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前来观光旅游的人,都要亲手摸一摸棒槌山。
话说那一年,大禹带领人到了承德这个地方。人们没有办法,只好爬到山上、树上,吃野果野菜充饥。有的还把一根小木棍支在缝隙里,据说这样就可以像棒槌峰一样永远健壮,还能保一辈子不腰疼呢!。他发现山里有只兴风作浪的蛤蟆精。治住了水患,老百姓才能够播种五谷,过上安生日子。
承德市附近有座棒槌山。
当地民间流传着“棒槌山倒,蛤蟆石跑”的民谣,这是怎么回事呢?
相传,在很古老的时候,大地上经常洪水泛滥成灾,庄稼、房屋被洪水淹没。
现在,棒槌山和蛤蟆石成了旅游景点,山下有空中缆车直达棒槌峰下,到了峰下再顺山坡攀登,就可以到达山跟前。这样,蛤蟆精再也不敢兴妖作怪,只好乖乖地趴在那里,一直到今天。大禹决心要惩治这只害人的蛤蟆精。棒槌山不远处,有座小山丘,因为它的形状像一个蹲伏在地的青蛙,所以叫“蛤蟆石”。大禹怕它再跑出来作怪,危害百姓,就顺手一扔,把棒槌立在蛤蟆石旁,变成一座山峰。远远看去,它像我省民间妇女捶打衣物的棒槌一样;走近了看,它却是一座挺拔兀立的山峰。后来,出了个治理水患的大禹,他“三过家门而不入”,带领百姓疏通河道,把洪水引入大海。一天晚上,大禹发现蛤蟆精又在作怪,就顺手拿起一只捣衣用的大棒槌,三下两下,就把蛤蟆精打得趴在地上,变成了一块大石头。蛤蟆精一动,就给一棒槌。白天,大禹带人辛辛苦苦把水排出去,晚上,蛤蟆精肚子一鼓,又把排出的水吸回来。
承德的棒槌山与蛤蟆石的传说
出处/作者:李愈(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阅读提示:各地域产生的传统或文化并一定都是合理的/文明的,请用审视的眼光阅读,不要迷信,如某些陋习、不人道行为等并不值得学习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