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特色
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过新年的形式各有不同。古代的蒙古族,把春节叫做“白节”,正月叫白月,是吉祥如意的意思。藏族是过藏历年。
朝鲜族
朝鲜族受汉文化影响也有过春节的习俗。除夕全家守岁通宵达旦,耶琴和筒箫乐曲将人们带入新的一年。正月十五晚上举行传统的庆祝集会,由被推选出来的几位老人登上“望月架”,以先看到明月为福,意味他们的儿孙健康、进步、万事如意。随后,大家围着點燃的“望月架”,伴着长鼓、筒箫、唢呐乐曲翩翩起舞。
藏族
藏历年是藏族人民一年中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与汉族的农历新年大致相同。藏历年是根据藏历推算出来的。从藏历元月一日开始,到十五日结束,持续15天。因为全民信仰佛教,节日活动洋溢着浓厚的宗教气氛,是一个娱神和娱人、庆祝和祈祷兼具的民族节日。除购置吃喝玩乐的年货外,家家户户都要制作一个名叫“切玛”的五谷斗。临近节日,男人们忙着打扫庭院,妇女则精心制作“卡赛”。傍晚,各家要吃面疙瘩“古突”。到了晚上则要举行“古朵甲”仪式。
初一一大早,“哲噶”会挨家挨户地闯门祝贺新年。上午,大家带上哈达等,到附近寺庙朝拜佛像,并到和自家关系比较密切的喇嘛和上师处登门拜年。太阳出来時,每家有两个人带上青稞酒和“竹素切玛”到各村相互拜年。回家時,全家聚在一起吃午餐,喝酒、唱歌、跳舞欢聚一堂;初二,开始外出做客或相互请客;初三,各家都要举行更新经幡的“脱索”活动,并在附近山顶上煨桑;初四至十五日,一般都是藏人新年的娱乐時间;十五日下午,有一种特别的锅庄,即“扎西杰”,表示新年结尾。
雅鲁藏布江中游地区,都有秋收前过“望果”节的传统。相传,這都是古代西藏六月过年的遗留。还有藏历十月过新年,源起于那些古老的時代。大约公元13世纪,萨迦王朝统治西藏的年代,藏胞便在藏历正月过年了。
满族
年节将近時,家家打扫庭院,贴窗花、对联和福字。腊月三十,家家竖起六米多高的灯笼杆,从初一到十六,天天红灯高挂。年三十包饺子,讲究褶子多为好,子時煮饺子,有的里边包上铜钱,吃到者有好运。春节要拜二次,年三十晚上一次,为辞旧岁;年初一再拜一次,为迎新春。
达斡尔族
达斡尔语的春节叫“阿涅”。年三十早上,家家洒扫庭院,在大门的正前方用杂物和家畜粪码成一个高高的垛,傍晚燃起垛后,轻烟缭绕,到处笼罩着节日的气氛。晚上全家吃手把肉并进行各种辞旧迎新活动。人们在房屋西侧雪地上插上香,朝西叩拜,以示缅怀祖先。
高山族
高山族的人们在春节里身着艳丽的民族服装,成群结队欢聚在村边寨头畅饮美酒,并在乐器伴奏下尽情歌舞。有的村寨还举行叉鱼比赛,开展背篓球、竿球等体育活动。
壮族
壮族的春节从年三十至正月初一、初二,共三天。除夕,家家杀鸡宰鸭,蒸制扣肉、粉精肉、叉烧肉等。除夕的米饭要蒸得很多,象征富裕。饭桌上要有白斩鸡,有老人的家庭,还要炖猪脚和炖整鸡。粽子是壮族春节必不可少的食品,但在三十晚上却不吃。壮族的粽子是较高贵的食品,大的一、二两重,小的仅二、三两。除此还有一种"凤莫",意为特大粽子,重达一二十斤。春节期间还要举行对歌、打陀螺、跳舞、赛球等文体活动。
蒙古族
蒙古族历来崇尚白色,所以将农历正月称为“白月”,把过年节称为作“白节”。蒙古族过年的准备工作从农历腊月二十三即开始。除了扫除、沐浴、布置蒙古包外,还要人着新装,马佩红缨和新鞍。要把放有哈达的整只牛、羊献给至亲厚友。除夕夜要吃“手把肉”以示合家团圆。初一凌晨先向长者敬辞岁酒,再向同辈敬酒,亲朋间互赠哈达,恭贺新年吉祥如意。初一给长辈拜年一定要在上午。
白族
白族从除夕开始互拜、赠送礼品。子夜过后,男女青年争先挑水,以示勤劳。清晨,全家喝泡有米花的糖水,祝愿日子比蜜甜。早饭后,孩子们由成人带领到亲友家给长辈拜年。耍龙灯、舞狮子、打霸王鞭是节日不可缺少的活动。
达斡尔族
达斡尔语称春节为“阿涅”。年三十早上,家家洒扫庭院,在大门的正前方用杂物和家畜粪码成一个高高的垛,傍晚燃起垛后,轻烟缭绕,到处笼罩着节日的气氛。老人们将大块的肉、馍、饺子等食物抛进火堆,祝福人畜安康、五谷丰登。另外还有曲棍球比赛、化装舞会、听书唱歌等游戏。
回族
在回族春节习俗中,回族有三大节日,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其中与维吾尔等民族重视“古尔邦”节相比,回族春节习俗更重视开斋节,它是回族人民一年一度最盛大的节日。其他民族称其为“回民过年”。回族又以自己特有的方式、特有的习俗欢度春节,具有浓郁的民族风采。回族人正月初一吃面条和炖肉,初二方食饺子。一到腊月,就意味着到了年根。家家户户开始为过年做准备。
柯尔克孜族
每年第一个月出现時,柯尔克孜族人便欢度“诺若孜”节,這与汉族的春节很相似。过节時,每家都按自己的能力把饭菜办得丰盛些,互相请客,以示庆祝。
傈僳族
“阔時”是傈僳语的译音,有“岁首”之意。“阔時节”是傈僳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相当于汉族的新年。傈僳族人民在阔時节向天地神明和祖宗祈祷,祈求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节日前,傈僳人家宰猪杀羊,酿制水酒,做好玉米粑粑,互相馈赠,表达对新年丰衣足食的心愿。节日這天早上,各家各户争先采来青松枝叶,铺撒屋中,插在门口,以示吉祥。人们身穿节日盛装聚集在一起,由祭师毕扒主持,举行除旧迎新的仪式。
仡佬族
每年农历的三月初三,是仡佬族人民的春节。因他们居住在气温较低的地方,到三月草木才开始发芽,春天才开始。在這即将春耕大忙之际,大家团聚在一起过年,共同祈祷祖宗、山神保佑,诸事如意,五谷丰登。又因清明节常在三月初左右,這样两个节一起过,所以将這一天定为仡佬年,也就是春节。
黎族
居住在海南岛上的黎族人民,每逢春节到来,家家户户都要宰猪杀鸡,摆上丰盛的佳肴美酒,全家围坐在一起吃“年饭”;席间全家还要欢唱“贺年歌”。初一、初二、全村青壮年男子,还要举行一次“春节围猎”。這一天的猎物全村共享。
布依族
阴历腊月底,家家户户薰肉、灌香肠,烤酒、做糯粮粑粑、米花、缝新衣、手帕。腊月二十三用麦芽糖等果品送灶神。请先生写对子,贴门神、年画。三十晚上全家老少围火而坐,先祭祀祖宗天地,然后全家人互相祝福,吃团圆饭。大年初一在家里扎彩灯,晚上一齐點燃,挂在大门口。过了初一,人们开始串门拜年。青年男女相约去“起表”,以歌声表达爱慕之情;或聚在一起在唢呐、月琴、洞箫、姐妹箫、铜鼓等乐器伴奏声中跳“打花包”。有些地区正月十五过完年,正月三十还要过“小年”。
南北差异
小年
北方腊月二十三,南方腊月二十四。小年在各地有不同的概念和日期,北方地区是腊月二十三,部分南方地区是腊月二十四,无论是二十三还是二十四,人们都要开始扫尘,清洗衣物,刷洗锅瓢,彻底地进行大扫除,做到窗明几净,准备干干净净过个好年,也表示新年要有新气象。
除夕
北方守岁,南方围炉。在南方有除夕夜围炉的习俗,一家人吃过年夜饭便围炉而坐,嗑着瓜子,看着电视,边吃边聊,述说着一年来的酸甜苦辣。在北方,除夕夜全家人守岁要围坐在一起边看春晚边包饺子,为了讨吉利,北方人往往把硬币、糖、花生、枣子、栗子和肉馅等,一齐包入新年的饺子内。
初一
北方吃饺子,南方做年糕。北方讲究初一吃饺子,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又因为饺子的形状颇似元宝,煮熟后一盆盆端上桌象征着“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的好兆头;南方则多数做年糕和汤圆,年糕谐音“年高”,取吉祥如意的好兆头。汤圆也叫“团子”、“圆子”,取“全家团圆”之意。
初二
北方吃面,南方吃开年饭。农谚有云“初一饺子初二面”,图的是条条顺,意喻顺顺当当,面的讲究也不少,要用初一的饺子面来做,而且這面须为冷汤,也就是把面煮熟之后用冷水浸过,称为冷汤。在南方,广东、澳门等地区初二要吃开年饭,尤其是做生意的人。开年饭除了包括年夜饭必吃的好意头菜肴之外,有些家庭会斩些烧肉,取红皮赤壮,喻意健健康康;有些人会用生菜铺金菇,喻意生“财”及“金钱满地”等。
初五
北方放鞭炮,南方派利是。在北方一些地区的商家初五后店铺开张要放鞭炮,称为“鬼崩祟”,崩走往日的晦气。而在南方,初五做生意的人要拜神开铺,大派开工利是给员工。除此之外,北方过年会有扭秧歌,踩高跷等表演活动,南方则会表演舞龙舞狮。海外国家
百节年为首,俗话说“有华人的地方就有春节”。随着在海外的华侨华人数量越来越多,中国春节在海外“遍地开花”,逐渐被各国认同并吸引越来越多当地人参与其中。近20个国家将春节作为法定节假日,全球约1/5的人口以不同形式庆祝农历新年,春节民俗活动已走进近200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全球性文化盛事,为各国民众带去欢乐体验。
在老挝,庆祝春节活动已经成为了一项传统。每年春节時,丹麦哥本哈根政府都会将市政厅提供给华侨华人社团组织庆祝活动,然后一起欢度春节。从英国伦敦特拉法加广场上的舞狮表演,到美国纽约哈德逊河上燃放的新春焰火,从菲律宾怡朗的新年庆典,到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點亮的“中国红”,春节呈现出四海同春的盛况。针对欧美民众崇尚经典的喜好,加拿大温尼伯华星艺术团团长刘钢则主推川剧变脸、木偶戏、杂技等剧场类精品演出走进该地区。
在东南亚,当地华侨华人群体以闽南人、客家人、广东人为主,当地春节的庆祝方式就带有较强的福建或广东地域特色。在海外,春节成为一种文化纽带。春节是中华文化的综合性载体,它包含文艺、饮食、信仰等多个维度,是文化交流互鉴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