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好日子网 > 民族文化 > 民间传说 > 武陟故事之撒“飘梁”风俗来源

武陟故事之撒“飘梁”风俗来源

何瑭见此情景,就鼓动太子和高拱一齐前去相助。

有一次,何瑭要回武陟何营老家探亲,太子也想跟随老师观赏武陟风光,何瑭推辞不过,只好叫上好友首席大学士高拱,三人扮成平民百姓,一起从北京南下,一路上体察民间疾苦,了解各地风土民情。
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武陟县的一个盖房民俗。圆圆金斗九寸高,里面装满银元宝。第三把,撒正西,主家季季穿新衣。何瑭看到太子和高拱又累又饿,眼巴巴望着旁边的满满一斗小白蒸馍直流口水,只是脸皮薄,不好意思开口讨要,于是就心生一计,顺着梯子登到了大梁之上,放开嗓子,现想现编唱起了祭梁歌:“一上,二上,上到大梁头上。盖房的工匠们一见三人前来帮忙,都很高兴。

何瑭,字粹夫,号柏斋,武陟县何营村人,明朝弘治进士,历任翰林修撰,工、户、礼三部侍郎,南京右都御史,还当过太子的老师。
大家齐心合力,柱子立好了,大梁也架得稳稳当当。第一把,撒正东,主家辈辈家业兴。飘梁馍,圆又白,今天把它撒下来。因为太子年幼,工头就叫他扶着立柱,看到何瑭和高拱个大有力,就让他俩帮助架梁。黄道吉日来上梁,主家人人福寿长。
武陟县老百姓起房盖屋,都要撒“飘梁”(“飘梁”即漂亮之意),还要在大梁上贴副“青龙扶玉柱,白虎架金梁”的大红对联,据传此风俗由何瑭而起。
”在场的人们都顺理成章地吃到了难得的白蒸馍,主家也显得非常高兴。这时候,正好附近一户人家起房盖屋,立柱上梁,眼看着人手不够,工匠正在作难。
第五把,撒正中,主家永远照吉星。何瑭也不推辞,欣然提笔,切合三人的身份,写下了“青龙扶玉柱,白虎架金梁”的大红对联,横批写的是“吉星高照”。大家歇歇,听我说说。

这一天,刚进武陟县境的一个村庄,太子走得累了,何瑭和高拱就陪着太子坐在村边一个大树荫下歇息。
第二把,撒正南,主家年年报平安。第四把,撒正北,主家天天心情美。祭梁完毕,大吉大利。

后来,太子与太傅和首席大学士三个人帮助老百姓立柱、上梁、撒“飘梁”的故事传开了,老百姓为了讨个吉利,盖房子时纷纷效仿何瑭,也在大梁上贴上这副对联,并且隆重地举行撒“飘梁”仪式。
叫主家,递上斗,荣华富贵代代有。工头见何瑭才华出众,就恳请他写个吉利话贴到梁上。留个喜馍我不撒,揣在怀里把梯下。
阅读提示:各地域产生的传统或文化并一定都是合理的/文明的,请用审视的眼光阅读,不要迷信,如某些陋习、不人道行为等并不值得学习与推广。
©好日子网 Good-Day.CN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