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好日子网 > 民族文化 > 民族风情 > 梯玛神歌

梯玛神歌

概述:

土家族梯玛歌,湖南省龙山县民间文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梯玛神歌是土家族文化的象征。“梯”在土家族的意思是“敬神”,“玛”的意思是“人们”,“梯玛”就是“敬神的人们”。梯玛又称为“土老司”,是土家族中的宗教职业者,负责祭祀活动并且兼修医术,梯玛代代相传的《神歌》是对土家族文化的传承。土家族中没有文字,文化的传承多靠口耳相传,这形成了土家族丰富的歌乐文化。在朱熹的《楚辞集注》中写到:“昔南楚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其祀必使巫觋作乐,歌舞以娱神。”足可见土家族当时祭祀时的情形。梯玛歌是湘西土家族巫师梯玛在宗教活动时所唱念吟诵的仪式歌谣,是集诗、歌、乐、舞为一体的庞大艺术载体。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梯玛歌被誉为土家族文化的“百科全书”,涵盖原始神话、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等方面内容。

2008年6月7日,土家族梯玛歌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ⅰ-80。

梯玛神歌

2019年6月10日,湘西芙蓉镇红石林度假区上演了土家族梯玛歌节目。

传承状况

当下能完整传唱土家族梯玛歌的老艺人已为数不多,这一古老史诗亟待抢救保护。

社会影响

重要活动

2017年9月20日,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正式开放,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场馆展现了土家族梯玛歌文化。

文化特征

表演形式

梯玛从事梯玛活动时,身上穿着由赤、橙、黄、绿、青、蓝、紫、白八中颜色布料做成的八幅裙罗,头上戴着五佛冠,用布缝制而成,手上拿着用黄铜铸成的八宝铜铃与长刀,脚踩白底黑帮手纳布鞋。在香烟萦绕、众生叩拜之时载歌载舞。梯玛根据不同的场合来决定神歌的内容。“送亡人歌”是为死人祭祀时唱的,为人消灾招魂、求平安时需要唱“还愿歌”。但终归都有一个特点:神歌的唱词比较固定,即兴演唱非常少。

演唱形式

梯玛歌也是说唱式的典型代表之一,特点鲜明。一般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与普通说唱音乐相似,歌曲里面说唱结合,根据时间的具体情况来分配说与唱的比例,通常情况下说、唱交替轮流。演唱这些梯玛神歌时,大部分是由梯玛本人与其他法师配合完成的;第二种演唱就完全用一种说的方式。这种曲调的特征就是语言分量较重。梯玛神歌的曲调也具有典型的五声民族调式的特征。梯玛神歌的音阶为sol、la、do、re四列音,节拍有四二拍、四三拍以及散拍子。深入分析谱例与演唱发现,梯玛神歌的歌词与调式之间存在同向与不同向两种关系。同向关系里,歌词与曲调基本能吻合,有种对应关系。而非同向关系与其相反,歌词与节奏自由发挥。梯玛神歌节奏根据曲体不同,有慢板、中板、快板。音调随不同的祈祷活动而各具特色。丰富多变的节奏与民族调试的完美结合,才使得梯玛神歌这一原始宗教活动披上了神秘浓厚的音乐面纱,使得它既保有传统祭祀特征,又具有值得深入探究的音乐文化特点。

土家族梯玛歌表演
保护措施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龙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获得“土家族梯玛歌”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龙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获得“土家族梯玛歌”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土家族梯玛歌是土家族长篇史诗,主要分布在湘西酉水流域的龙山、保靖、永顺和古丈四县。它以“梯玛日”仪式为传承载体,世代口碑相传,格局宏大,长达数万行。土家族梯玛歌集诗、歌、乐、舞为一体,表现开天辟地、人类繁衍、民族祭祀、民族迁徙、狩猎农耕及饮食起居等历史和社会生活内容。其唱述以土家语为主,属韵文和散文的综合体,具有较强的文学性。演唱有唱有吟,有对唱,有合唱,又以歌舞贯穿始终,因其主要舞具是铜铃,故亦称为“八宝铜铃舞”。梯玛歌有表有叙,亦歌亦舞,形态独特,具有珍贵的审美和文化价值。

历史渊源

关于梯玛歌的起源,有三个人的观点比较具有代表性。张建国在《土家族民族歌乐〈梯玛神歌〉初考》里首次系统论述了梯玛歌的起源问题。他认为梯玛歌的产生首先有一个历史背景问题。一是土家族人居住环境的闭塞导致了思想的闭塞,再加上土家人语言的特殊性(有语言无文字),人们便选择了以歌乐形式来交流感情、表达自我;二是思想意识的闭塞、愚昧,成为了原始宗教信仰滋生的沃土。祖先崇拜、土王崇拜、多神崇拜的泛神教应运而生。在祭拜这些神灵的过程中就产生了带有浓厚的楚地巫风色彩的土家族民族歌乐梯玛歌。龙泽瑞、龙利农则在《牛角里吹出的古歌——梯玛神歌》一文中详细论证了牛角腔声调与梯玛歌的关系。他们认为梯玛歌或许“在强烈的牛角腔的影响(或说感动)下,偶然一种意识的飞跃、悼词被依腔咏唱起来,形成了歌的雏形,又经历若干年代补充完善,古老的牛角腔声调,便形成了梯玛神歌的主旋律。”王桂芬在其硕士学位论文《论湘西土家族民歌的演唱特征》中提出和前辈们都不一样的观点:认为梯玛歌来源于“远古时期的‘葛天氏之乐’”,并分别从表演者的着装、表演形式、伴奏乐器、演唱内容、歌曲的表现功能论证了她的这一论点。以上三种观点,即起源于各种原始的信仰崇拜,起源于牛角腔影响下的意识的飞跃,起源于对“葛天氏之乐”的直接继承,都说明《梯玛歌》的产生的历史久远。

由于多数梯玛神歌具有咏叙的特点,音乐与唱词语言结合紧密。梯玛称神歌的曲调为“调子”,将咒语一类十分接近生活语言的音声称为“说”或“念”,其余的都称为“唱”。梯玛之所以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种类,主要在于它的语言。由于土语翻译的困难,人们几乎只注重它的叙事意思,无暇顾及它那有韵有律的语言技巧。然而现在土家族真正能讲土家语的地方只有湖南相对集中,湖北个别地方还有一些土家语词汇。梯玛神歌就像是一部丰富的土家语辞典,它的歌词内容囊括了大量土家族的古老语言以及它的精髓。流传于湖南龙山县流域的梯玛神歌,很大程度上使用了最古老原始的土家语演唱,留存了大量面临失传的土家语的词汇,因此,这些梯玛神歌就显得尤为珍贵。

文化内涵

梯玛歌的范畴不仅包含了梯玛设坛做法的巫术行为和祭祀活动,并且还涵盖了整个土家族人的思维模式和语言方式。然而,所有的这些形式都是建立在原始的土家族人对超出自身理解范围和人事能力所达不到的事物的神秘摸索,以及他们根据自己的经验而做出的总结。因此,土家族人对具有特权地位的梯玛都万分崇敬和完全的服从。

传承人物

彭继龙,男,1949年11月23日出生,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项目名称为土家族梯玛歌,申报地区为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县。

阅读提示:各地域产生的传统或文化并一定都是合理的/文明的,请用审视的眼光阅读,不要迷信,如某些陋习、不人道行为等并不值得学习与推广。
©好日子网 Good-Day.CN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