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定之后,即不得反悔,某一方如果变卦解除婚约,必须到对方家挂红烧鞭炮,给对方挽回名誉,名曰“解衰运”。他们一边饮酒,一边议定婚期、聘礼数量、举行婚礼程式等。即男青年嫁到女青年家,终生不回自己家定居。出门之后不能回头看,由“伴郎”(一般为堂兄弟)打伞,挑起棉被箱柜等嫁妆,护送新郎上路。出门前由一位有子有女的“命好”的中年妇女为新郎打扮。
订亲实质是“讲亲家”,一般在女方家举行。
男子出嫁叫“出门”,出门时辰一般在早上。到了女方寨前,女方派出的“迎亲队”吹着唢呐“迎亲调”,烧着炮竹,敲着锣鼓迎侯着,举行“接行礼”,接了新郎接嫁妆,互相道喜。婚后生男育女,第一胎跟女方姓,第二胎跟男方姓,第三胎又跟女方姓,如此类推(实行计划生育之后,一般只生两胎了)。
订婚后,就由女方选定良辰吉日,以红包、槟榔为信物,通知男方。接着由一个“命好”的中年男人扶着新郎拜祖先,拜父母;父子间讲些吉利话,然后,父母慢步送新郎出门。
过山瑶的招郎婚俗[连南过山瑶],过去多实行一种“招郎”的传统婚俗。男方即做好出嫁的准备,并邀请亲戚朋友来送嫁。男嫁到女家后,不受歧视,享受女家宗族男子的同等待遇。参加订亲的是双方父母和村里有威望的长者。另一种是媒人说合,即不经唱歌,直接请媒人说合之后办订亲手续。之后,带着送嫁队伍由太阳出山的方向走,拐道进女家。然后,双方经父母同意,即议定某一方托媒(一般是男方托媒),请媒人向双方父母圆说,圆说得好,即可举行订亲仪式。男青年出嫁时,必须办一桌“搭房酒”,请媒人向双方长辈介绍“搭红桥”的经过;长辈们在酒席上讲“道理”,教导新郎如何处世为人,如何持家立业,如何孝顺父母兄嫂等等;送嫁兄弟姐妹则赠送花带、花袋、衣服等礼物给新郎。
过山瑶的订婚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唱歌恋爱,男女青年在看“做堂”(即唱歌堂)时相识,双方通过对歌,比聪明才智,唱家世,唱理想,唱到情投意合时,即互相赠送定情物。
过山瑶的招郎婚俗
阅读提示:各地域产生的传统或文化并一定都是合理的/文明的,请用审视的眼光阅读,不要迷信,如某些陋习、不人道行为等并不值得学习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