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龙性格凶暴,故龙灯后乃八仙灯,用意不外乎让八仙管束龙使之不为害。另外为壮声威,龙灯队前有小红灯与三个牌灯开道,后有两班大鼓,两班小鼓,若干支长嗽相随。索埂龙灯就是其中没有被历史烟尘所掩盖而流传下来的一个代表,距今已有100多年历史。清咸丰、同治年间太平天国运动(民间俗语称闹长毛)失败后,因长年战乱导致人烟稀少,土地荒置,清迁遂有意迁湖南、湖北、河南之民南下。传说当年有金年(现该镇仍有金牛村)路过,其绳索落于埂上,索埂村据此得名。今该村孔、徐、王等姓的先辈均是移民。玩龙时,龙灯每节都配备着几位壮实男子以供轮换,云灯、八仙灯、三星灯均由男童司掌。
近年来,为增添喜庆色彩,八仙灯后又加上了福禄寿三星灯。
索埂龙灯能流传下来,除传统深远外,有两个因素不可忽视:一是韦家村人口密集,为大规模群众文化活动奠定了扎实的人力基础;二是该村历史上曾以“索埂炮竹引线”闻名遐迩,而制作引线最大的危险是火,于是乎索埂人的精神世界里对代表着水神的龙有着更功利的需要。
索埂位于今郎溪县建平镇金桥村。
索埂龙灯以祈祷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为立意,故又称“太平灯”,一直以来为13节,代表着闰年的13个月份,伴随着有13对云灯以供龙腾云之便。
索埂龙灯于清末始兴,隔数年出灯一次,一般于闰月年份出灯,一出灯须玩满3年。这些当年所谓的“河南佬”、“湖北佬”“客民”与当地人日渐融合,一方面促进了生产技术的交流,另一方面也把中原传统文化带到江南并与本土风情相结合,在纾国难、祈太平、求福祉、寻庇佑等宗旨下,衍生了一批民俗文化。未玩满3年,称“玩小龙”。
郎川民间文化的舞台上,活跃着一支舞龙队伍,他们舞起来气势宏大、花样繁杂,气氛庄重、热烈而喜庆——这就是有着悠久历史传统的深厚群众基础的索埂老龙灯。该村原居民多韦姓,寿故又名韦家村。另有带队、司仪、财务、维持秩序者等,一出行人数上百,队伍庞大而秩序良好。
郎溪县索埂老龙灯
出处/作者:陈华 方学成 罗冶忠(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阅读提示:各地域产生的传统或文化并一定都是合理的/文明的,请用审视的眼光阅读,不要迷信,如某些陋习、不人道行为等并不值得学习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