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好日子网 > 中华民俗 > 民间艺术 > 乐清龙档

乐清龙档

概述:

龙档(乐清龙档),浙江省乐清市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乐清龙档俗称“凳板龙”,是流行于浙江省乐清地区的一种传统民间雕刻艺术。据传从明代开始,乐清人每年元宵节以龙档为道具举行群众性的游行表演活动,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乐清龙档以樟树和榆树为原料,采用圆雕、镂雕、浮雕、透雕等多种技法制作完成。它一般由活动的档身、档板连接而成,全长十多米至五十多米不等。档身通常髹饰金漆彩绘,再在上面装插各色戏文雕刻、灯笼、彩旗和响铃,同时还配有可供执掌表演的木柄。龙档造型层次分明,色彩绚丽,人物雕刻生动精巧。出游时,玲珑剔透的龙档看去金碧辉煌、流光溢彩,与喧天锣鼓和情绪激荡的氛围相配合,营造出壮观的声势。

2008年6月7日,龙档(乐清龙档)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ⅶ-67。

乐清龙档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在乐清传承发展了几百年的首饰龙灯,可以说是江南灯彩文化中较为独特的一道风景。首先,其制作规模之巨、参与仪式人数之多在民间灯彩艺术中可以说是极罕见的;其次,它工艺繁复精细,不仅囊括了各类民间的工艺美术还包含了电力、机械、力学等方面的原理,乐清当地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究其源头均由龙身的装饰物发展而来;再次,首饰龙本身所蕴含的多重文化价值,如蕴含江南水乡特色的三十六行人物、器具模型,展现出了许多如今已经消失的传统行业及传统中国民间建筑风格的亭台楼阁,折射了历代乐清人民精神生存与物质生活的传统,反映了人们心中朴质美好的愿望,是首饰龙文化价值的精髓所在。

传承人物

黄德清,男,1942年7月,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项目名称为龙档(乐清龙档),申报地区为浙江省乐清市。

保护措施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乐清市黄家龙档木雕[¡]木雕是雕塑的一种,在我们国家常常被称为“民间工艺”。木雕可以分为立体圆雕、根雕、浮雕三大类。木雕是从…详情>艺术研究所获得“龙档(乐清龙档)”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社会影响

社会活动

2007年4月16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节在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开幕,活动上表演了乐清龙档舞蹈。

9. 整体调试把雕好的档头、档尾、档节、档镶按顺序、按前后、按上下依次进行连结组合,并进行活动使用,认定已准确无误,出游活动自如后,再逐段分解恢复原状。

12. 制作灯笼作灯笼要先用毛竹编成筒状竹笼,用细铅丝固定牢固后,再糊上蜡光纸剪裁的“龙灯”字样的红色彩纸。然后罩在档板上的灯光盘上,其内用于点灯。每当夜色来临,龙档出游时,灯笼就会点燃,随着龙档的舞动,灯笼中彩绘的火光也好似凌空飞舞,五彩纷呈,既喜庆花哨又华丽美观。

5. 精心修细精心修细是一道非常细致的雕刻工序,这道工序的重点就是精心,只有精心,才能修细,精心是修细的先决条件。精心修细其实就是在实坯的基础上把雕刻好的所有造型,包括人物的脸部﹑肌肉、衣褶等细部,都一丝不苟地细刻完整,把所有木头上凸处的凿痕和凹处的凿脚,都精心处理干净,不留任何痕迹。

文化特征

工艺特征

乐清龙档全长20至40米,选材用樟树和榆树,制作一条完整的龙档需乐清龙档900工。龙档造型层次分明,色彩艳丽,人物雕刻生动精巧,以立体圆雕艺术为主,结合镂雕、浮雕、透雕等多种雕刻技法,并组合建筑艺术、油漆彩绘艺术和刺绣工艺、竹丝编织工艺。通体朱漆踩底,再贴上金第或红、黄、蓝、绿、紫各种色彩。其圆雕作品主题突出、内容丰富、造型生动、雕刻精致,并且有舞台戏装造型,艺术独到。

文化内涵

浙江乐清南濒瓯江、背倚雁荡,几百年来每逢每年正月初三至十六“龙灯元宵节”,都会有浩浩荡荡的游行队伍,推着首饰龙灯、扛着龙档,在街巷里穿行逐户祈愿驱灾,热闹非凡。作为龙船组成部分的首饰龙灯,和龙档造型各不相同却紧紧相随,最终首饰龙在喧闹声中被点燃作为收殇仪式,祈求来年的平安、顺利,龙档则被置于祠堂内待来年再舞。

10. 油漆上色整条龙档雕刻完工、调试后,还要油漆上色,通体描绘。整条龙档一律漆上朱红,贴上金箔,还要描上红、黄、蓝、绿、紫等各种颜色,色泽鲜艳,富丽堂皇,经久不褪色。

8. 配零部件因为龙档制作时分数十个档节、档镶及档头、档尾等众多部位,在连接时相互之间都要配上零部件,以方便互相装搭连结。

6. 磨砂擦光磨砂擦光就是对龙档档头、档尾、档镶上雕刻的人物进行磨砂擦光加工。在擦砂纸的时候,要先粗后细。就是先用粗砂纸,后用细砂纸,并注意顺着树木柳纹而磨,特别在后阶段磨砂时,切勿横刺,否则会影响作品的光洁度。

3. 操作粗坏这是一道以草图或泥稿为依据,用平凿、反口、中钢等工具在木料上凿打粗细坯的工序。在凿打粗坯之前,先在木料上依照草图用铅笔描出轮廓,并将轮廓外的多余木料用锯锯掉。在操作粗坯时,要注意由上而下,由前而后,由表及里,由浅及深的顺序。要注意整体比例、人物构造,以人物的头脸为准,掌握好“立七坐五蹲三四”的比例标准。

4. 镂雕实坏镂雕实坯是乐清龙档制作过程中十分重要的工序。重点在“实”字和“雕”字。所谓“实”,就是根据整体龙档的要求和需要,把一切“虚”的地方削除掉,使龙档需要雕刻的人物、花卉、亭台楼阁等所有艺术造型,都要随着刀凿的起落,逐步落到实处,形成具体、生动、完整的作品形状。

2010年2月17日,入选“中国景观村落”的浙江省乐清市城北乡黄檀硐村举行乐清龙档舞。

13. 全部组装在龙档各个档节雕刻、磨砂、上漆、彩绘等工艺流程全部圆满完工之后,开始着手连接组装整条龙档。一条全长三十多米,让着七百多个木雕人物,较具艺术特色的乐清龙档,便流光溢彩、精美绝伦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清末民国初年间,乐清湖头乡沙吞桥头村还出现了雕花名师黄福昌,他在制作乐清龙档,雕刻人物、亭台楼阁及首饰亭方面,更有独创之技,颇受民间欢迎。

7. 细刻细刻就是在精心修细的基础上,进一步加细,达到精雕细刻,精益求精。在一般情况下,人物的头发和花纹是由细线条组成的,所以在细刻头发和衣纹时,要强调“凿冲于稳”,力求在所有雕刻部件上都达到主题突出,形象生动,纹理细腻,精美清晰,层次分明,栩栩如生。

新中国建立后,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指导下,当也政府也十分重视对民间工艺的发掘和扶持。

乐清龙档制作流程如下:

1. 构思草图构思草图也叫起稿,就与盖房子要先拿出设计图是同一个道理。草图构思是否合理、巧妙、周密,将会直接影响整个建筑,对龙档的制作成功与否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制作工序

乐清龙档的制作,是一项复杂而又细致的工程,整个制作流程可分构思草图、选择木料、操作粗坯、镂雕实坯、精心修细、磨砂擦光、细刻、配置零件、油漆上色、制作灯笼、剪裁彩旗、绣花绣字、整体组合等数十道工序,共九百多个工期,而且每道工序流程,都需要艺人们付出聪明才智和艰苦劳动,特别是雕刻部分,更要做到全神贯注,一丝不苟。

历史渊源

乐清龙档从明朝流传下来,已有五百多年历史。

衍生作品

2016年10月18日,中国江苏网和浙江临海民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在南京新华传媒广场举行《hi·手艺》纪录片项目签约仪式。纪录片中记录了乐清龙档文化。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龙档(乐清龙档)项目保护单位乐清市黄家龙档木雕艺术研究所评估合格。

11. 制作彩旗制作彩旗与油漆上色一样,也是为了美化龙档,增加气氛、使龙档出游展出时更显得五彩缤纷,色彩斑斓。制作彩旗一般分红、黄、蓝、绿、紫等多种颜色,有长方形和三角形两种。三角形彩旗称之为龙凤彩旗,并绣上龙、凤、花鸟、瑞兽等精美图案;而长方形彩旗,则用彩线绣上“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一帆风顺”“万事如意”等吉祥词句,充分体现了当地的民俗风情,洋溢着浓郁的文化气息和民族精神。

地方史料记载,清康熙年间,乐清西乡一带洪灾严重,洪水由瓯江上汇集而下,波浪滔天,水位急剧上升,淹没了堤塘和良田,农作物大片受淹,百姓深受其害。无奈的人们只能把希望寄托在神灵身上,于是,乐清龙档的滚舞游艺活动就越加频繁。当时,乐清龙档雕刻高手众多。特别至清代以后,乐清龙档的雕刻制作技艺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水平。在清道光年间,乐清翁羊后西门的杨忠发和叶承荣都是当时的乐清龙档木雕高手,刀法娴熟,技艺高超,在民间享有盛名。

龙档(乐清龙档)

2. 选择木料制作一条大型龙档,需要大量木料,而且要选择那些质地坚韧、纹理细腻、色彩黄亮的木头,这些木头雕刻之后,不仅艺术效果好,而且保质期、使用期长。有的民间艺人甚至选用黄杨木雕[¡]黄杨木雕,上海市徐汇区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唐宋时,坚韧细密的黄杨木还被用来雕刻印刷中…详情>凿龙档,这无疑将乐清龙档的艺术品位、艺术价值,又大大提高了一个境界。

阅读提示:各地域产生的传统或文化并一定都是合理的/文明的,请用审视的眼光阅读,不要迷信,如某些陋习、不人道行为等并不值得学习与推广。
©好日子网 Good-Day.CN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