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好日子网 > 中华民俗 > 民间习俗 > 延平蛙崇拜民俗

延平蛙崇拜民俗

概述:

延平蛙崇拜民俗,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樟湖镇民俗,福建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延平人素有崇蛙习俗,因而蛙神曾一度被视为延平城的保护神。随着岁月的推移,这种习俗仅在樟湖镇溪口村保留,而且是融洽附载于另一民间俗神——张公身上,张公便被视为蛙神了。这与樟湖镇驻地的蛇崇拜融合附载于连公身上,乌鸦崇拜融合附载于齐天大圣左右一样。古越先民的习俗与汉氏族习俗的融合,在这里表现的较为突出。在漳湖镇溪口村每年7月21日张公生日这天,村民们要举行盛大迎神活动。

2005年,“延平蛙崇拜民俗”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福建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ⅹ-94。

延平蛙崇拜民俗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漳湖镇溪口村的崇蛙民俗是福建省所知仅存的一处。对这种民俗加以保存并深入研究,对闽北的人类学、民族学研究,特别是对汉民族与闽越族的文化融合现象的研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社会影响

文化交流

2021年12月18日上午,2021闽台(南平)崇蛙民俗文化交流联谊活动在延平区樟湖镇溪口村蛙王庙举办,来自两岸蛙文化研究会代表及闽台文化专家学者欢聚于此,共同开展崇蛙民俗活动研讨,促进两岸文化交流,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此次活动由南平市民俗学会、南平市延平区崇蛙文化研究会共同主办。

主要活动

2019年8月21日(农历七月廿一日)上午,一年一度的崇蛙民俗文化活动在福建南平市延平区樟湖镇溪口村举办。溪口村蛙崇拜民俗活动从2001年开始举办。

传承人物

廖兴顺,男,1954年7月出生,福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延平蛙崇拜民俗”第五批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漳湖镇溪口村崇蛙习俗始于何时无文字记载可考。但从蛙神成为延平城的保护神的记录来看,至迟不会迟于清道光年间。据溪口90多岁老村民说:他小时候就参与祭张公(蛙神)活动,而且他们的先辈也说此活动自古便有。据说溪口原址二华里许,建有“九峰岩寺”,殿前有一大樟树称“十不围”即十人不能合抱,其树荫广达5、6亩,大樟树前有一天然石洞,洞口宽约2米,有石阶人可下到洞内,石洞可延伸至大殿神像座下。每年七月有“青甲”蛙20多只集于洞内,先民们便奉其为神。因此每年七月二十一,张公生日都要举行盛大游神活动。据说在迎神活动前数日,有一种大青蛙会聚集到蛙神庙(张公庙)附近,这种青蛙背绿腹白脑后有七个绿豆大的黑色圆疤点,群众称之为“青甲”,庙管人员将把它捉来放在铁丝笼内喂养备用。待迎神这天,将青蛙“请出”放在神像的肩上,游蛙神队伍出发前由道士作启动法术,然后鸣锣开通,周游全村,各家各户信徒们在门前备香案迎接蛙神,燃放鞭炮,香火拜神。在整个迎神游街过程中,神铳,鞭炮轰鸣,锣鼓喧天,这些青蛙伏在神像上,决不会跳走,俨然如神灵接受村民们的顶礼膜拜,迎神结束后,神像归座,青蛙放生,伏在神像上的青蛙待众人散去后自然离去。此习俗一直沿袭至今。

活动流程

在漳湖镇溪口村每年7月21日张公生日这天,村民们要举行盛大迎神活动。由道士主持游蛙神队伍仪式,然后由张公庙出发沿上面头、下面头、李园、油苏弄四个自然村家家户户门前游过,各家各户亦在门前备香案迎神,燃放鞭炮,香烛拜神。待游完全境(约需七、八小时)返回张公庙,由道士行结束仪式,游蛙队伍至江边(庙前数米)将活蛙放生,游行队伍解散。伏在神像上的青蛙待众人散去后自然离去。

对青蛙的崇拜可以追溯到秦汉以前的百越族的蛙图腾。百越族是较早种植水稻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他们发现青蛙的某种叫声预示着雷雨的即将来临,以为青蛙能呼风唤雨,兆示着农业收成的丰歉,所以对青蛙加以崇拜,有的氏族还把青蛙作为氏族的图腾。闽越族是百越族中的一支,很早就从事水稻种植,对青蛙的崇拜也早已有之。汉族入闽后,也主要从事水稻种植等农业生产,也承袭了闽越族自然崇拜中的青蛙崇拜。

延平蛙崇拜民俗

历史渊源

蛙崇拜源于稻作农业,为祈求农作物丰收,便产生了蛙崇拜。

延平人素有蛙崇拜习俗,蛙神曾一度被视为延平城的保护神,随着岁月的推移,这种习俗仅在漳湖镇溪口村保留,而且融合附会于另一民间俗神张圣君(俗称张公)身上,张公便被视为蛙神了。

阅读提示:各地域产生的传统或文化并一定都是合理的/文明的,请用审视的眼光阅读,不要迷信,如某些陋习、不人道行为等并不值得学习与推广。
©好日子网 Good-Day.CN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