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好日子网 > 民族文化 > 民族风情 > 土族轮子秋

土族轮子秋

概述:

土族轮子秋,流行于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的传统体育活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土族轮子秋,土族语称为“卜日热”,意为旋转,即转轮轮。每年正月农忙过后,土族青年们将大板车改装成融秋千、转盘为一体的吊车,两名身着彩装的姑娘在上面飞旋起舞。为求一年神清气爽,男女老幼在“轮子秋”上转一转已成习俗,技艺高超者还能做出高难度的杂技动作。

2008年6月7日,土族轮子秋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为ⅵ-45。

土族轮子秋
传承状况

土族轮子秋作,是土族先民礼赞山川神的恩惠,歌颂先民的业绩,祝福土乡人民五谷丰登、牛羊肥壮、民族团结和睦等的活动。无论男女老少,都把它视为他们美好生活的一种寄托。因此,他们都会在农闲季节主动、自觉的开展这种运动,并且也带动了其他民族活动的开展。不但传扬了本民族的文化,也起到了自觉锻炼身体的作用。

土族轮子秋动作,有简单,也有复杂。不同的人群,可以选择不同的动作。群众参加轮子秋活动,一般都是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自行调节,没有硬性的规定,但大多数都会尽力去完成更高难的动作,体现了土族人不怕困难、勇于向上的精神。

历史渊源

关于轮子秋的起源,有一则美丽神奇的传说。相传土族先民先后用青龙和野牛犁地,都不成功;最后用黄牛耕地,获得了丰收。人们制作木车运送庄稼,最后一车青稞捆运上场时,车子翻倒,两个净肚娃娃在朝天的那扇车轮上飞舞,口唱丰收曲《杨格喽》。从此,每年冬季碾完场后,人们便在平整宽阔的麦场或者宽敞的地场上把卸掉车棚的大板车车轴连同车轮一道竖立起来,稳固住重心,朝上的一扇车轮上平绑一架长木梯,梯子两端牢系上皮绳或麻绳挽成的绳圈。两人相向推动木梯,使之旋转,然后乘着惯性分别坐或站在绳圈内,快速转动起来,同时表演出各种令人瞠目结舌的惊险动作。围观者则不时地帮推木梯,使之加速旋转。有时,一大群服装艳丽的男女青年在旁边围成圆圈载歌载舞,势如众星簇月。

2008年8月8日,青海土族传统娱乐项目“轮子秋”是奥运会开幕式前的表演节目。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土族轮子秋项目保护单位互助土族自治县文化馆评估合格。

20世纪80年代后,原来的车轱辘改为钢制轮盘,复套以滚珠轴承,使之更加结实和美观,而后再以各色彩旗装饰。活动逐渐由民间走向正规体育场,为高原上的汉、藏、回等更多的民族所熟悉和接受。

土族轮子秋

运动特色

土族的轮子秋动作丰富,一般参与者往往并不局限于简单的招式,而是发挥自己身体优势,创造出多种多样形式的优美动作。这些动作不仅是技能的一种体现,运动的本身也增强了全身的运动能力。旋转过程中,锻炼了运动者的平衡能力和心肺功能。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土族轮子秋是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中丰富和发展起来的,是土族民俗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和开发这一民俗事项,能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也是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一条必由之路。

土族轮子秋的各种动作,基本都属于有氧运动的范畴。对于人的负荷承受能力来说,没有太多的限制。这也正是土族轮子秋广泛发展的重要因素。

保护措施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互助土族自治县文化馆获得土族轮子秋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社会影响

重要演出

土族轮子秋,多次参加全国民运会表演项目并连获金奖。

传承人物

胡宗显,男,土族,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项目名称为土族轮子秋,申报地区为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

阅读提示:各地域产生的传统或文化并一定都是合理的/文明的,请用审视的眼光阅读,不要迷信,如某些陋习、不人道行为等并不值得学习与推广。
©好日子网 Good-Day.CN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