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好日子网 > 民族文化 > 民间传说 > 陈三五娘传说

陈三五娘传说

概述:

陈三五娘传说,福建省泉州市洛江区民间文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陈三五娘传说是一个广泛流传于闽南文化圈的传说,始于历史故事,后来演化为戏曲,戏曲故事又使得民间传说更富有传奇色彩,是闽南文化重要载体。历史上陈三、五娘真有其人。据潮州志书记载,泉州书生陈三随兄嫂广南赴任,路经潮州,邂逅黄九郎之女五娘,一见钟情,决意求婚,与当地武秀才林大閟(谐称林大鼻)发生纠葛,几经曲折,终成眷属。

2007年3月,陈三五娘传说经泉州市人民政府批准列入泉州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07年8月28日,陈三五娘传说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福建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4年11月11日,陈三五娘传说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ⅰ-132。

陈三五娘传说
主要展览

2017年12月8日至10日,在“泉州海丝嘉年华”洛江活动周期间,福建省泉州市洛江区在桥南民俗文化展示馆和洛江区非遗展示馆举办主题展览。展出期间,展示了涵盖陈三五娘传说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成果。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项目保护单位泉州市洛江区文化馆评估合格。

以陈三五娘传说为基础的戏曲作品《荔镜记》《荔枝记》系列及弦管曲目,流传区域广泛,既是闽南语系民间文学艺术的代表作,又是台湾、海内外数千万闽南人文化认同的乡音。

传承人物

黄九成,男,汉族,1941年10月出生,泉州罗溪人,2018年入选福建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传承项目“陈三五娘传说”。1972年拜黄谨慎为师,学习南音工乂谱及嗳仔吹奏法,熟悉南音指、谱、曲,从南音唱词中领悟到民间流传的陈三五娘传说,曾多次拜访许书纪、刘浩然、林胜利、吴乔生等专家学者,听他们讲述了陈三五娘传说,并收集了不同时代的各种陈三五娘戏剧版本,还有《陈三全歌》《奇逢全集》《曲艺资料》《民间故事》等重要资料,并对传说中现存的陈三坝、三舍村、读书室及陈三墓、陈三井等遗址实地考察,为挖掘陈三祖籍地文化资源不懈追踪,收集、整理泉州、台湾史学界新老史学家研究论文,出版《陈三五娘闽台论文选》。并通过南音教学、南音培训、南音比赛等活动,向学员讲述陈三五娘传说,推动陈三五娘传说项目进校园,传承、传播陈三五娘传说。

保护措施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泉州市洛江区文化馆获得“陈三五娘传说”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陈三五娘传说流传七八百年,世代传承,继承传统的讲古技巧,具有悠久的历史价值和较高的文学性和艺术性。传说还融进了闽南的风土人情,传承过程中又与民俗结合,是研究民俗学的珍贵遗产。

文化特征

内容架构

陈三生活在南宋末年,名麟,字伯卿,排行第三。20世纪中叶曾经发现刻有陈三墓志铭的碑石,称陈三是个“风流倜傥,工诗善文,无意仕进”的人物,他自从游潮州娶了黄九郎的第五女碧琚为妻之后,就隐居林泉。

陈三五娘传说

陈三五娘传说始于宋元期间发生在泉州和潮州一对青年男女的恋爱原型,并在民间广泛流传。明代文人将其编成小说《荔镜传》,叙南宋景炎间(1276—1277年)泉州书生陈必卿(陈三)与潮州王碧琚(五娘)冲破礼教自由恋爱的故事。据清代潮阳人郑昌时《韩江见闻录》记述和明万历的戏曲演出本《荔枝记》,明嘉靖丙寅年(1566年)的刊刻本《荔镜记》,及至现代形成脍炙人口的泉州梨园戏《陈三五娘》演出本,戏演泉州书生陈三(伯卿)送哥嫂去广南赴任,路经潮州,邂逅黄九郎之女五娘,一见钟情,几经曲折,终成眷属。从故事原型、民间传说到戏曲、曲艺、民间唱本、长篇小说、电影等,形成了陈三五娘传说的各种不同的文艺表现形式。

陈三五娘传说

陈三五娘传说篇幅巨大繁复,情节曲折生动,叙事引人入胜,继承传统的讲古技巧。陈三五娘传说所表现的自由恋爱观、善恶伦理观、人生价值观和开放宽容、爱家爱乡精神等方面,体现了优秀的传统人文思想。传说在与历史、地方文化的互动中不断地丰富内容和创造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体现了闽南文化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社会影响

社会活动

2021年6月12日,福建省泉州市洛江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在洛阳桥举办。本次活动以“人民的非遗 人民共享”为主题,现场举行开幕式,一曲陈三五娘南音唱段《因送哥嫂》拉开了非遗项目演出的序幕。

在泉州还流传着很多戏文以外的传说。陈三故里在洛江区河市梧宅,直至20世纪七十年代,乡人还能指认陈家故宅的大砖埕。村外有一道水坝,就叫陈三坝。传说陈三五娘夫妻双双投井自杀。有说南宋末年,元兵入泉州,大肆杀戮,陈三因“不愿受辱”,夫妻双双投井。有说陈家后来遭人陷害, 宅院被官兵火毁,出逃中,为考验陈三,五娘故意落在后面,躲在大树后,还将一只绣鞋丢在路旁一口井边。陈三误以为五娘失足落井,痛不欲生,纵身入井,五娘见铸成大错,也投井自尽。另一说是起因于五娘与小姑斗嘴受陈三责备,益春设计将五娘藏到花丛后,把五娘的一双绣鞋放在井边,乘陈三在凉亭看书,益春抱起一块大石扔进井里,陈三误以为五娘赌气投井自尽,痛不欲生,栽到井里,五娘见状后悔莫及,也投井自尽。更有传说男人死后,如果被女人压在上面,除非“麻雀开步走,松树倒翻根”,否则不得超生。朋山岭下就有一棵老松树歪倒在路边,这就是北门外有名的“倒松”。传说陈三的兄长陈伯贤,归家途中,至朋山岭,见家宅大火冲天,夫妻双双吞金自尽。也有说陈伯贤因抗元而死,现代泉州农村还有奉祀陈运使的宫庙。还传说有一年演《审陈三》,陈三墓柱折断,乡人从此不演该剧。 陈三五娘传说佐证了闽南民俗和戏曲文化的历史渊源。  

艺术特征

民间讲古、唱本是陈三五娘传说的内涵与主要表现形式,而戏曲定格于一种故事,偏向于艺术,民间传说更丰富多彩,扎根于民俗,与民俗融为一体;戏曲和文人小说经过加工,民间传说更具草根性,体现了民间的价值观念,既歌颂了自由恋爱,又凸显强烈的善恶伦理观念,叙述方式口语化、平民化、生活化,曲折生动,自然流畅。

表现形式

陈三五娘传说从历史故事、民间传说,明代泉州传奇文言小说《荔镜传》(祖本)、嘉靖前后的《荔枝记》及《荔镜记》演出本,到现代脍炙人口的梨园戏《陈三五娘》演出本,戏文增加了元宵赏灯、林大托媒、陈三游街、陈三磨镜、陈三为奴,益春留伞、巧绣孤鸾、林大逼婚、五娘断约、夜奔泉州等情节,而另外一些出目,如林大告状、五娘探牢、发配崖州、小七送书等则融入民间传说。后来又衍生了曲艺、舞剧、话剧[¡]话剧是以对话方式为主的戏剧形式,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来到中国。与传统舞台剧、戏曲相区别,话剧主要叙…详情>、长篇小说以及电影戏曲片、故事片等文艺形式,并且成为学术界一个研究课题。

历史渊源

陈三五娘传说传播于福建闽南、广东潮汕、台湾和东南亚闽南华侨聚居地区,是一个广泛流传于闽南文化圈的传说。泉州市洛江区河市镇梧宅村是故事主人公陈三的故乡,至今还保留的“青阳室”“倒榕”“陈三坝”“水槽”“铁山宫”等,传说是陈三的读书处及其他遗迹。陈三五娘传说在村里历代相传,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阅读提示:各地域产生的传统或文化并一定都是合理的/文明的,请用审视的眼光阅读,不要迷信,如某些陋习、不人道行为等并不值得学习与推广。
©好日子网 Good-Day.CN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