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好日子网 > 中华民俗 > 民间习俗 > 德化窑坊公信俗

德化窑坊公信俗

概述:

德化窑坊公信俗,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民俗,福建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窑坊公俗名叫林炳,后人感念于他的功德将其塑像尊为窑坊公,并建祖龙宫奉祀。德化窑坊公信俗仪式独特,奉祀的供品主要以陶瓷作品为主,陶瓷厂的负责人都会把自己新开发并获得订单的工艺品及陶瓷大师创作的艺术品、参加比赛得奖的作品拿到祖龙宫进行敬奉。举行仪式时有道士舞、道士宣读奉祀者的捐资情况等相关内容。

2010年,德化窑坊公奉祀习俗经泉州市人民政府批准列入泉州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1年12月,德化窑坊公信俗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福建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项目编号:ⅹ-44。

德化窑坊公信俗

社会影响

社会活动

1993年,林睦柱等人牵头组织了林炳窑炉革新九百周年庆典活动,展出瓷器得奖产品及优秀作品。“庆典录像传至台湾及东南亚等地。

衍生作品

为进一步光大祖龙精神,林睦柱与郭少青遍访先辈,整理出版《瑶台陶渊》一书,记录下林炳的许多传说故事及祖龙宫的历史变迁,为研究陶瓷文化的学者提供了翔实的第一手资料。

德化窑坊公奉祀习俗表达了人们对陶瓷生产祈福禳灾、祈求平安吉祥、经济发达的心愿,信俗活动中保留有许多民间艺术形式,并承载着大量的民俗事象,是德化县陶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历史文化研究价值。

2006年,祖龙宫获批复重修,林睦柱特意请来画匠在大殿两侧墙上绘上“林炳拱大窑”“玄女托梦”“大窑建成”“扬帆起航”四幅壁画,讲述林炳“拱大窑”的故事”。

民俗内容

祖龙宫奉祀窑坊公仪式独特, 每年农历五月十六日是窑坊公诞辰之日,祖龙宫举行庆典活动,参与庆典的不是庙里常见的善男信女,而是那些陶瓷行业的从业人员,他们奉祀的供品也不是什么美味佳肴,而主要是以陶瓷作品为主,陶瓷厂的负责人都会把自己新开发并获得订单的工艺品及陶瓷大师、陶瓷艺人新创作的艺术品、参加比赛得奖的作品拿到祖龙宫进行敬奉。

窑坊公俗名叫林炳,今宝美村人,生活于北宋年间。当时的德化陶瓷已是泉州刺桐港的主要出口商品之一,但烧瓷的窑炉都是些方形平顶的小窑,难以大批量生产满足出口需求,于是林炳将窑房改造成圆拱形的大窑,之后又利用山坡地形,把多个窑房串连起来,既充分利用热能又能增加产量,为此后演变发展成龙窑奠定了基础。林炳创造的大瓷窑提高了烧成温度,成为此后烧制 “中国白“的关键技艺,在陶瓷史上是划时代的创举。后人感念于他的功德将其塑像尊为窑坊公,并建祖龙宫奉祀。

德化窑坊公信俗保护单位为:泉州市德化县祖龙宫保护管理委员会。

德化龙窑烧成技术于宋代传到日本,日本的历代窑工也尊奉林炳为“陶祖神”,并称龙窑为“德化窑”。窑坊公作为串窑的始祖,千年不息的窑火之魂,是历代窑工们共同奉祀的窑祖神,在台湾地区乃至欧美等国家都有着深远的影响,成了联络海外侨胞爱国爱乡的感情交流之桥。

传承状况

多年来,窑坊公奉祀习俗赖以生存的社会基础发生了变革,特别是窑炉的烧成技术不断地改造创新。现代除了月记龙窑借“德化瓷烧制技艺”得以保存下来,其他的陶瓷厂家已经不在使用传统的龙窑,与之相应的窑坊公奉祀习俗也就失去了活动环境,参与习俗活动的也都是些中老年人,有失传之虑。

传承人物

德化窑坊公信俗代表性传承人物:林睦柱。

保护措施

1996年,德化县文物管理委员会将祖龙宫定为文物保护单位,同时列为旅游景点。

1979年改革开放之初,德化县成立祖龙宫管理董事会,林睦柱等人为董事,筹资重修祖龙宫。1990年,祖龙宫重修落成,重新开启家家户户事瓷的局面。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德化窑坊公奉祀习俗历史悠久,是德化县及其周边陶瓷产区民间信仰的核心空间和圣地,典型的陶瓷生产信众活动的庙会,同时还承载着闽台两岸源远的陶瓷文化。

举行仪式时有道士舞、道士宣读奉祀者的捐资情况等相关内容,还有舞龙、三通鼓演奏、南音演唱、南狮表演等,奉祀窑坊公信俗活动内容丰富,氛围热烈庄重。

历史渊源

德化县祖龙宫坐落于宝美村卦寨山之东、全国100处国家重点大遗址保护专项单位之一“屈斗官古窑址”位于山之南,两地相距不足300米。自唐宋以来,卦寨山的周围建窑烧瓷就没有中断过,千百年来,每当瓷窑点火烧成之时,窑工都要先奉祀窑坊公。

阅读提示:各地域产生的传统或文化并一定都是合理的/文明的,请用审视的眼光阅读,不要迷信,如某些陋习、不人道行为等并不值得学习与推广。
©好日子网 Good-Day.CN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