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好日子网 > 节日大全 > 高考 > 高考的考试改革

高考的考试改革

全国统一选拔性考试

改革背景

从分科到招生变革
从1977年到2014年,国家高考历经多次改革。
1972年到1976年,大学采取“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办法招收工农兵学员。
1977年:9月,教育部决定恢复已经停止了10年的高考,以统考、择优录取的方式选拔人才上大学,决定学生毕业后由国家统一分配。1977年冬和1978年夏的中国,迎来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考试,报考总人数达到1160万人。来自河南延津县的刘震云,就是在1978年以河南高考状元的身份进入了北京大学。
1983年:教育部正式提出“定向招生,定向分配”的方法。规定中央部门或国防科工委系统所属的某些院校,按一定比例实行面向农村或农场、牧场、油田、矿区等艰苦行业的定向招生。1983年,英语被正式列入高考科目,后来理科又增加了生物科。
1994年:高考实行了“3+2”的方案,考生必须考语文、数学、英语,理科加考物理、化学;文科加考思想政治、历史。同時在招生方面实行了国家计划招生、用人单位委托招生、招少数自费生三种招生办法。
自主招生浮现
1989年:8月,国家教委决定将标准化考试逐步在全国推行。
1994年:高考中生物和地理被取消,出发點是为学生减负,结果非但减不了负,还导致学生地理和生物知识的贫乏。
1996年:中国高等教育试行并轨招生,高校学费开始增加。
1997年:普通高校招生并轨改革。
1999年:高校开始了扩招,在1998年全国招收160万学生的基础上,激增52万人。同年2月教育部颁发《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這一轮的高考改革从广东开始。1977年高考的录取率仅为4.6%左右,而此時录取率达到了40%,比1998年高10个百分點。
2000年:一直由国家“全包”的师范专业也实行收费,招生并轨改革完成。
2001年:国家允许25周岁以上公民参加考试,放开了对高考报名的年龄限制和婚否限制。這一年,江苏的东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率先实行了“自主招生”。
2003年:教育部批准首批22所高校开展自主招生试點,清华、北大等22所高校被赋予5%的自主招生权。自主招生的试點范围不断扩大,具备自主招生资格的高校已有90所;类型也逐渐增多,有校长实名推荐制”、“自主组织测试”、““自主招生联考”等形式。
2004年:教育部允许香港高校在内地自主招生。
“素质教育”比重愈增
2005年:部分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了师范生免费教育。
2006年:开始实行了平行志愿录取。
2010年2月公布公开征求意见稿,7月发布经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這一文件明确提出要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为高考改革指明了新的方向。
2010年:高校录取人数达到657万人,比1999年多了252万人,录取率更是达到了68%。上大学从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变得容易多了。同時,国家更加重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2011年及以后,河南省也将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高校录取時的重要参考。
2014年:正式执行高考加分项目调整方案,奥林匹克竞赛获奖学生不再有保送资格,奥赛、体育加分将不超过20分。河南省在国家政策的基础上,将国家级奥赛奖及体育特长生的加分都下调到不超过10分,并不再有保送资格。
2014年,拟出台2017年高考改革方案。发布:英语退出高考统考系误读。英语实行社会化考试、一年多次考试是改革方向,但這并不等于英语退出高考。其中浙江、上海已经出台政策均采用3+3,成为第一批试點。

改革过程

从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对于高考所做的改革一直从未停止。从全国统一试卷到全国多份试卷,从单一选拔到多元录取,回溯37年间高考制度演变,一直在争议中变革和前行。2014年,随着《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正式发布,新世纪高考改革的各项思路已逐渐清晰,一项更为全方位、系统的高考改革正在渐次展开。
70年代重新恢复高考众人争过独木桥
1952年,高考制度创立,“文革”期间曾一度中断。
1977年,在邓小平的直接主持下得到恢复。全国570万考生一起,走进了阔别11年之久的高考考场。当年共录取了27.297万人,高考录取率仅有4.8%。恢复高考伊始,基本沿用“文革”前的考试办法,文理分科。在恢复高考的最初几年,外语在很多省市并未列入总分,而是作为录取重要参考。高考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命题。文理两类都只考政治、语文、数学,文科加考史地,理科加考理化。
1978年,又有610万人参加高考,录取率仅为7%。两次总计1180余万人的招考创下了中国乃至世界考试史上的纪录。
1979、1980两年,高考录取率依然低于10%。直到1981年,高考录取率才达到11%。
1984年,开始保送生的试點,即由中学推荐,高等学校考核同意,免予参加高考,直接进入高校学习。
1984年9月,英语正式被列入高考主考科目。此后的几十年里,英语成为了必不可少的考试科目。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高考基本上是沿用传统的考试方法。针对高考传统的命题方法和考试方式的缺陷,从美国引进标准化考试。
1985年首先在广东省进行了英语、数学两科的试點。
1988年,這项改革试验扩大到语文、数学、英语等5个学科,英语科则扩大到全国17个省(市、区),涉及100万考生,经过由點到面的改革实践,上海、浙江先行试點普通高中毕业会考。
1989年7月,原国家教委决定在全国试行高中会考制度,并在会考的基础上改革高考招生制度。当時,教育部门已经注意到,片面追求升学率现象突出,一些学生偏科严重,高考客观上承担了对高中教育教学有偏颇导向的责任。
1989年原国家教委决定将标准化考试在全国推行。
90年代保送计划实施考试科目多元化
20世纪90年代初,保送生计划人数曾一度扩大。但保送过程中出现了中学为了提高名牌大学的升学率,“推良不推优”的倾向,出现了申报作假、干部和教师子女保送比例过高等现象。
1991年,湖南、云南、海南三省于1991年进行了在高中会考基础上减少高考科目的改革。
1995年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实行了会考后的高考“3+2”科目组设置方案,即语、数、英三科为必考科目,文史类加考政、史;理工类加考理、化,每科满分原始分150分。
1999年教育部规定,全国所有保送生都必须参加综合能力测试。
1999年在“3+2”高考科目改革8年后,广东省率先探索“3+x”高考科目改革方案。语文、数学、外语三门为必考科目,“x”是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选择1-2科。此后,各省陆续实施的“3+x”科目方案是“3+文科综合/理科综合”,少部分省市实施的是“3+大综合(或)+1”方案。
“3+x”科目改革的实施,在客观上改变了以往全国一张试卷、一种高考模式的状态,多样化的高考模式初露端倪。這一改革对考试内容改革起到了前所未有的推动作用。
21世纪各地自主命题自主招生开始推广
2000年,教育部决定实施分省命题,上海、北京率先单独组织高考命题工作。同年,北京、安徽等省区市试行春季高考改革,一年举行两次高考,试图改变“一考定终身”的格局。但改革带来的新问题也接踵而至。实行春季高考后,由于参与招生的学校和专业都不理想,以致考生积极性不高。
2003年教育部在北大、清华等22所著名高校扩大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點。高校在自主考试与面试的基础上进行初选,入选考生参加全国统考,成绩达到学校同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以上的可以由学校决定录取,招生比例为学校年度本科招生计划的5%。
2004年内蒙古率先取消春季高考后,安徽、北京也相继选择退出。与此同時,参与自主命题的省份也在逐年扩大,已有16个省市区全部或部分实现了自主命题。统一考试的格局被打破,统一招生方式也在试图破冰。在连续两年多所学校试點的基础上。
2005年夏天,在中央领导的亲自批示下,由教育部、中宣部等多个部委牵头组织启动了素质教育大调研。其中,由時任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谈松华牵头的“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研究”是一个重要的调研内容,最终完成了《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研究报告》。
這份报告提出:高考改革“应建立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分离高考承担的高中毕业水平考试功能;将社会化的水平考试纳入高考体系;建立中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社会服务记录,逐步实行以高考成绩为主的多元录取制度。”并将這一目标最终实现的時间定位在2020年。
2006年,全国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點高校扩大到53所大学。這项改革使高校有了更多的招生自主权,扩大了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的操作空间,同時对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有着积极的导向作用。至此,“统一考试、分省命题,多元录取”的高考招生考试格局已初步形成。
2010年方案搁置
2010年,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正式发布,“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成为高考改革的三大关键點,高考改革正式进入“窗口期”。
从2010年底开始,考试招生改革组的专家团队,先后到上海、浙江、福建等16个省市进行调研,召开了近百场座谈会,内容涵盖16个议题,包括考试科目、备考选考、异地高考、分省还是统一命题等,并形成了16个专题、共计80万字的专题报告。专家组在此基础上又起草了一个高考改革方案,但由于种种原因,方案在教育部党组会议讨论后被搁置,原因在于“分歧太大”。
2013年箭在弦上
2013年,在教育部的牵头下,新一轮高考改革方案制订工作再次开展,在“文理分科”、“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纳入高考成绩”等重大改革措施上,各方争论很多,迟迟难以通过。
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出台,高考改革被纳入“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等多项具体化的高考改革措施明确被提出。
2014年8月29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等4份重要文件。這次会议也将高考改革方案的出台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由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提交中央政治局审议,這在中国当代高考史上都是一个非常重大的事件。而在过去,考试改革方案基本由教育部牵头出台,采取单项推进,這次改革注定是一个全方位、系统的改革。
2014年9月3日,《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正式发布。
2015年5月,教育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联合印发《残疾人参加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管理规定(暂行)》,包括:提供现行盲文试卷;提供大字号试卷;优先进入考點、考场等。
忘带证件可“刷脸”入场
2015年5月21日,北京教育考试院召开高考考务工作会。2015年高考,考生依然必须携带准考证和身份证入场,如果考生忘记或者遗失了身份证(或准考证),监考员可以先验证考生相貌,如果与准考证存根上照片相符,可以先安排考生进场考试,要求考生下一科考试時带来。
2020年强基计划
2020年1月13日,《教育部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點工作的意见》印发,决定自2020年起,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點。
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點,也称强基计划,是教育部开展的招生改革工作,主要是为了选拔培养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
据2021年4月18日央视網消息:36所高校陆续发布了“强基计划”招生简章。
首批试點高校名单
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农业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吉林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
东南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
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四川大学
重庆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兰州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

曾用高考方案

通用方案(1978年~1993年)
应用地区:全国(1987年后除上海市)
全体考生必考政治,语文,数学,外语(1983年起外语成绩按照得分的100%计入总分)四门科目,文史类考生加考历史,地理,理工医农类考生加考物理,化学,生物。
通用方案“3+2”(1994年~1999年)
应用地区:全国(不含上海市)
“3”指语文,数学,外语,“2”指文科生加考政治、历史,理科生加考物理、化学。各科满分150分,总分750分。
上海市“3+1”(1987年~2016年)
应用地区:上海市
“3”即语文,数学,外语,“1”即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语文150分,数学150分,外语150分,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150分,总分600分(期间增加过综合能力测试科目,30分,后又取消)。
考试時间:
6月7日 (上午) 09:00-11:30 语文 (下午)15:00-17:00 数学
6月8日 (上午) 09:00-11:00 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 (下午)15:00-17:00 外语
江苏省“3+1+1”(2003年—2007年)
应用地区:江苏省
“3”即语文,数学,外语,“1+1”即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任选两科组成“1+1”,其中1门需选择高校专业指定科目,各科满分150分,总分750分。
江苏省“3+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2008年—2020年)
应用地区:江苏省
经过教育部批准,从2008年起,江苏省实行“3+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高考方案。
“3”指语文、数学、外语,语文160分(文科加考40分加试题)、数学160分(理科加考40分加试题)、外语120分,满分480分。
学业水平测试必修科目考试为:物理、化学、生物、思想政治、历史、地理、信息技术7门科目,各科原始满分为100分,考生需参加未选为学业水平测试选修科目的5门必修科目,其中信息技术只作为学业水平测试必修科目,学业水平测试必修科目按原始得分实行等级评价,2018年前,分为abcd四个等级,获得一个a等级,高考成绩加1分,2019年为降低学生备考压力,改为合格与不合格评价,60分及以上为合格,其余为不合格。普通类考生学业水平测试必修科目须全部达到c等级或者“合格”,方可参加高考和选修科目测试。
学业水平测试选修科目考试为:物理、化学,生物、思想政治、历史、地理6门科目,各科原始满分120分。文科考生必考历史,理科考生必考物理,再从化学,生物,思想政治,地理中任选一门,学业水平测试选修科目按原始得分排名实行等级计分,分为6个:a+、a、b+ 、b、c 、d。
由于该方案总分偏低,造成分数段扁平密集,且操作复杂,另外物理、化学等科目不计入总分,造成理科人才选拔困难,所以该方案争议较大。2018年江苏省正式确定修改高考方案,此方案从当年新入学高一学生不再使用。
考试時间:
6月7日 (上午) 09:00-11:30 语文(文科加30分钟)(下午)15:00-17:00 数学(理科加30分钟)
6月8日 (下午) 15:00-17:00 外语
6月9日 (上午) 09:00-10:40 物理/历史 (下午)15:00-16:40 化学/思想政治/生物/地理
海南省“3+3”(2007年—2019年)
应用地区:海南省
海南省高考考试共6科目,语文、数学、英语为公共科目,文科生单独考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理科生单独考物理、化学、生物。
考试時间:
6月7日 (上午) 09:00-11:30 语文 (下午)15:00-17:00 数学
6月8日 (上午) 09:00-10:30思想政治/物理 (下午)15:00-17:00 外语(含听力)
6月9日 (上午) 09:00-10:30 历史/化学 (下午)15:00-16:30 地理/生物

取消加分

2015年1月1日年起,高考逐步取消体育特长生、奥赛等6项加分项目。
2018年3月21日,全面取消体育特长生、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科技类竞赛、省级优秀学生、思想政治品德有突出事迹等全国性高考加分项目。
截至2022年9月,已取消5类全国性高考加分项目,逐步取消95类地方性加分项目。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推动少数民族加分更加精准。通过清理规范高考加分,实现了“大幅减少、严格控制”的目标。
2024年河南省少数民族加分项目取消。

取消分科

2018年3月27日,山东省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山东夏季高考将自2020年起取消文理分科,高中生可自主选择3门等级考试科目。

体育类取消专项考试

从2021年高考开始,黑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体育类专业术科考试取消专项考试,恢复身体素质的800米跑。调整后的考试内容为4项,即100米跑、二级蛙跳、原地推铅球和800米跑,计分规则为4项考试每项25分,满分100分。

改革试點

2014年9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除语数外3个主要科目外,其他3门选考科目,上海采用“6选3”模式,即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个科目中自主选择3科作为考试科目。浙江则采取“7选3”模式,除了以上所提到的6科,还多了“技术(含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這项科目。浙沪两地外语考试均提供两次考试機会,两地高中生可选择其中较好的一次成绩计入高考总分。
2014年,在上海、浙江启动高考综合改革试點。
2017年,北京、天津、山东、海南第二批改革试點顺利启动。
2019年4月,中国第三批启动高考综合改革试點的8个省市——河北、辽宁、江苏、福建、湖北、湖南、广东、重庆正式发布实施方案,明确从2018年秋季入学的高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实施。
2020年高考,北京、天津、山东、海南四省市的新高考将落地。对于河北、辽宁、江苏、福建、湖北、湖南、广东、重庆等第三批高考综合改革省份要扎实做好组织实施工作,科学指导学生选课选考。自2020年起,高考综合改革省份使用教育部考试中心试题实施外语“一年两考”的,第一次考试時间为1月8日,第二次考试時间为6月8日。自命题省份可自行安排除6月8日考试之外的另一次考试時间。
《关于深化河北省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提出新高考从2018年秋季入学的高一年级学生开始实施。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的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只允许考一次。
2021年,黑龙江、甘肃、吉林、安徽、江西、贵州、广西7个省份公布了“新高考”改革方案,成为第四批高考综合改革省份。
2022年,河南、山西、内蒙古、四川、云南、陕西、青海、宁夏8个省份公布高考改革方案,成为第五批高考综合改革省份。

高考新规

报考:已考不让考,不可两地考,残疾公平考
1.
教育部规定“有大学学历的在校生或已被高等学校录取并保留入学资格的学生不可报考高考”,详见“报名条件”。
随迁考生在当地参加高考,“流入”“流出”任选其一,不得在两地同時高考。具体按当地省市高考办法执行。
明文规定,全国各省市高考點都要为残疾考生提供平等,公平的考试环境和合理的便利措施。
二、命题:全国卷统一成大趋势
除北京、天津、上海等3个省份单独命题外,全国28个省份均采用全国卷。全国考试一张卷教育公平日趋完善。
三、监考:作弊入刑法,科技防替考
1.
2015年11月起。正式实施刑法明确规定:法律规定的国家考试中(含高考)组织作弊的,将按照刑法定罪,最高可处有期徒刑7年。在這里小编要提醒广大考生,切莫投機取巧,耍小聪明,以免招惹牢狱之灾。
2016年教育部发布《做好2016高考招生通知》,通知要求各省市结合实际,要求必须采用二代身份证做好现场报名,现场采集考生照片与指纹或指静脉等生物特征,严格防守考试作弊替考等行为。
四、录取:取消加分为公平,合并录取为便利
1. 全国性高考加分项目只留5项:
边疆、山区、牧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少数民族考生
归侨及其子女、华侨子女和台湾省籍考生
烈士子女
自主就业的退役士兵
在服役期间荣立二等功以上或被大军区以上单位授予荣誉称号的退役军人
2. 2016年,包括河北、江西、辽宁等在内的多个省份明确,本科第二批与第三批合并为本科第二批。上海则将合并录取本科第一、第二批。据悉,2017—2018年多省也陆续采取类似的录取批次合并规则。
3. 填报志愿结束前招办不得向高校提供考生成绩
教育部明文规定,2016年考生填报志愿结束前各级招办不得将考生高考成绩提供给高校。
2017年3月24日,《山东省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夏季高考)工作实施意见》(下称《意见》)出台,2017年山东省合并本科批次录取。本科合并批次后,对2017年的录取批次作了安排,2017年高考将不再有二本线,本科录取将仅设最低控制线。同時,进一步明确了加分项目,2017年取消少数民族考生加分项目。2017年高考语文、数学自行命题,外语、文综、理综由教育部命题。考生高考文化课成绩于6月25日前公布。考生对成绩如有疑问,可于成绩公布之日起3日内,向考试地县(市、区)招生考试機构申请复核,逾期不再受理。根据《意见》,符合条件的考生在录取時可以享受增加分数或降低分数投档照顾。如烈士子女,其高考成绩总分低于高校调档分数线20分以内的,可以向高校投档,由高校审查决定是否录取;自主就业的退役士兵,可在其高考成绩总分的基础上增加10分投档,由高校审查决定是否录取;在服役期间荣立二等功以上或被大军区(含)以上单位授予荣誉称号的退役军人,可在其高考成绩总分的基础上增加20分投档,由高校审查决定是否录取;归侨、华侨子女、归侨子女和台湾省籍考生,其高考成绩总分低于高校调档分数线10分之内的,可以向高校投档,由高校审查决定是否录取。
合并本科录取批次后,录取分5批进行,即本科提前批、自主招生批(高校专项)、本科普通批、专科(高职)提前批、专科(高职)普通批。与2016年相比,2017年本科录取批次合并为一批,而专科(高职)分为提前批和普通批两个批次。

» 返回高考目录

黄历列表 农历黄历大全 吉日大全
©好日子网 Good-Day.CN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