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独乐寺位于天津市蓟州区武定街41号。独乐寺门票价格
40元/人。交通路线
公交
天津市内乘坐530、533、535、536、蓟22、蓟24、蓟25、蓟3、蓟60、蓟9路公交车,在独乐寺站下车前往。
文物价值
独乐寺的主体建筑山门和观音阁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阁楼式木结构建筑之一,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辽统和二年(984年),独乐寺重建。

文物保护
1961年3月4日,独乐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文化
三大辽代寺院
独乐寺观音阁下层内绘壁画,内容以十六罗汉和明王像为主题,间绘神变故事、世俗题材及重修信士像,全长45.35米,高3.15米,总面积达142.85平方米。绘画以铁线描为主,兼用兰叶描,线条流畅,为元代绘制,明代重描。
建筑特色
独乐寺山门中直枓的运用是中国现存唐、宋建筑实物中的孤例。而在转角斗拱中所运用的抹角拱(即45度斜拱)亦是中国现存木结构建筑中使用斜拱的最早实例。斗拱造型独特,拱眼壁皆施彩绘。屋顶正脊两端的鸱尾是中国现存于建筑屋顶上最早的鸱尾。
民国二十年(1931年),独乐寺被划拨为蓟县乡村师范学校,东西院及后部正殿皆改建为校舍,观音阁和山门未改动。
文物遗存
独乐寺内遗存丰富,主要有:金代遗存的董彦兴石幢和观音阁二楼的游人题记墙,元代的观音阁内层壁画,明代的观音阁外层壁画,清代的重修独乐寺石碑一通等。其中,观音阁顶层内的大批斗拱构件及一层楼梯旁的通架柁皆系隋代始建时的遗物。
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独乐寺修缮,并在东部修建行宫。
民国十三年(1925年),陕军驻扎于独乐寺。
1972年,独乐寺大规模修缮,发现观音阁内墙壁画。
独乐寺观音阁所使用的二十四种一百五十二朵斗拱,结构功能明确,或承檐,或承梁枋,内外上下,繁简各异而又井然有序,集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斗拱之大成。殿内辽代泥塑观音像是中国现存最大的泥塑造像之一。
驾车
天津市蓟州区人民政府距离独乐寺约1.5千米,驾车约5分钟。
明朝时期,独乐寺增建韦陀亭和报恩院。

民国十六年(1928年),北洋政府蓟县保安队驻扎在独乐寺。
1998年,独乐寺维修,在观音阁顶发现唐代莲花勾头。
保护措施
维护修缮
1966年,梁思成提出要为独乐寺观音阁装避雷针、安门窗,在观音头像上罩铁丝网等保护措施,促成国家文化部拨款9000元,由河北省古建队施工安装。
独乐寺与山西华严寺、辽宁奉国寺并称中国现存三大辽代寺院。
主要建筑
山门山门重建于辽统和二年(984年),坐北朝南,平面呈长方形,台基长19.18米,宽13.22米,高0.4米。四周铺压阑石,西北角尚存一曲尺形角石,凸雕卧狮。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四阿庑殿顶。平面柱列前后三排,四周檐柱十根,分心置中柱两根。中柱高4.34米,角柱高4.42米,侧脚和生起明显。柱头之间,各施阑额一根,整个柱框构成“曰”字形整体,分置柱头、补间、转角三种斗拱,而柱头斗拱又可细分为前后檐柱头、山面柱头和中柱柱头三种,外出均为五铺作双抄偷心造。外延补间斗拱每间一朵,于阑额正中立直枓,其上承托大斗,外出两跳华拱偷心。山门举高2.7米,梁架为彻上明造。屋顶为五脊四坡,出檐曲缓深远,檐角如飞翼,正脊两端的鸱尾翘起内转,口吞正脊,高1.34米。山门当心间上方檐下悬挂“独乐寺”三字匾额,相传为明朝严嵩手书。门道两旁各立泥塑力士像一尊,为辽代所塑。后侧间山墙为清代所绘四大天王像。 | |
观音阁观音阁重建于辽统和二年(984年),面阔五间,进深四间,上下二层“中作暗层”,即所谓“明二暗三”,通高23米,平面用外檐柱十八根,里圈柱十根共二十八根立柱,横六竖五,中心减去两根,构成内外两圈柱框升起,柱框间用明栿和草栿联系构成双环框架,侧脚明显。顶作九脊歇山,八架橡,前后乳栿用四柱,举高4.59米,内檐施斗八藻井。辽代泥塑观音立于须弥座上,像高15.4米,连同佛座共高16.08米。观音像冠顶置十个小佛头,故称十一面观音。左臂下垂,双手作接引状,下着彩绘长裙,跣足立于莲花台上。主像左右两侧侍立二菩萨,束发,面相谦恭、温顺。头戴“五佛天冠”上着半袖短袄、云纹披肩,下着长裙。观音像背后为雕塑海岛观音(亦称倒坐观音),面相俊秀,趺坐自由。东侧金柱上悬立“伽蓝神”关羽,高1.3米;西侧金柱上竖立护法神韦驮,高1.2米。檐下所悬“观音之阁”四字匾额相传为唐代李白所书。 |
民国六年(1917年),独乐寺西院被划拨为师范学校。
历史沿革
隋唐时期,独乐寺始建。
建筑格局
独乐寺坐北朝南,总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150米,东西宽110米,占地面积1.65万平方米,主体建筑包括山门、观音阁、东西配殿、东侧二乾隆行宫、西侧僧房、寺前影壁、八角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