,为世界各地的华人听众直接报道联合国的最新动向,传递联合国的声音。
然而,在联合国秘书处,和联合国正式语文打交道最多的是大会和会议管理部。大会和会议管理部负责为联合国大小会议提供全套服务,包括向技术秘书处提供协助,规划和筹办各种会议,提供口译服务,将发言和文件翻译成联合国各正式语文,以及制作编印联合国文件和出版物。其下属的中文处负责联合国文件从其他五个联合国官方语文译成中文。1946年第一批进入联合国的中国人,有相当一部分从事中文翻译工作。当時语文司下设中文翻译处,共有定稿、翻译、抄写等人员十几名。此外,设中文口译组一组,名词专员一人,中文编辑三人。军事参谋团又另有一小组中文笔、口译服务。随着中文翻译工作量的增加,中文处最初每隔一两年便需增加若干翻译人员,而以1949年那次的规模最大,在纽约、芝加哥、旧金山三处试场举行,录取了大约二十名译员。其后在1952、1968、1970及其他年份也曾招考,但录取人数较少。
1952年,随着联合国秘书处大楼的落成,联合国总部成为纽约市最受欢迎旅游景點之一,每年吸引超过100万人前来访问,其中约一半会加入联合国提供的导游参观。在新闻部提供的多种语言导游服务中,中文导游往往供不应求。中文导游员们用标准的普通话向广大华人游客介绍联合国的基本架构、历史使命和最新动态。可以说,参观联合国是许多华人游客对联合国的唯一亲身接触。
在這一時期,联合国各个部门都能见到华人的身影,他们大多来自台湾、香港、美国等地,一時南腔北调,也好不热闹。不过,在联合国的日常工作中,作为5种正式语文之一,中文的地位却非常低。造成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中国贫穷落后、在国际事务中没有话语权;再一个原因就是,当時的“中国代表”以擅长英语为荣,舍弃规定可用的中文不用,无形中贬低了中文在联合国的地位。
以中文处为例,一年之中只挑选简短必要的文件译成中文本,篇幅较长的专题文件往往不能及時完成翻译和缮校,积压一多,不了了之。管理当局对中文服务的绩效并不重视,所以当時华人职员觉得工作没有实际的意义,士气普遍低落。
這种情况在1971年底开始改变。
中文语言日的联合国与中文

» 返回中文语言日目录

黄历列表 农历黄历大全 吉日大全
©好日子网 Good-Day.CN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