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好日子网 > 传统文化 > 宝应兰亭寺

宝应兰亭寺

概述:

宝应兰亭寺是江苏宝应境内的寺庙,始建于宋代哲宗元祐年(公元1086-1094年),是“院宇弘深的大寺,皇帝赐名为“兰亭禅院”(意为拜佛求学圣地)。相传皇帝曾在此亲手所植“千年枯枝牡丹王”。

宝应兰亭寺

再次扩建于2014年,慈静法师[2]心系“兰亭禅院”[3]佛教事业,遂在禅院原址重建兰亭寺[4],以逐步恢复禅院原貌

兰亭古寺的晨钟

历尽风雨几经沧海

在宝应东大门的广洋湖又撞响

对付日本鬼子扫荡的好战场

历史沿革

兰亭寺[1]是名副其实的千年古寺、名刹。她充满神秘色彩,历经几度兴衰,声名远扬。

重修扩建于明朝宪宗成化年、宪宗弘治年间(1465—1487—1493年)历时二十八载。因“得住持宗通和尚,偕善士严仲隆(成化戊子—1468年)重加修葺,……院遂稍振”。修建于清朝宣宗道光年(1821-1850年),并将“兰亭禅院”更名为“兰亭寺”。朝香拜佛的善男善女络绎不绝。

昔日的芦苇荡

兰亭古寺写春秋

仍是隋唐以来鼎盛的氤氲气派

广洋湖的水啊

始建于宋代哲宗元祐年(公元1086-1094年),是“院宇弘深的大寺,皇帝赐名为“兰亭禅院”(意为拜佛求学圣地)。兰亭庄、兰亭荡因此而得名也。皇帝亲手所植“千年枯枝牡丹王”(毁于文革期间)亦在院内花坛绽放春色。

宝应兰亭寺

陈毅粟裕点燃亲自关怀

寺庙修缮

2002年6月,隆德法师为完成师父遗愿,于2002年农历六月初六只身重返兰亭,在原址修缮设地弘法,从事佛教活动,重扬古寺盛名。

大雄宝殿外的香火缭绕

毁殁于1942年日本侵华战争。兰亭地处六县中轴,即距宝应、高邮、兴化、盐城、阜宁、建湖六县城皆约为90华里。因此兰亭寺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就近代而言,国民党发动派将领李守维的89军部就设于此;六县匪首高守全的大本营在此;共产党领导的抗日组织东乡游击队的指挥中心在此;民众联防组织活动中心在此。日本侵略军久欲强占而难以得逞,终用炮火和汽油将“兰亭禅寺院”夷为平地。此后五十余年禅院寺宅基和断砖剩瓦为人民革命斗争和教育事业作了贡献。昌乘法师、隆德法师师徒二人,在寺基一吁垒室窝棚,诵经参佛。

传颂诗词

兰亭寺

生态养殖的绿色食品带

奉明朝朱元璋谕旨挂牌

重建于明朝英宗正统年(1436-1449)历时十三年。由于兵患,兰亭禅院屡遭摧残,明朝英宗正统年得道高僧“本源”发起,尽其能力,(乙丑岁—1445年)“仍与里人刘志远等,募诸尚义施者,助其不足”,重建兰亭禅院。使之初具规模。

鹤儿湾的抗日烽火

就沟通邗沟运河大动脉

只剩兰亭寺在它的郊外

白鼠村的地名

2015年7月31日,广洋湖镇为兰亭寺大雄宝殿落成举办庆典及佛像开光仪式。县委统战部、民族宗教局、佛教协会及广洋湖镇主要负责人到场致辞。县旅游局负责人到场庆贺。

广洋湖曾经的城镇繁华

兰亭寺

据历史记载,历代文人墨客、朝廷重臣、士大夫慕名来禅院跋序书帖刻石塑碑者甚多,如元朝大书法家赵孟頫的重题《过宝应县跋兰亭本》(1310年9月16日)、明朝学者叶贽的《重修兰亭禅院记》(1493年)二文石刻等。此等珍宝“屡经兵燹,荡然一空”,现仅存石匾——《古兰亭寺》(据传赵孟頫手书)。

宝应兰亭寺

在春秋的夫差年代

北宋期间地陷深埋

如今是蒯家村的聚宝塘

四面八方的信男善女来膜拜

阅读提示:各地域产生的传统或文化并一定都是合理的/文明的,请用审视的眼光阅读,不要迷信,如某些陋习、不人道行为等并不值得学习与推广。
©好日子网 Good-Day.CN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