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土族是个能歌善舞、酷爱美的民族。在土族服饰文化中,最引人注目、最美丽的算是土族花袖衫。这是土族女人的传统服饰,土族语称作“秀苏”,是一种用红黄蓝白黑紫绿等七种色料的布或丝绸制作成套袖,缝于长衫上。由于土族女人喜欢穿五颜六色的花袖衫,所以,人们习惯称她们为“穿彩虹衣衫的人”,土族之乡也因此而得名“彩虹之乡”。
花样
土族刺绣之所以自成一体,与其民族宗教、文化、习俗是分不开的。所以,土族姑娘从8、9岁就开始习练刺绣技艺,直到出嫁年龄乃至终生以刺绣为荣。土族刺绣的内容非常丰富,胸襟上绣有“转魁子”、“五瓣梅”、“太极图”等具有宗教色彩;饶有民间情趣的花围肚上绣有“孔雀戏牡丹”、“石榴花”、“寒雀探梅”、“狮子滚绣球”等传统文化;五颜六色的绣片、针扎、香包上,绣有仙桃、牡丹、佛手等吉祥、祝福图案。常用的针法有三种:平针、掺针、插针。平针以“平涂式”的色彩效果,使画面整体均匀、平稳;掺针以“晕染式”将画面颜色深浅过度自然,有光泽,质感强;插针以“点缀式”使画面局部华丽、活跃。不同针法又延伸出独特的盘绣、拉绣、挂绣。盘绣是将数根丝线搓成细绳,用绳线盘绣出图案,有立体感,多用于大腰带、钱搭;拉绣是将丝线绣出编织效果,一般用于彩带、花鞋、烟袋等;挂绣是用色线绣成彩条,装饰吊带之用;堆绣是将棉絮充入主体图案布里层,形成起伏不一的浮雕效果。如今的土族绣品已走向市场,成为特色浓郁的旅游纪念品。

一千多年来,盘绣以母女相传为主,亦在姊妹、妯娌、婆媳间传承。土族盘绣一直传承至今,其文化与艺术的价值不可低估。土族盘绣色彩缤纷,图案逼真,在形、色、质、意等方面体现出本民族的审美态度和价值判断,为民族学、美学等的研究提供了鲜活的材料。2006年,土族盘绣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盘绣的针法十分独特,操针时同时配两根色彩相同的线,一作盘线,一作缝线。盘绣不用棚架,直接用双手操作,绣者左手拿布料,右手拿针,作盘线的那根线挂在右胸,作缝线的那根线穿在针眼上。上针盘,下针缝,一针二线,虽费工费料,但成品厚实华丽,经久耐用。盘绣的图案构思巧妙,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包括太极图、五瓣梅、神仙魁子、云纹、菱形、雀儿头、富贵不断头、人物、佛像等几十种样式。
盘绣用料考究,加工精细,以黑色纯棉布做底料,再选面料贴上。盘绣是丝线绣,有红、黄、绿、蓝、桂红、紫、白等七色绣线,绣时一般七色俱全,配色协调,鲜艳夺目。
这些花袖衫是土族刺绣,尤其是盘绣技艺最集中的反映。盘绣的操作方法为一针两线,一根线盘,一根线订,特点是针法细腻,用面料、选丝线的颜色搭配讲究,结实厚密、耐于保存,图案主要有石榴、五瓣梅、太极图等,蕴涵着家庭兴旺、幸福长久等吉祥含义,有着千余年的历史。

盘绣的图案构思巧妙,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包括法轮(土语称为"扩日洛")、太极图、五瓣梅、神仙魁子、云纹、菱形、雀儿头、富贵不断头、人物、佛像等几十种样式。最常见的图案有"八宝"、"云气"、"太极图"、"富贵不断头"、"孔雀戏牡丹"、"狮子滚绣球"、"鼠拉葡萄"、"寒雀探梅"、"石榴花"以及十二生肖等。运针细密均匀,图案紧凑大方、生动形象、疏密得当、融叠自然、色泽鲜明流畅、平整干练,十分优美。每件绣品都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具有极高的观赏和收藏价值。
历史渊源
土族的刺绣针法以盘绣和平绣为主。土族人民的刺绣艺术明显地表现在对服饰的精心装饰方面。
据考古发现,在青海省都兰县发掘出的土族先祖吐谷浑墓葬中就有类似盘绣的刺绣品,由此可以推知,在公元四世纪左右,盘绣工艺已经发轫。土族盘绣在一千多年的传承中,形成了民俗学、美学等多种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