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由来
农历十月十五,是中国古老的“下元节”。此時,正值农村收获季节,在民间有做糍粑等食俗,人们在家中做糍粑并赠送亲友。武进一带几乎家家户户用新谷磨糯米粉做小团子,包素菜馅心,蒸熟后在大门外“斋天”。又,旧時俗谚云:“十月半,牵砻团子斋三官”。原来道教谓是日是“三官”(天官、地官、水官)生日,道教徒家门外均竖天杆,杆上挂黄旗。旗上写着“天地水府”“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消灾降福”等字样;晚上,杆顶挂三盏天灯,做团子斋三官。民间则祭祀亡灵,并祈求下元水官排忧解难。民国以后,此俗渐废,唯民间将祭亡、烧库等仪式提前在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時举行。
农历十月十五,为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下元节的来历与道教有关。這一日严格来说是一个道教节日,来源于道教所谓上元、中元、下元“三元”的说法。道教认为,“三元”是“三官”的别称。三官为天官、地官、水官,谓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下元节,就是水官解厄旸谷帝君解厄之辰,俗谓是日,水官根据考察,录奏天廷,为人解厄。這一天,道观做道场,民间则祭祀亡灵,并祈求下元水官排忧解难。古代又有朝廷是日禁屠及延缓死刑执行日期的规定。
此外,在民间,下元节這一日,还有民间工匠祭炉神的习俗,炉神就是太上老君,大概源于道教用炉炼丹。人生在世,难免遭遇苦厄,而信仰道教的那些古代人民,或者说,虽不信仰却对其文化内涵有一定程度认同的老百姓,都很看重水官大帝“除困解厄”的神通。发展
道教虽然在东汉末年就有天地水三官的说法,但在魏晋南北朝之后才出现三官与三元结合的附会说法。北魏時期的道士寇谦之,提出了三元的概念,把三官祭祀的時间固定下来。东晋·干宝撰的《搜神记》曾载:“下元三品五炁水官,洞阴大帝,总主九江四渎三河四海神君”。《三官应感妙经》也载:“下元水官,为旸谷洞元三品、居青华宫中,部四十二曹。主官江河淮海,水域万灵,掌死魂鬼神之籍,录众生功德之条,号日下元五炁,解厄水官,金灵洞阳大帝旸谷帝君。”《三元灭罪水忏经》还载:“下元三品,解厄水官,处青华寒夜之宫,居旸谷洞源之府,掌据普天万有網维、四海五湖,德重功高,普开救度,大设慈悲,垂大法云,散大法雨,消除热恼,洗涤愆非,顿尔清凉,了然云净,见存获庆,已往超升。”
三元本来是道士们的节日,后来逐渐扩展到一般信众,再后来到唐玄宗時期,玄宗笃信道教,遂下令在三元节都内禁屠三日,并展开大规模的斋醮活动。
在中国古代很长一段時间里,道教都是官方认可的重要本土宗教,下元节也是官方认定的法定节日,像宋代还有三天的假期,以及都内禁屠等规定。但到了近代以来,随着道教本身的式微,以及现代科技对這种原始的自然崇拜的消解,三元节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但上元节、中元节除了对天、地這些自然神灵的崇拜之外,还有儒家、佛家信仰的加持,同時也有一些传统社会伦理方面的内涵,比如上元节的团圆、中元节的孝顺等等。相比较而言,下元节除了道教的水官信仰之外,其他内涵就比较薄弱,所以受到的冲击尤为明显。现代,还能偶然在乡间得见的下元节习俗,如福建的莆田、福建莆仙、山东邹县、湖南宁远等地方。
下元节衰落原因
同样都是传统节日,上元节仍然是非常热闹的元宵节,而下元节已经成了需要保护的“文化遗产”。下元节衰落的原因很复杂,但主要的原因还是道教本身的衰落,以及下元节的文化诉求比较单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